侯喜林
萵苣原產地中海沿岸,據考證,它來到中國的時間早于隋代。萵苣曾被人們稱為“千金菜”,相關記載見于宋代陶谷所著的《清異錄·蔬》:“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萵苣也。”自古以來,喜食萵苣者不計其數,很多文化名人的詩作中都能見到萵苣的身影。例如,唐代杜甫曾栽種過萵苣,寫下長詩《種萵苣》,無奈滿懷欣喜地等待了二十天都沒見萵苣發芽。陸游的《新蔬詩》曾云“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莫擬將軍春薺句,兩京名價有誰知?”可見當時萵苣雖然味道鮮美,但價格昂貴。《學圃余疏》描述了古人喜食萵苣的情形,“萵苣絕盛于京口,咸食脆美,即旋摘烹之亦佳”。看得出來,古文中的萵苣,指的是如今的萵筍。不過,萵苣卻不僅僅包括萵筍,還有生菜。
莖用萵苣又名萵筍、萵苣筍、青筍等,為能形成嫩莖的萵苣變種。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及西亞,在中國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栽培馴化,逐漸演變成如今的萵筍。萵筍病蟲害少,農藥污染也少,是一種優質蔬菜。
萵筍以其肥大的嫩莖和嫩葉供食用,營養豐富。其莖外色翠綠,味道清香,口感爽脆。可涼拌、炒食或煮食,也可腌漬或制成醬萵筍等。江蘇的薹干菜是萵筍的干制品,陜西的醬萵筍是萵筍的腌漬品。此外,萵筍莖葉中含有萵苣素,有鎮痛催眠作用,可提煉制藥。
根據萵筍葉片形狀,萵筍可分為尖葉和圓葉兩個類型,各類型中依莖的色澤又有白皮(外皮綠白)、青皮(外皮淺綠)和紫皮(外皮紫綠)萵筍之分,肉色有淡綠、翠綠或黃綠色。購買萵筍時,應選擇嫩葉多,光澤好,莖條粗短、均勻、不彎曲,皮薄質脆,水分充足者。若有空心、莖皮增厚現象,說明采收過晚,養分消耗,品質欠佳。若萎蔫或表皮帶銹斑、切口萎縮,則表明存放過久。若手感分量輕,甚至有腐爛跡象,則品質較差。
20世紀90年代以來,葉用萵苣作為西洋菜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葉用萵苣又名生菜,顧名思義,葉用萵苣以脆嫩的葉片供人食用。生食(如制作生菜沙拉)深受歐、美地區的青睞,是當地主要的蔬菜品種之一。生菜亦可炒食,國內常用蠔油快炒,制成有名的家常菜——蠔油生菜;還可作為冬令時節火鍋原料,清香爽口,風味獨特,可與菠菜、芫荽媲美。
生菜有三個變種,包括直立萵苣、皺葉萵苣、結球萵苣。直立萵苣又稱立生萵苣、直筒萵苣、長葉萵苣或散葉萵苣,其葉匙狀直立,中肋大,呈白色,一般不結球,或形成松散的筍狀圓筒形葉球,葉片質地較柔軟,宜生食。皺葉萵苣俗稱玻璃生菜,按葉色可分為綠葉品種和紫葉品種,葉片疏松旋疊狀排列,葉面皺縮,較薄,是我國菜市場上常見的生菜品種。結球萵苣俗稱西生菜,能形成圓、扁圓或圓錐形葉球。奶油生菜就屬于結球萵苣,其質地綿軟;而結球萵苣的另一個類型——脆葉結球型(美國型)品種則質地脆嫩,球葉白或淡黃色,常作為漢堡包的配菜。
葉用萵苣性喜冷涼的氣候條件,為半耐寒性蔬菜,忌高溫,夏季高溫時期品質欠佳,易出現腐爛現象。若采收不及時,還會產生抽薹或裂球(常見于結球萵苣)現象。消費者在購買生菜時,應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