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立新
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和生活中電子設備的增多,電磁輻射可謂無處不在。5G網絡的逐漸投入使用,再次引發人們對電磁輻射的關注。瑞士《聯邦報》就曾報道,在5G基站建設期間,數千瑞士民眾在首都伯爾尼示威抗議5G網絡的“強迫輻射”。
5G網絡電磁輻射更強嗎?電磁輻射對健康有危害嗎?且聽專家分析。
兩者不是一碼事。輻射主要包括工頻電磁場、射頻電磁場和電離輻射三大類。其中,工頻電磁場和射頻電磁場屬于非電離輻射,即“電磁輻射”,與“核輻射”不是一回事。
從定義看,電磁輻射是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在空間傳播,而該能量是由電荷移動所產生的。電離輻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質原子或分子電離的輻射的總稱,又稱為放射性,是不穩定的原子核在發生變化時發出的射線。
從生活中的來源看,天然的電磁輻射來自地球的熱輻射、太陽熱輻射、宇宙射線和雷電等;人工的電磁輻射來源于變電站、高壓輸電線路、信息技術儀器等電磁設備。天然的電離輻射在土壤、空氣、水、動植物及人體內都有蹤跡,不會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人工電離輻射來源于人工制造的射線裝置,如X光機、核反應堆等。
從危害看,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存在微弱、穩定和有序的電磁場,達到一定程度的電磁輻射可對其產生干擾,破壞其平衡狀態,使人體受到損傷。而電離輻射的危害要大很多:一種是細胞殺傷作用,可使受照射部位細胞數目減少或功能減低,誘發急性放射病、造血功能障礙等;另一種是對細胞的誘變作用,如致突變、致癌、致畸等。
網速更快、連接容量更大是5G網絡的主要特征。由于其采用超高頻信號,信號覆蓋范圍會受限,故5G網絡通信基站的數量將遠大于4G網絡。基站建設得越多,每個基站發射的功率就越小,基站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就越低。而且基站越密集,手機離最近的基站就越近,手機的發射功率也越低,用戶受到的電磁輻射反而越小。
我國通信基站均執行我國《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的標準限值,對照世界衛生組織向各成員國推薦的國際標準,我國的電磁輻射標準更嚴格。因此,只要5G基站的建設符合國家標準,其周圍的電磁輻射是可控的,不會對居民健康及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家用電器產生電磁輻射的頻率和強度與其設計、制造工藝有關。
微波爐利用微波加熱食物。《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微波爐,包括組合型微波爐的特殊要求》(GB4706.21–2008)規定,微波爐不應產生過量的微波泄漏,符合標準的微波爐不會對使用者產生健康危害。
電磁爐采用磁場感應電流(又稱渦流)的原理,使器皿高速發熱來加熱食物。我國輕工行業標準《電磁灶》(QB/T 1236–2008)規定了關于電磁輻射的要求,只要按照生產廠商提供的說明書正常使用符合標準的產品,就不會產生危害。
電吹風的電磁輻射主要來源于使用時電機產生的低頻電場和磁場。根據對距1000瓦電吹風10厘米處的測量,電場強度為10~30伏/米,磁感應強度為1~5微特斯拉,遠小于電場強度為4000伏/米和磁感應強度為100微特斯拉的國家標準限值。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人體通常距離電機20厘米左右,且一般不會超過半小時。
家用電器產生的電磁輻射有一個明顯的特性——隨距離增加衰減得很快。所以,只要適當控制使用時間,與電器保持適當距離,一般不會受到電磁輻射的不利影響。
此外,由于家用電器待機時仍處于通電狀態,會消耗電能,故在不使用時應關閉電源。
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是胎兒發育的關鍵時期,做好電磁輻射防護是必要的,但也不必過度擔憂。
正規生產廠商的家用電器上市前均須通過有關部門的質量安全檢驗,在正確使用電器的前提下,無需采取額外的防護措施。
不過,孕婦、兒童在使用電器時,應適當減少使用時間,增加使用距離。
手機通過電磁輻射實現其通信功能,但國內銷售的手機全部達到了輻射低于2.0瓦/千克SAR的標準。
邊充電邊使用手機,除手機正常使用時產生的電磁輻射之外,還疊加了充電過程產生的電磁輻射。但是,只要使用的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產品,人體受到的電磁輻射還是可控的。
市場上能購買到的便攜式電磁輻射檢測儀,大多為價格低廉、簡易型的設備,在頻率響應、動態范圍、測量精度等電性能指標方面均無法滿足環境檢測對儀器的要求,也缺乏計量部門的檢定證書,且其量值無法溯源到國家標準,所以不建議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