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嬌
【內容摘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能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和思索空間,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初中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很多社會問題直接影響了青年一代的成長和良性發展。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積極的因素,給學生心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融合
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經過了千百年的考驗,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傳承價值。語文教材和傳統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初中語文教材源于文化,拋開傳統文化,語文教材如同無源之水。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要注重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下面主要談幾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實踐的方法。
一、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靈活傳遞碎片融合
初中的學生處于叛逆期,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適當的轉變自身教學方式,有意識的來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老師可以以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為基礎,讓學生了解本地的一些民俗風情。比如,民間二十四節氣有很多寶貴的傳統文化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涉及到類似這樣的內容,可以借助其內容有效融合進傳統文化的內涵。老師可以利用課內、課外兩個課堂進行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將教學內容反饋到課外的學習中,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時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老師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了解當地一些有名的建筑情況。上課中,老師以當地有名的建筑為切入點,有效的融合該建筑的來由、出現的原因和其文化內涵,融入到閱讀教學中。還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了解建筑發展的緣由,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老師可以將傳統文化切割為很多小單元,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實施滲透,靈活傳遞到教學中,進行碎片式的融合。課堂是主要的授課場所,這樣的教學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課前預習,課后拓展等方式,學生將學習內容融合到生活中。老師根據教學要求來決定融合哪些文化內容,充實了教學內容,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學習《愛蓮說》時,老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蓮花所具有的象征意義,還可以讓學生探究有關蓮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等,或者結合其他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古人的清高文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教學中發掘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和內容,對學生進行修身正己的教育。
二、立足初中語文教材,集中融合某一元素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背景下,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占比不斷增加。部編版教材按照一定的主題將相關的學習內容劃分到相同的單元中,比如四季美景、人生之舟、家國情懷、生活哲理、文明印跡、民風民俗、情趣與理趣、理想信念等等不同的主題,可以是閱讀教學,也可以是綜合性的學習等。語文教材中不管課文內容是神話傳說、古圣偉人、還是傳奇小說、古詩詞等,都直接體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注重其中的人文意義,進行良好的文化傳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立足初中語文教材,深入挖掘其潛在的傳統文化內涵,有效融合起來。
老師可以運用單元教學的方式,把傳統文化的某個元素和內容集中性的呈現出來。比如八年級上冊的六單元主題是情操與志趣的古詩文誦讀,主要包括《孟子》二章:富貴不能淫、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愚公移山》/列子,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詩詞五首:飲酒(其五)/陶淵明、行路難(其一)/李白、雁門太守行/李賀、赤壁/杜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李清照。教學中除了尊重原著內容,老師可以在單元中以情操與志趣為主要元素,集中性的進行文化的滲透,整體把握,感知其中的內容,體味其思想,把握其感情,品味賞析,借鑒寫作,既可以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又可以提高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和表達能力。
三、持續融合傳統文化,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好語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學習語文要處于知識量化的積累中,量變引起質變。初中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的實踐融合,不僅要碎片化的滲透、集中化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續性,才能增強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效果。部編版教材針對古詩文的篇目和數量整體增加了,但是也充分考慮了各個年級的接受程度,更好的考慮了其篇幅長短和難易程度等一些問題。所以在初中語文融合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持續的不間斷的養成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良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要確保傳統文化更接地氣,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七年級的學生課業壓力不大,認識傳統文化還不夠清晰,老師可以整理相關的一些短小成語故事,課前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八年級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相對提高了,老師可以進行主題探究,引導學生來發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九年級的學生,可以進行一些回顧與反思,有意識的積累更多知識,提升自身的能力,加深學生理解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持續性的融合傳統文化到教學中,形成學習傳統文化的習慣。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和傳統文化的融合,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豐厚與博大,潛移默化的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神與豐富內涵,為了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也為了更好的提高語文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老師要做好引導者,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語文教學內容,更好的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彩晴.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探討[J].學周刊,2019(23):112.
[2]李秀絨.注入傳統文化精髓,優化初中語文課堂[J].華夏教師,2019(14):42-43.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