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衛東 朱小亮
中醫理論中的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具有溫煦和防御的作用,是機體熱量的來源,既能維持相對恒定的體溫,又能夠護住肌表,抵抗并祛除寒邪?!皻馓摓殛柼撝疂u”,氣不足(即氣虛)時,就會出現畏寒肢冷的寒性病理變化,機體抵抗外邪的能力也削弱了,此時需要補氣驅寒。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取坐位,外膝眼(屈膝時膝蓋骨外側的凹陷)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即為本穴。
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而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是經氣充盛之處。它能化濕、生發胃氣,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補氣驅寒之效。
【艾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
【按摩法】用拇指指腹輕輕揉按此穴,或握拳用指間關節叩擊此穴,每次15~20分鐘。

氣海穴位于下腹部。取仰臥位或正坐位,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1.5寸即為本穴。
氣海穴又名“丹田”,位于身體的中央地帶,是人體的真氣產生的源頭。任脈水氣在此吸熱脹散成為充盛之氣,如同氣之海洋,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
【艾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
【按摩法】右手掌心緊貼氣海穴,順時針按摩,每次15~20分鐘。

風池穴位于頸部,枕骨之下。取正坐或俯臥位,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與耳垂齊平的兩凹陷處,用力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本穴。
風池穴是風邪的屏障,膽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有壯陽益氣、避寒驅邪之功。
【艾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按摩法】用大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腹按壓此穴,直到感覺酸脹。
陽不足則陰盛,陽氣虛衰則身體呈衰頹之勢,內冷外寒,需要通過補陽固陽來驅避寒氣。

百會穴位于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百會為身體諸陽之會,百脈之宗,可振一身之陽,固陽驅寒。
【艾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隔姜灸30~40分鐘。
【按摩法】用手掌順時針按摩,每次15~20分鐘。

大椎穴位于人體后正中線上,取俯臥位或坐位低頭,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若突起骨不太明顯,可活動頸部,頸背部交界處能隨頸部左右擺動的高突為第7頸椎棘突,不動的骨節為第1胸椎。
大椎屬于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且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堪稱“陽中之陽”。
【艾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
【按摩法】用示指或中指指腹輕輕揉按此穴,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位于腹中部臍中央,此穴禁針。
神闕乃任脈陽穴,位于臍中,臍乃“先天之結蒂,后天之氣舍”,是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可鼓舞一身之陽氣,具有溫通陽氣、散寒通絡的作用。
【艾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
【按摩法】兩手相疊,掌心對準并貼在神闕穴來回按摩,每次15~20分鐘。

命門穴位于腰部。取坐位或俯臥位,取一線過肚臍中點,水平繞腰腹一周,該線與后正中線交點,按壓有凹陷處即為本穴。
命門是人體生命之門,蘊藏先天之氣,為精氣之海,其盛衰決定生死。命門之火衰微,則寒邪易侵襲人體,補命門可推動生命之火。
【艾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
【按摩法】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穴位附近來回摩擦,以透熱為度。
腎精虧損的陰虛怕冷之證,一則精不化氣、氣失溫煦,二則虛陽不能潛藏而向上升騰,故怕冷與上火兼有,需要補腎驅寒。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足趾屈曲,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可見一凹陷即為本穴。
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從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經常按揉涌泉穴可以滋腎補陰、陰陽調和,以助驅寒之功。
【艾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
【按摩法】雙手輕緩地按摩、拍打涌泉穴,直至腳底發熱。泡腳時按摩亦可。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中點,按壓有酸脹感的凹陷處。
太溪是人體的大補穴,為回陽九穴之一,是腎經原穴,可滋腎陰補腎陽,能補腎驅寒。
【艾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懸灸10~20分鐘。
【按摩法】 用示指或中指指腹輕輕揉按此穴,每次15~20分鐘。

沈衛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康復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曙光醫院針刺麻醉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針灸”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上海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擅長針藥結合治療失眠、耳鳴耳聾、腦病、肥胖、頸肩腰腿痛、內分泌紊亂、痛癥、神經損傷及亞健康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