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鑠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由此可見,口語交際能力與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同樣重要,是語文教學及測評的重要內容。目前,口語交際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學管理、教學內容、實踐探索、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聚焦口語交際教學及評價,完善科學有效的口語交際評價體系是命題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口語交際試題 命題趨勢 分析
基于對中考語文口語交際試題的研究,筆者選取了全國22個地區2015—2019年的中考語文試卷作為樣本卷,對口語交際試題的命題趨勢做出分析,發現只有廣西南寧卷和黑龍江哈爾濱卷連續五年考查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五年內,每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試卷出現了口語交際試題,并呈現數量相對穩定的趨勢,有些試卷連續五年都未考查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梢哉f,口語交際能力考查雖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評價體系之中,但并未得到普遍關注。
一、變化趨勢
1.整體發展穩定,板塊融合加速
2015—2019年中考語文口語交際試題整體發展趨勢相對穩定。其中,廣西南寧卷和黑龍江哈爾濱卷連續五年設置了口語交際試題,吉林卷在五年中四次設置了口語交際試題。五年內偶爾考查過口語交際試題的有北京卷、山東濰坊卷、江蘇南京卷、重慶A卷、山西卷、甘肅武威卷、浙江杭州卷、浙江寧波卷。近五年都未考查過口語交際試題的有安徽卷、上海卷、江西卷、陜西卷、江蘇無錫卷、四川樂山卷、福建福州卷、廣東深圳卷、遼寧大連卷、遼寧沈陽卷、天津卷、湖北黃岡卷、山東臨沂卷。
口語交際試題與其他試題融合,逐漸成為近幾年中考語文命題的大趨勢。比如,多數地區的中考語文試卷中,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融合在一起,包括交際場景、交際目的、交際對象都有融合化、趨同化的趨勢,很難再用場景、話題等維度來劃分口語交際的材料。
2.測試情境立足學生實際生活,注重生活化和真實性
由于口語交際的對話環境確實是虛擬的,是命題者人為構想而成,很容易忽略口語交際的真正主體及真實性,這就要求命題者創設易于讓學生理解的情境。2019年,筆者選取的39套樣本卷中,來源于家庭和校園生活的材料明顯多于來源于社會生活的材料,較前幾年有明顯不同。命題者將情境選擇的目光再次投射到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注重口語交際的真正主體及真實性,并從學生鮮活的生活實際、體驗出發,充分利用學生所能接觸的課堂、家庭等資源,創設真實的、豐富的交際環境,捕捉屬于學生“真我”的交際內容。同時,命題者在情境中賦予學生真實的身份,淡化角色扮演,使口語交際的情境真實可感。
3.測試內容趨于復雜化,交際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考查并重
從測試內容來看,口語交際試題不是單獨考查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以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為核心,突出考查學生的綜合交際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
受現行考試形式的限制,口語交際必須“以筆代口”進行考試,學生面對口語交際試題時也必然面對著信息理解、辨析和篩選,然后再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表達。命題者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考查其對于某一具體事件的態度。
二、方向預測
通過對樣本卷的研究分析,筆者對口語交際試題的命制以及口語交際教學、評價的發展方向做出預測,希望為進一步分析口語交際試題命制、促進口語交際教學發展提供參考。
第一,注重測試材料的思想性,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在口語交際材料的設置中,應當強調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在未來口語交際試題中,應有更多積極向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的材料出現。例如,口語交際試題需要強調言語的文化背景、實踐背景、場合和環境、對象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文化熏陶,塑造其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精神品格。
第二,口語交際試題與其他試題進一步深度融合。受中考語文試卷篇幅與題量的限制,加之口語交際強調實踐性,可供參考的資料也較為稀缺,在近幾年的中考語文試卷中已經很少進行獨立的口語交際能力測試。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不可忽視的,所以在不改變考試形式的情況下,中考語文口語交際試題應該和其他試題高度融合,在其他試題中滲透口語交際的考點??谡Z交際試題不會在中考語文試卷中消失,而有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在所有考生與教師面前。
第三,優化學業評價體系,大膽嘗試具有創新性的考查方式,突出語文課程實踐性強、情境性強的特點。當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方式多為書面靜態測試,這一形式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對互動性的考查。在真實的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必須進行對話、信息雙向反饋,在互動中進行聽和說。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元的訓練方式,如口頭報道、致辭、辯論、演講、訪談等,同時更多地將社會熱點、地域特色融入考查中,為學生創設真實、動態、可感的情境,力爭做到口語化,對考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做出多元化、過程性的評價。
總而言之,筆者期待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能夠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未來的口語交際試題,應具有人文化的考查目的、真實的交際情境、多元的評價方式、體系化的測評程序。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