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見縫插綠,完全體現自然美”“把拆除的舊物件都合理利用起來,既省錢又留住了鄉愁”“舊墻翻新,街頭巷尾的墻畫,簡潔明了,賞心悅目”……2019年3月30日,廣東省首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推進會在珠海召開。在參觀完珠海市斗門區蓮江村、南門村后,參會者紛紛發表感慨。
珠海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為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如今,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正在成為這座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另一張名片。
近年來,蓮江村先后獲評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廣東省生態示范村、廣東省旅游特色村、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衛生村,入選全國縣(市)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示范名單。面積約2.7平方公里的蓮江村,正從名不見經傳的偏遠鄉村,成為當下嶺南鄉村風貌的網紅打卡點之一。
其實,蓮江村只是珠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縮影。“按照中央和省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珠海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自覺將珠海鄉村發展放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謀劃和定位,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加快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相匹配的美麗鄉村,致力于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珠海市領導劉嘉文說。
近日,《小康》記者專訪了珠海市劉嘉文副市長,探討珠海市農業農村工作,涵蓋珠海鄉村振興中鄉村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基層治理,以及脫貧攻堅等多項內容。以下是專訪詳細內容:
《小康》·中國小康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家重大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珠海作為經濟特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有哪些宏觀思路與重點舉措?
劉嘉文: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政治要求,作為做好新時代珠海“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解決珠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全力打造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珠海樣板。

如今,越來越多的珠海鄉村華麗轉身為吸引大灣區游客紛至沓來的鄉村旅游“打卡點”。圖為斗門油菜花盛開吸引游客駐足觀賞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全面推進,我們結合珠海市情農情,提出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相匹配的美麗鄉村,使珠海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標要求。全市上下按照這一目標要求和我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細化實化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各項政策措施。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我們首先從領導組織體制機制上健全完善。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市區鎮村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親自抓,市區兩級黨委副書記或黨委常委直接抓。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結合實際調整成員和成員單位,設置10個專項組,建立鄉村振興工作專班,形成堅強的領導組織架構和完善的跨部門溝通協調機制。實行市領導掛點聯系村制度,建立機關事業單位鄉村振興掛鉤幫扶機制,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萬企幫萬村”工作。
其次,我們在政策體系和資源要素上強化供給。2019年先后出臺實施《珠海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對標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硬任務扎實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珠海市深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行動方案》《珠海市關于扶持鄉村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等系列文件,形成政策體系。
鄉村振興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我們始終保持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2019年市、區兩級財政共投入14.66億元支持鄉村振興項目建設。優先落實鄉村振興用地指標,安排6000多萬元用于購買建設用地指標,落實7個鄉村振興產業配套項目400多畝建設用地。我們還聘請了國內14家高水平鄉鎮規劃團隊與政府簽訂戰略協議,全程指導珠海鄉村發展建設。
《小康》·中國小康網: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珠海在打好這場硬仗方面有哪些經驗?
劉嘉文:我們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將其作為文明鄉村、文明珠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前提性工作。近年來,珠海專門出臺了實施方案、激勵措施,堅持“四統籌、三精準、三創新”(即實施四個統籌、堅持三個精準、創新三個機制),從整體上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其中,在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方面,珠海把規劃管理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鄉村建設規劃覆蓋率達100%。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2019年共投入資金8.3億元,動員干部群眾約46萬人次。全市自然村100%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86.8%的村莊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
硬仗不能盲目地打,要抓示范、抓重點,我們市持續開展“十村示范、百村建設”行動。深入學習浙江經驗,市級22條樣板村每村投入不低于3000萬元用于“三線下地”、雨污分流、村內道路和農村“廁所革命”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堅持先抓試點示范,形成試點經驗后再全面推廣。
人居環境整治有“垃圾、廁所、污水”三項重點,第一個就是要推動“廁所革命”。如今,珠海已建農村公廁484座,完成標準化公廁改造148座,對村內公共單位廁所實行規范化開放,全市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100%,全市各自然村已100%完成農村公廁新建和改造任務。斗門區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成為全國九大范例之一。斗門區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另外還有垃圾、污水的整治。珠海鄉村推進生活垃圾治理,實現保潔覆蓋面、生活垃圾收運率、無害化處理率“三個100%”。推進生活污水處理,全市161個行政村(涉農社區)實現污水處理設施覆蓋,覆蓋率達94.7%。
珠海鄉村振興還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五大美麗”專項行動。實施“美麗田園”行動,以農田看護房整治為重點,投入3000萬元先行開展整治試點和推廣工作。實施“美麗河湖”行動,清理河流長度1100多千米,清淤河道近百條。實施“美麗家園”行動,探索“菜單式”建筑風貌管控,創新民宅建設標準。實施“美麗廊道”行動,投入1個多億元推動河道沿線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大提升等。實施“美麗園區”行動,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全面清理垃圾,搞好廠區周邊綠化美化。
《小康》·中國小康網:“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珠海在這方面,是如何探索破題的?
劉嘉文: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我們圍繞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我市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三產融合發展,為我市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為農民增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打下良好基礎。
首先是發展美麗經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旅游目的地。我們依托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建設特色旅游村落、田園綜合體、生態休閑農莊、田園民宿等,盤活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新業態,實施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的“四變工程”,拓展農業農村的休閑、康養、觀賞等功能,滿足大灣區居民旅游、休閑和康養需要。斗門區獲評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游名區,金灣區三板村等4條村獲評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高新區古道名村尋蹤等4條線路獲評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如今,越來越多的珠海鄉村,華麗轉身為吸引大灣區游客紛至沓來的鄉村旅游“打卡點”。
其次,珠海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中心。我們投入2.4億元創建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動工建設港珠澳現代農業示范園,吸納農民工2754人,帶動農戶9158戶,帶動農民34536人,戶均增收達23320元。我們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涌現出白蕉海鱸、蓮洲花卉苗木、紅旗黃鰭鯛等一批專業特色鎮村,珠海獲評“中國海鱸之都”,金灣區獲評“中國黃立魚之鄉”,斗門區蓮洲鎮獲評“中國黃沙蜆之鄉”;白蕉鎮海鱸產業強勢入選2019年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范項目,白蕉鎮被評為為省級專業鎮,帶動1600多戶養殖戶走上致富道路。
最后,我們還要建設高標準國際漁業物流港,打造大灣區漁業經濟發展新引擎。珠海是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的城市,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我們以洪灣中心漁港建設為平臺,突出加工貿易、冷鏈物流、保稅倉儲、休閑漁業、濱海旅游等多元產業,大力建設萬山深海養殖基地,大力發展遠洋捕撈業,整合全市水產養殖業形成完整產業鏈,打造大灣區漁業經濟發展新引擎。我們扶持遠洋漁業企業珠海東港興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去年獎勵一家遠洋企業近千萬元,珠海東港興公司成功開拓南太平洋瓦努阿圖資源市場,特別獲得瓦國農業部簽發的20艘漁船入漁許可和每年1萬噸金槍魚配額。去年底瓦努阿圖農業部長訪問珠海,確立在珠海洪灣漁港建設專業冷鏈加工配送展示中心,推動瓦國更多優質魚產品進入珠海、進入大灣區,滿足大灣區居民的“菜籃子”需求。

珠海鄉村振興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五大美麗”專項行動。圖為接霞莊,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是珠海市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古村落莊園。
《小康》·中國小康網:在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相匹配的美麗鄉村基礎上,珠海作為先行發展起來的經濟特區是怎么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
劉嘉文:珠海經濟特區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探路的使命。改革開放40年來珠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我們始終把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高度重視,用心用情用力,全力以赴完成好各項任務。
2009年以來每年省內精準扶貧考核珠海綜合評價均為“好”檔次,一直位列全省前列;對口怒江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在2017、2018、2019年度國家考核中都獲得“好”檔次。珠海“搭平臺、建基地、聯市場”、構建“前店后廠”消費扶貧模式等經驗做法在全國、全省推廣,得到國家、省有關部門和領導的充分肯定。
省內精準扶貧工作任務,對口幫扶陽江、茂名兩市211個貧困村的新一輪精準扶貧工作。我市堅持產業與民生并重、幫扶與合作相結合,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探索形成“搭平臺、建基地、聯市場”產業扶貧機制,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和黨建扶貧,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問題,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統籌落實各類幫扶資金約19.14億元,幫扶貧困戶15438戶、43339人脫貧,分別占任務總數的98.9%、99.1%;有勞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773元,比幫扶前增長2.6倍。
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任務,對口幫扶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屬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加大產業幫扶和勞務協作力度,穩步推進教育幫扶和醫療幫扶,加強志智雙扶、干部交流,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2016年以來共投入13.37億元,社會幫扶資金31732萬元。今年以來,截至4月23日,怒江州轉移到廣東的農村勞動力共計13451人(涉及建檔立卡戶8117人),超過2017至2019年10020人的累計數;其中轉移到珠海5477人(涉及建檔立卡戶3247人),相當于2019年全年3239人的1.7倍多。
對口支援工作任務,對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稻城兩個縣和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米林農場(一縣一場)的藏區工作任務以及對口支援重慶市巫山縣三峽庫區工作任務。我們按中央、省有關要求,落實幫扶資金,立足解決基本民生問題,有序有效推進各項對口支援工作取得較好工作成效。推動稻城縣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稻城縣被評為四川省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