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5月23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在看望政協委員時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標志著我國的全球化戰略進入了更加理性、更加務實的新階段。
自從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世界貿易的平靜格局開始被打破。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政府無視WTO的貿易規則,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貿易戰”、“科技戰”,尤其是對中國的華為公司進行了不擇手段的封鎖、打壓。由此,全球產業的供應鏈系統變得岌岌可危、風聲鶴唳。
2020年,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2019年底,極具傳染性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席卷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為了確保本國的糧食安全,一些傳統的糧食出口國家,如驚弓之鳥,開始限制甚至封鎖糧食出口。由此給一些依賴進口的國家構成了糧食安全的風險。因為一旦在國際市場買不到糧食,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半年,庫存耗盡以后,這些國家就必然陷入糧食危機。糧食,是比“芯片”更重要的商品。在糧食危機面前,一個國家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余地。
但13億人的中國成功地經受了考驗、度過了危機。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勝利。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認真貫徹總書記的指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我國的糧食產量逐年增長,2019年達到了6.68億噸,人均占有量超過470公斤,并且國家糧庫、地方糧庫都一直儲備充足。對此,《小康》雜志5月中旬刊的專題報道全面、豐富、清晰,增強了全國人民的信心。
在正常的情況下,通過國際貿易,的確可以購買到價廉物美的谷物,這可以產生巨大的貿易利益。為此,一些經濟學家曾經反復呼吁要“兩頭在外,大出大進”。但這種經濟學的觀點,由于沒有考慮國際貿易背后地緣政治的嚴酷性和自然風險的隱蔽性,容易忽視國內糧食生產的重要意義,誤導各地的糧食安全政策。
為此,就更應該牢記總書記的指示。只有實現了國內谷物的生產安全,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從容參與全球糧食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