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這一年當中,關于扶貧的采訪確實不少。這兩個月,我就到了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和廣東梅州等地進行扶貧攻堅的報道。在當中,我有不少關于扶貧模式的感悟,以及對扶貧攻堅后可持續機制的思考。
來到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火炬村老支書彭玉先的家,只見這個村莊保留著傳統布依族村莊的特色——房子建筑的主體是磚木結構的,一共有兩層高,和舊時候布依族人們的生活起居布置基本一致。但另一方面,在這些保留民族特色的民居旁邊,很多家庭都停了自己的小轎車。這種新老融合的景象正是鄉村脫貧后的縮影。
其實,很多地方因著精準扶貧而擁有了產業基礎。例如剛才說到的彭玉先,他們村里很多人因為參與貴州特有的刺梨種植產業從過去一窮二白,到現在有房有車。產業扶貧是可持續脫貧的關鍵。過去的扶貧只是“輸血”,輸完之后農戶沒有辦法自力更生。而有了“造血”的產業后,不管是自己種植還是參與就業,農戶都可以長時間地維持穩定的生活狀態。
因此,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后,各地應建立長效機制,讓脫貧之地的活力不減退。而鄉村振興正是扶貧攻堅后時代要走的道路。我看到有一些已經脫貧的地方已經走在前頭。例如早前到廣東珠海采訪鄉村振興,我認為中國的農村都應這樣發展下去。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的特色發展,這是不可撼動的產業基礎。不少鄉村都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從而維持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經濟基礎有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必不可少。鄉村不應該還是過去臟亂差的代名詞,而是親近自然、享受舒適生活的寶地。
接下來,人的素質也需要得到提升。當鄉村的環境越來越美時,很多人也會更愛惜那個地方。如果地方政府重視素質教育,并且有力地推行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等政策,鄉村將會從根本上產生變化。
一個地方小康不小康,農村是標桿。只要農村在脫貧攻堅后,切實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就能防止可能出現的返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