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
摘 要:我國水產養殖中淡水養殖具有重要地位與作用,能夠直接推進我國漁業發展,獲取豐厚經濟效益。由于我國具有良好的淡水資源,水體養分豐富,有利于淡水養殖業發展。然而,我國淡水養殖技術與情況卻不容樂觀,一部分水體受到工業、農業生產生活廢水污染,影響魚類生長。相關技術使用不到位,設備與技術配置難以滿足現階段養殖需求。養殖呈現盲目化現象,造成魚類肆意繁殖,不利于養殖業規模化、集成化發展。在本文的研究中將針對我國淡水養殖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與局限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進而促進我國淡水養殖業蓬勃發展。
關鍵詞:水產品;淡水養殖;問題;解決對策
淡水養殖的發展豐富了我國淡水資源利用效率,淡水養殖成本投入較小,養殖所需相關配置簡潔,并且經濟效益豐厚,具有明朗的發展前景。并且淡水養殖范圍相對封閉,養殖過程中便于工作人員管理與排查,降低養殖壓力與困難。即便是我國當下淡水養殖情況較為可觀,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進行統一整合,進而為淡水養殖行業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淡水漁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
(一)水資源污染問題頻發
在當下的農業生產中,一部分農民在耕地種植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往往在耕地中施加大量的化學肥料,而耕地與莊稼吸收的肥料數量有限,過量的肥料會隨著土壤的代謝排放到淡水中,造成淡水資源的污染現象。
與此同時,在工業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一部分企業自身的環境信息披露效果不佳,披露內容較少,為廢水的肆意排放創建了“避風港”。大量的廢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逐漸滲透成為淡水污染的重要誘因。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超標,會造成區域內的水資源問題,影響農業、工業的正常運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生活中涉及的物質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大量的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有效的分類與處理,在簡單的收集之后匆忙掩埋。垃圾中具有放射性、化學性的物質在土壤中難以短時間內降解,污染土壤之后會逐漸滲透到淡水中,造成嚴重的影響。
(二)淡水養殖品種雜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飲食與保健意識增強,對淡水魚類需求逐漸變化,為滿足市場上逐漸提升的需求,淡水養殖企業也逐漸充實養殖種類,引進境外魚類提升淡水養殖質量。然而,淡水養殖應當與養殖區域自然環境與氣候環境相適應,一部分境外魚類生長環境需求也養殖位置并不協調,一旦突然更換生長地點極易引起魚類品質下降、存活率降低、傳染病高發現象。為避免“南橘北枳”現象出現,在選擇養殖產品的同時也需要開展詳細的養殖規劃與設計,確保引進品種能夠健康生長。
(三)淡水養殖技術不足
我國淡水養殖絕大多數情況下依據傳統養殖經驗,現代化養殖技術并不健全,難以與當下養殖趨勢和時長發展吻合,一部分養殖戶自身養殖技能不佳,極易造成水產患病、大面積死亡現象。針對不同種類水產品也難以有效調整投喂形式,部分魚類生長需求難以保障,降低水產品整體質量。
二、保護淡水漁業資源促進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綠色養殖機制
在工業生產中,政府與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于工業企業的監督和監管,強化企業信息披露的力度和深度。在政策上引導企業認識環境保護與自身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制度上以法律的角度對企業的生產形式加以約束,避免企業過于自由導致的污水排放問題。
在農業生產中加強對農民的農機、農藝使用與認識,將生產加工中的重點放在農業技術的提升上,緩解并且削弱農民對于化學化肥的依賴程度。并且提倡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農家肥、環保肥料等,降低農業生產對于土地和淡水資源造成的壓力。
在城市生活中,應當制定相應的垃圾分類政策,在集中處理垃圾之前就能夠有效的篩查出垃圾中存在的有害物質。在城市垃圾處理中應當嚴厲打擊隨意掩埋垃圾的現象,合理合法的規劃城市垃圾處理機制和準則,引導相關人員與部門建立合理的垃圾處理方式。并且應當加強對城市中廢水排放管道的清潔和維修工作,避免年久失修導致的污水排放失衡現象,也能夠降低有害物質腐蝕管道造成的污水泄露。
(二)深入探究市場消費與供求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進出口貿易發展速度較快,國內外市場對于淡水養殖品的需求仍十分可觀,淡水養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與趨勢。然而,在淡水養殖過程中需要將市場需求與養殖計劃相適應,保證自身養殖品種能夠符合市場需求。與此同時,在制定養殖方案的同時,應當尊重自然發展規律與養殖品種自身需求,切勿在單位養殖環境中養殖過量品種,造成過量繁殖現象,避免養殖品種沖突的水產,影響水產品質量。在水產品質量問題上需要嚴格部署、全面把關,使用世界領域對水產品的質量標準進行控制和檢驗,不斷提升養殖產品整體質量,促進我國淡水養殖業早日與世界接軌。
(三)積極引進現代化淡水養殖技術
由于淡水養殖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現代化發展技術與水平不足,難以保障我國養殖技術與世界上高水平養殖國家比肩。因此,政府與相關部門應當積極組織水產養殖人員參加技術學習與交流,推廣現代化養殖技術,轉變傳統養殖形式中存在的問題與局限,提升淡水養殖整體水平。通過技術學習與指導能夠有效幫助養殖人員規避養殖風險,降低水產品疾病爆發幾率,提升養殖帶來的經濟效益。在養殖過程中建設魚類養殖指導手冊,明確不同生長階段魚類出現的變化,及時有效發現傳染病暴發時間點,進而“早發現,早控制”。
淡水養殖種類選擇較多,不同魚類需要不同的生長環境、投喂飼料、營養物質,在養殖之前應全面了解養殖魚類品性需求,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建立完整投喂檔案與標準,確保養殖人員能夠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投喂與保健。
淡水養殖發展過程中亦可與生物工程相結合,整合養殖范圍內的動物、植物種類,營造生態化養殖基地。引進現代化養殖技術,使用電子監測、計算機投喂、人工智能巡查等形式進行養殖工作,盡可能減低養殖人員日常工作強度,提升養殖效率與經濟效益。
三、結束語
我國由于人口基數較大,對于淡水產品的市場需求十分可觀,淡水養殖業能夠借助市場需求這個平臺,不斷創新養殖形式、提升養殖質量、改善養殖環境,積極應對市場與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挑戰,合理控制資源利用率,力求在現有養殖環境中獲取更加豐厚的經濟效益,推進我國養殖業穩定、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立春.淺析當下淡水水產養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科學實驗,2018(15):80.
[2]張天林.進一步發展我國淡水養殖技術及基層研究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8):39-40.
[3]魏友海,張明.保護淡水漁業資源促進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J].科學養魚,2013,(10):13-17.
[4]梁中德.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在淡水養殖中的應用[J].畜禽業,2020,31(1):16.
[5]孟令強.淡水魚養殖技術及發展對策[J].畜禽業,2020,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