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竹
庚子新春之際,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襲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隨后在全球蔓延。時至今日,國內重點地區高校學生仍無法開學。疫情之下,有這樣一群人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應屆畢業生。他們原本應該在這個春天,在學校里完成論文,按部就班地投簡歷、找工作、參加面試筆試、順利拿到offer,然而疫情阻礙了他們的腳步。
在疫情和政策面前,應屆畢業生在這焦慮又帶著希望的等待中,開始了漫長的日復一日的自我救贖。隨著開學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日俱增,應屆畢業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重創。
在漫長的宅家生活中,與原生家庭的朝夕相處使我們變得束縛與崩潰;在面對漫無止境的網課與論文寫作時,利用網絡的“云方式”使我們無所適從身心俱疲。父母的不理解與要求,論文得不到導師的及時批復,繁復的網課作業,皆有可能成為壓倒畢業學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應屆畢業生該如何自持,不被情緒左右,完成當前應該走的路呢?
矛盾重重的親密關系中最常見的類型即回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回避型的個體,在面對矛盾沖突時,往往會選擇回避,把自己關在狹窄的空間里,為了避免情緒起伏或失控,會下意識地讓自己處于“理智狀態”,通過一些比較理智的活動,例如學習等需要投入專注與精力的活動,從而回避與親近之人的情感溝通,陷入問題無法解決、感情無法疏通的惡性循環中。而焦慮矛盾型的個體,往往很迫切需要親近之人的回應,在矛盾產生時,極易被情緒控制,而做出非本意的決定與行為,在親近之人靠近時拼命推開,又在他們即將離去時拼命挽留,時常將自己處于暴露傷害的位置,因而倍感痛苦。
回避型的個體,應當首先認知到自己的問題,大部分回避型的個體,甚至會直接否認自己是回避型。其次,回避型的個體應該接納可能會有的情緒波動,認知到情緒波動并不意味著“失敗、即將被拋棄”,允許自己是有情緒的,并和親人一起努力去克服產生情緒的困難事件,會幫助自己與親密之人擁有更加緊密的聯結。而焦慮矛盾型的個體,要認識到處于情緒中的自己是“不理智、不客觀”的,避免在有情緒的時候做出任何決定和行為,譬如在憤怒時對父母說“我壓根一點也不需要你們,我一點也不愛你們”等這樣極端的話而將親近的人越推越遠。在情緒難以自控時,認識到此時的自己是憤怒的、悲傷的,并且接納自己的情緒,思考自己“真正”要說的是什么話,將更有利于與親密之人的相處。總而言之,接納自己的情緒、尊重自己的真實需求,是我們都可以且必然要做的事。

以往的畢業季,我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儀式感”,例如畢業聚餐,拍攝畢業照,畢業大會由師長撥流蘇,來完成“分離”的部分,從而走向更好的前程。但如今這一切都化為泡影,陪伴我們的只有畢業論文、線上答辯、回校領個畢業證書這一系列步驟,我們也許就算“畢業了”,與舍友的促膝長談、與同門的宴飲同醉也許都沒有了,沒有正式的道別,沒有眼淚,我們怎么處理自己的“分離”呢?在這樣一個特殊境況下,我們不妨通過互通書信的方式,把對摯友和恩師的思念、感恩通通記錄下來,認認真真地寫一封信,寄給他們,通過與以往不一樣的形式來完成“分離”的部分,不要擱置,勇敢面對分離,相信會在更好更遠的未來再次相遇。
我們必須承認當下客觀因素的限制,導致了“尋找工作”這一原本就令人焦慮的任務變得更困難、更折磨人。主觀上,畢業生需要適度接納自己并非是無所不能的,主動降低求職期待,放開自己設置的諸多界限。以北京的應屆畢業生為例,返校時間定在6月份,畢業生推遲畢業時間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而北京各大事業單位優先錄取應屆畢業生、推遲考試;公司主動推遲招聘事宜、延遲面試筆試周期等等一系列舉措,表明政府與社會已經盡最大努力保障畢業生的權利。但是由于不離家不返校的政策,原本許多打算留在北京工作的學生失去了時間與距離這一優勢,只考慮留在北京發展就顯得比較狹隘,畢業生大可放開眼界,去適合自己的地方“尋找生路”,不必過分拘泥于一方天地。
面對當前的形勢,畢業生自己的適應與轉變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能否調整心態與期待,成為制勝法寶。很多事,往往不是沒得選,而是愿不愿意走這條路。當代應屆畢業生的獨立自理能力與適應能力,具體表現為對所處環境是否具備清晰認知,以及具備清晰認知后能否適應環境、調整自我狀態的能力。清晰的認知、適應能力是掌握現狀、成功求職的關鍵,不要讓自己陷入迷茫、無所事事的狀態。相信大部分畢業學子會持續地處于“焦慮但不知該做什么”的狀態,不知方向,不知去途。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行動起來”,關注各個招聘系統、招聘網站,修改好自己的簡歷,看到心儀的崗位就投,投出去的簡歷不必急待回應。在準備公務員、教師招聘、事業單位考試的學生,要耐下性子認真學習,反復備題刷題,確保每天的有效學習時長。功夫不負有心人,相信在不久的以后,每個人都能收到自己心儀的offer。
在疫情結束之際,希望每一位應屆畢業生都能找到自己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