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續
摘 要:結合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分析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1-0073-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7 ? ? ? ?文獻標志碼:A
在互聯網時代,各個行業都在實踐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模式,從而提升產業能力。農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互聯網+農業”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改變了農產品傳統的銷售方式和人們的消費習慣。由于農產品本身具有鮮活性、季節性、多樣性、區域性和分散性等特點,以及農村地區偏遠、信息閉塞以及渠道層級多等原因,導致農產品銷售存在一定的問題。
分析“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這一背景下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策略,從而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產品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1]。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農產品營銷渠道也不斷調整,由生產導向型的營銷階段發展到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營銷階段。隨著信息傳遞速度加快和物流行業發展,農產品網上銷量增加,傳統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渠道參與主體不成熟,網絡營銷環境存在隱患
目前,一些農產品生產者和從業者看到了網絡營銷的優勢,但受傳統觀念和文化知識水平的限制,農民的網絡運營能力較低,網絡營銷方面的知識匱乏。一些農民也意識到了網絡銷售能提高農產品銷量,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收集并運用市場信息進行專業分析,并及時根據市場需求作出調整,也不具備現代化商業運作意識,無法實現收益最大化。還有一些渠道參與者為了自身利益虛假宣傳、以次充好,使消費者失去對網絡消費的信任。
同時,電子商務相關法律和制度缺失,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民和消費者信息傳遞不暢,限制了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拓展[2]。
1.2 ?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
大部分農村在偏遠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落后,鄉、鎮、村物流存在盲區,物流服務質量不高,不能適應農產品市場化發展的要求。同時,由于農產品保質期短,容易腐爛,對物流服務的要求較高,加大了運輸難度,增加了物流成本。另外,農村缺乏農產品倉儲配套設施,農產品不能及時運輸到城鎮,也無法存儲,制約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拓展。
1.3 ?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水平較低,品牌建設意識不強
當前,我國農產品生產者多為分散的農戶。農業生產缺少大型現代化農業企業,對小農戶缺少統一集中管理,農業生產組織規模較小。雖然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營銷渠道在農產品營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能真正緩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同時,以小規模家庭農戶為主的農業生產,使得農產品種類、品質、規格存在很大差異,不利于進行標準化和專業化管理。
目前,大多數農戶的品牌意識較差,對農產品的營銷只注重銷量,不重視對品牌的塑造、管理、維護。消費者很難對同類農產品進行區分。名優產品比例低,不利于在國內進行大規模銷售,也不利于打開國際市場。
1.4 ?渠道單一、成員過多,營銷渠道體系科學性有待提高
我國農產品銷售渠道主要依靠傳統的農貿市場,農產品就地加工比例低、精深加工不足,設施簡陋、市場輻射能力不強。近年來,一些農戶與大型連鎖超市合作銷售農產品,但由于大型超市對農產品的標準較高,銷量未能達到預期。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主要采用中間商營銷模式,農產品要經歷多層中間商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出現農戶銷售價格低、消費者購買價格高的現象。生產者與消費者供需信息不暢。在我國,農產品依然是以現貨交易為主。一些地方的農民開始嘗試通過網絡營銷,一些網站開展農產品電商服務,但農村市場信息、供求信息較少,很少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農產品動態分析和監測,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中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不充分。
2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策略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農產品營銷渠道和模式越來越多。結合當前發展實際,綜合分析我國農產品營銷現狀和需求,對農產品營銷渠道進行積極探索,提出“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策略。
2.1 ?培育成熟渠道主體,優化網絡營銷環境
積極發揮各級政府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作用,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等方式,積極引導企業與高校合作,組織開展創業和網絡營銷技能培訓,吸引大學生開展農產品項目創業就業。同時加大對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和引進力度,改變傳統觀念,提高電商實操技能,解決農村電商人才缺乏問題。完善電子商務、網上購物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發揮市場監督作用,規范各方行為,優化網絡營銷環境[3]。
2.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配套系統
依靠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建立農產品物流倉儲、配送、流通中心,簡化配送流程,實現農產品由生產者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農產品的季節性較強,容易損壞腐爛,因此在構建農產品物流體系時要充分考慮物流運輸配送的科學性。運用專業的保鮮、包裝、運輸技術,減少農產品運輸時間,確保產品新鮮度,從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的物流管理體系[4]。
2.3 ?推進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加強品牌建設
引導農民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實行規模經營、合作經營,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強農產品抵御風險能力。同時完善批發市場設施和功能,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配備儲存、保鮮、質檢等設施,增加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等功能,提高生產、銷售的規模化,規范標準化程度[5]。
地方政府可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規范生產流程,加強農產品監管,保證農產品質量。鼓勵農戶提高產品質量,對產品進行合理包裝,增強品牌意識,擴大知名度,積極推進農產品國內外銷售,提高國內銷量和出口量[6]。
2.4 ?拓寬銷售渠道,發展網絡營銷渠道
完善農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通過批發市場聯結農戶和經營者。積極推進農產品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建立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和連鎖店。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力發展農產品網絡營銷,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宣傳當地特色農產品。搭建專門的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合作社和加工企業可以入駐知名大型電商平臺。在自媒體時代,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帶貨等銷售形式推銷產品,努力建立科學的網絡營銷體系。
參考文獻:
[1]蒲銀花,陳曉燕.農產品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1(2):129-131.
[2]許志杰.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與優化策略分析[J].農業經濟,2016(2):120-122.
[3]馬寧.“互聯網+”視角下農產品銷售渠道優化研究[J].北方園藝,2018(11):191-195.
[4]李佳,譚莉,馬玥.“互聯網+”視角下特色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以云南楚雄野生菌營銷為例[J].中國集體
經濟,2018(26):54-56.
[5]張華英.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電子商務平臺優化策略研究——基于“互聯網+”視角[J].價格月刊,2017(1):
86-89.
[6]韓燕雄,朱旭.“互聯網+”環境下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以陜西省合陽縣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8(9):
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