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直 婁曉希
2019年,在政策環境變數增多、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在政策溝通層面取得較大進展。2020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7年。政策溝通仍將持續賦能“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2019:“中央—部委—地方”共同推動政策溝通
中央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元首外交拓展合作伙伴。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主席7次外訪,并出席上合、亞信和G20等國際峰會,開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空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長汀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中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區域協同發展與自貿區建設同“一帶一路”建設相互配合,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更趨完善。
部委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規劃,提升重點國家和領域的投資力度。2019年,商務部發布《2018中國對外投資發展報告》稱,未來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性投資差異將逐漸顯現,對重點國家和重點領域的投資會不斷加大。除傳統領域外,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等領域的投資規模也將持續增加。此外,為更好服務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國家發改委發布中英雙語版《第三方市場合作指南和案例》,繼續大力推進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模式;國家發改委印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強化主通道與西北地區綜合運輸通道的銜接,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銜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地方政府聚焦產業與區域合作,持續發布“一帶一路”建設綱領性政策。2019年,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在福州會見了沙特同家石油公司(阿美)亞洲總裁安沃·何加齊一行,林鄭月娥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瑞士達沃斯論壇,湖北省委常委黃楚平會見印度高級外交官代表團。各省兩會期間出臺了相關政策,如《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總體方案》《關于推進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引領性工程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為各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指導性意見。此外,各省市根據自身戰略位置、產業特點等方面,陸續召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制定行動指導文件,如印發《河南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三年工作要點(2019-2021年)》《四川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2019年工作要點及任務清單》等。
效果評估:國際合作不斷深化,“走出去”風險與機遇并存
高層引領推動國際務實合作不斷深化,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效應持續放大。高層交流方面,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出席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李克強總理訪問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議,歐亞地區四國領導人先后訪華,雙邊高層交往頻繁。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召開使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各方繼續通過國際會議持續放大高峰論壇積極效應,如“一帶一路”減貧國際合作論壇在西安舉行;韓正赴哈薩克斯坦出席第十二屆阿斯塔納經濟論壇和第二屆中國一哈薩克斯坦地方合作論壇,繼續推動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成為推動“一帶一路”“文明之路”建設的一次積極嘗試等。
“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和地區政局動蕩加劇,政治風險上升。在中美貿易戰復雜化的大背景下,作為通往“一帶一路”國家的重要通道,香港反修例風波給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帶來不良影響。東南亞及南亞地區,泰國與緬甸發生軍事沖突,印巴關系緊張,印尼發生騷亂。中東地區,沙特產油區域遭無人機襲擊,美伊關系惡化,地區矛盾激化。非洲地區,蘇丹經濟形勢惡化,拖欠中石油22億美元油款,對國開行、中信保等總額超過30億美元的貸款久拖不還,導致我國海外利益受損。拉美地區,我在拉美最大投資國委內瑞拉政局動蕩,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不利影響。歐洲地區,德英等表態允許華為參加5G建設,但部分歐盟國家仍心存疑慮,歐盟擬對中國在歐投資并購收緊限制。太平洋地區,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近期相繼與臺“斷交”,擴大了我國“一帶一路”朋友圈,有利于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的范圍和形式更加多樣,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戰略對接方面,政府積極推進“一帶一路”進一步向發達國家和地區拓展,中國一中東歐國家合作論壇推動中方同中東歐加強發展戰略和規劃對接,擴大貿易往來,深化投資和產能合作;文件簽署方面,截至2019年11月,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197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創新模式方面,第三方市場合作成為2019年“一帶一路”工作重點。中國與發達國家合作成為新亮點,已與日本、法國、加拿大、新加坡、西班牙、荷蘭、比利時、意大利、澳大利亞等14個國家正式簽署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推動中國與發達國家經貿關系深化升級。
將壓力轉為發展動力,深耕2020年
2019年,在“一帶一路”政策制定與落實上,我國形成了“中央—部委—地方”共同推動的結構,有效促進各領域及經濟主體的層層推進。作為中美貿易戰的反制措施,我國將壓力作為經濟轉型的動力,引導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拓市場,尤其是加大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貿易往來,例如歐洲、俄羅斯等,減輕中國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并借助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契機,在文化交流、貿易合作和經濟建設等領域加強與各國的溝通,形成高含金量的會議成果。
目前,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合作國家的政策政治穩定和對華關系狀況,政策溝通方面仍面臨挑戰。沿線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差異大,部分國家甚至借機煽動新的“中國威脅論”,蓄意阻撓“一帶一路”建設,為政策協調帶來困難;許多國家國內政治形勢復雜,政局變化頻繁,政策變動性大,甚至內戰沖突不斷,為政策落實帶來較高風險;此外,部分國家市場封閉,進入難度大,增加了政策評估的復雜性,制約了建設成果的合作共享。
“一帶一路”建設在2020年將繼續深耕細作。政策環境方面,美國大選或成為影響中美貿易戰的重要因素,美國在南海及東南亞、中東地區的政策對我國“一帶一路”政策制定、落實及“一帶一路”朋友圈構建均會產生較大影響,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企業的市場預期亦受貿易戰的影響,未來市場的拓展將面臨更為激烈的政治博弈。
對此,“中央一部委一地方”的內部架構及各類國際合作機制應繼續搭建和完善,對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國家加強政治經濟的風險預判,并擴大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范圍,進一步向西歐、北美、拉美國家擴展;借鑒發達國家海外投資的成功經驗,與成為合作伙伴的發達國家聯合建立第三方市場風險預判及落實評估機制,形成”風險預測—政策制定—項目落實一效果評估“的四級評估架構;效果評估方面,針對政策的出臺及實施時間,做好長期(3-5年)、中期(1-2年)、短期(1年內)的分階段評估,并結合評估結果對政策進行及時調整及細化,以適應外部環境、同家戰略、企業經營狀況等各方面的變化。_
(翟崑: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婁曉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騰訊“一帶一路”大數據創新項目課題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