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濤



打開中國政區圖,廠西省憑祥市如一把錐子,楔入在中國南疆的中越邊境線。大名鼎鼎的友誼關,就坐落在錐尖之上。
友誼關號稱“中國南大門”,有南疆重鎮之譽。自漢初開邊以來,2000多年間,從中法戰爭到援越抗美,從抗日戰爭到自衛反擊戰,從馮子材鎮南關大捷,到孫中山鎮南關起義,這座千年雄關一次次見證著歷史,也一次次融入歷史,最終定格為中國南疆一個無法忽略的歷史、人文和地理地標。
作為中國歷史上九大名關之一,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友誼關是唯一一個如今依然“在崗”的邊關。從雍雞關、界首關、大南關,到鎮南關、睦南關、友誼關,兩千年間關名變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時代背景的更迭和攻防戰守的轉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時期,千年雄關如錐的力道依舊,只是已鑄劍為犁,化干戈為玉帛。從動蕩年代烽火連天的軍事要塞,變身為和平時期商賈輻輳的邊貿口岸。歷經鐵血洗禮的友誼關,如今已成為中國進出口總值增長最快的邊境陸路口岸、進出口總值最高的邊境公路口岸、我國裝備制造業整車出口東盟地區的主要陸路口岸、中越電子產品物流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以及廠西高附加值產品進出口的主要口岸。
從當年的烽火狼煙、拒敵國門之外的一夫當關,到如今的興邊富民、守邊護邊的雙管齊下,新的時代,正賦予南疆國門新的角色和使命。在歲月夯筑的歷史、人文和地理坐標之外,—個全新的邊貿商業地標正遙遙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