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能成為孤島、獨善其身,攜手才能合力沖破“至暗時刻”。

SOCIOLOGY | 國際
崔天凱
CUI TIANKAI
中國駐美國大使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一遇的歷史性事件,已在全球范圍內引發綜合性危機,令公共衛生、經濟金融、國際關系經歷深刻變局。有人說,人類社會進入了“至暗時刻”,既回不到過去,又看不清未來。
越是在關鍵時刻,越是應該理性和樂觀。黎明前往往格外黑暗,但無論如何擋不住黎明到來的步伐。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對戰勝災難、迎來進步充滿信心。
歸根結底,面對嚴峻挑戰,世界向何處去,取決于我們自己如何認識、如何抉擇、如何行動。
疫情是一場全球性挑戰,病毒不加區分地攻擊所有人。不同國家、民族、種族和社會制度下的人們,感受到同樣的威脅,意識到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脆弱。近些年,一些國際政治勢力高調宣揚大國競爭與對抗,部分國家軍事開支不斷攀升,武器裝備持續升級換代。但薩德防不了SARS,核武器打不退新冠病毒。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人類命運相連、安危與共,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才是我們應共同應對的真正威脅。錯把隊友當對手,是嚴重的戰略誤判。
歷史的教訓值得銘記。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各國保護主義盛行、貿易壁壘高筑,把世界經濟拖入黑暗的深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誘因。而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主要經濟體通過二十國集團等平臺緊密協作,成功阻止形勢進一步惡化。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可能因為遺忘歷史而再次掉入同樣的深坑。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能成為孤島、獨善其身。在疫情面前,我們需要攜手合作而不是以鄰為壑,需要團結一致而不是相互指責。我們能做而且應該攜手去做的事情很多:加強科研攻關合作、支持世衛組織充分發揮作用、推動完善全球衛生治理、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每件事都十分重要、緊迫。而如果政策選擇被“冷戰思維”“零和游戲”這些有害、過時的理念所綁架,各國無一例外都將成為輸家。
疫情暴發以來,一些人把對病毒的恐懼轉化為對全球化的排斥,把產業鏈暫時中斷歸咎于全球化弊端,這種觀點似乎失之片面。
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受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的驅動,是內生性演變的必然結果,為促進各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和人類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雖然在全球化進程中確實出現一些問題,但其根本原因是,生產關系沒有跟上生產力發展,一些國家治理不力、改革滯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不協調,由此導致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之間矛盾突出,表現為發展失衡、貧富分化、金融動蕩多發、民粹主義盛行等。
人類社會一直在危中尋機,在直面和解決問題中向前邁進,當前的全球化波折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調整、改革和完善的契機。在過去幾十年,隨著世貿組織的成立,以及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相繼加入,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體化市場得以形成,互利互惠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已在運轉。企圖推動國家間經濟脫鉤、人為撕裂產業鏈條,這是逆潮流而動。
當前我們應該著重思考的是,如何通過變革使全球化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更為安全?如何讓不同的發展模式互學互鑒,并匯聚成推動全球普遍發展、共同繁榮的合力?但是,如果把遇到的問題簡單地歸咎于全球化,無異于一葉障目;出于對全球化的恐懼就筑起高墻、自我封閉,無異于因噎廢食。
疫情是一場“大考”,我們需要給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卷。如果各國團結合作,陽光就能穿透陰霾,未來將燦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