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飛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古建筑這一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的同時,仍有不少古建筑文物因城鎮化推進、自然災害等原因生存環境面臨威脅。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對于現今中國而言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修繕;保護
城市化建設中,古建筑文物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是城市文化底蘊的沉淀,也是城市發展與變遷的見證。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城市的精神文化,將其納入城市建設計劃中是我國城市化建設必須要做的工作。下面就中國古建筑文物的特點、修繕與保護原則和現狀問題、有效實施修繕與保護的措施進行研究。
1 中國古建筑文物的特點
古建筑文物是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建筑物,現已成為我們修繕、保護和研究的重要文物。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文物,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不同地區、時期的古建筑文物的特點不同,不做贅述。從外觀構造來看,中國古建筑整體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最上層的屋頂,通常是由木材(梁)和瓦片(頂)搭建而成,屋頂造型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二是中間層的屋體(柱、枋、墻體、門窗等),通常是木材和磚等構成;三是基座,由磚砌而成,有加固地基、承重和保護房屋的作用。部分古建筑內部也有斗拱這一結構,通常位于房檐下的立柱之上,有裝飾美化和支撐的作用。
2 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原則
2.1 還原古建筑文物的保存價值(最小干預)
修繕本身對于古建筑文物而言就是一項干預性工程,修繕時干預過多、改變過大都會損害其原有的價值。古建筑實質是一種文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古建筑修繕工作與傳統的修房子有一定的區別,修繕時要以保護古建筑文物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為核心。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一定要堅持原真性,即工作時采取的任何措施的最終目的都應該是最大程度還原古建筑原有面貌。①
2.2 確保人員和古建筑文物的安全
古建筑文物通常有上百年或上千年的歷史,不論是石砌還是木質結構建筑,其風化或走扇程度不一,進行修繕和保護時應以安全為首要原則。安全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古建筑時間久遠,其整體雖未坍塌,但是修繕時因人的活動帶來的震動等可能引起倒塌傷人。二是古建筑主體結構的安全。修繕要建立在古建筑主體安全的基礎上,發現與主體結構有關聯的構建有問題時,要立即權衡利弊,確定不會給主體結構帶來影響之后再開展修繕工作。
2.3 修繕使用原有材料
古建筑文物的價值幾乎都體現在結構、材料上,修繕時我們要盡可能使用原有材料。原有材料(遺存)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媒介,若在修繕時僅僅保存古建筑文物的結構和形態,而將其材料替換掉,那么這就是一項制作仿品的工作而不是修繕。因此,在對古建筑文物修繕時,需盡可能保留和使用原有的材料,盡可能還原其結構形態和其所承載的價值。
2.4 避免生搬硬套
修繕時參考《威尼斯憲章》(下文簡稱《憲章》)中“少干預”“謹慎復原”等原則,但是我國古建筑文物修繕工作更為復雜,不能簡單套用《憲章》,如對具有居住功能的古建筑,既要保護其作為文物的價值,還要改善居住者的生活條件。因此,在對古建筑修繕與保護時,要針對不同的對象,不斷地豐富、創新應用《憲章》,形成中國獨特的修繕與保護特點原則和方式方法。
3 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工作中的問題
3.1 傳統工藝、匠人面臨斷層
當前,許多和古建筑文物修繕與保護相關的民間傳統工藝都面臨青黃不接、缺少傳人的尷尬局面。現代技術、工具、器械的出現,以及傳統生產工具、建造工藝費力、耗時、低效的特點,使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民間傳統工藝逐漸失去興趣,從事傳統建筑建造、熟悉傳統工藝的工匠、技師絕大多數年事已高,往往陷入“人亡藝絕”的窘境,許多寶貴的傳統建造技術面臨消亡危險。
3.2 修繕工作難度較大
城市化建設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重點,不少城市對于新建筑施工更加重視,對于古建筑文物重視程度不足,甚至是遷移和破壞古建筑,給古建筑文物帶來了進一步的損壞,無形間加大了修繕與保護的難度。
4 有效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措施
4.1 提高民眾認知度
想要更有效地進行修繕與保護工作,首先要提高民眾對古建筑文物的認知度,積極宣傳古建筑文物的重要價值與內涵,讓民眾認識到修繕與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引導民眾無意識地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①利用電視、網絡、社區活動等,讓古建筑文物相關的修繕與保護知識被民眾所知,使他們為修繕與保護工作貢獻一定的力量。
4.2 不斷完善制度
古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有效的修繕與保護能夠促進我國文化建設、傳承。對此,要提高該項工作的有效性,我們需要從制度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對于損壞古建筑的行為制定明確的處罰規定,從而有效保障該項工作更有效地落實。
4.3 政府支持
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是一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要想該項工作有效實施,就需要政府給予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設備、材料采購以及工藝加工等高成本工作,推動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工作正常進行。
4.4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需要較為專業的工作人員。因此,需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一是引進和培養高端修繕工作者,確保有高端人才支持該項工作;二是強化普通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定期進行專業的人員培訓,從古建筑結構、材料、損壞程度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人員的普遍素質和技術水平。通過立體的人才培養,提升行業內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進而提升古建筑文物修繕與保護工作的質量。
5 結語
總而言之,古建筑文物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對其修繕與保護也是對中華古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我們要重視這項工作,從制度、民眾、政府、專業人員等方面入手,不斷提升修繕與保護工作的質量,有效推動我國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