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笑然
摘 要: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生力軍,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個人發展和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從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及意義、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三個層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02
在當今社會發展形勢下,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很容易產生一些消極、負性的認知與情感,如不加以正確引導,不僅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更為以后走向社會埋下隱患。目前來看,大學教育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可以更好地調動大學生學習成長的積極性,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合理、正確地引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及意義
1.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當前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內容的新興科學。它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以更為開放和欣賞的視野挖掘人類的潛能和動力。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合理剖析大學生復雜的心理、品質、美德、潛能等思想行為,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正確對待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2.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未來人才,對他們要從文化素質、健康的體魄到心靈的健全,進行完整和多方位的培養。對于大學生而言,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釋放內心深處的負面壓力,使他們維持積極心境,樂觀面對和解決環境所引起的心理問題,正確對待過去的成長,現在的困惑以及將來的迷茫,從而樹立健康、樂觀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對于教師而言,開展各種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心理活動,挖掘大學生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充分尊重學生們的個人見解,對大學生展開人性化以及個性化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學會遇到困難勇敢、積極面對,有助于引導大學生發覺自身潛在的價值,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價值。
二、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明確
在我國傳統教育理念下,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于關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存在的外顯的心理問題。這種理念雖是教育的初衷,但卻嚴重忽視了大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其次是有效預防和控制病態心理狀態的發生及發展,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找到問題癥結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不明確,會引起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心理的影響。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有待提高
在中國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教師往往關注學生心理狀態的主要障礙表現,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另一方面,目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于片面,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不利于學生和教師在心理層面上進行和諧溝通。因此,心理工作者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與輔導,注重積極完善的心理體驗,使心理健康成為可能。應將課堂重點從理論轉為實踐,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產生心理問題后由被動解決變成主動解決,斷調整心理狀態,完善個人心理品質。
3.缺乏積極心理學教育的內容及目標
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教育過程中往往沒有針對大學生的發展制定整體目標,沒有通過深層次的調查研究去發現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優秀心理品質,更沒有將心理學教育的積極層面融合到理論和實踐中去。這樣就無法制定出完整的心理學教育內容及進程,難以發揮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約了大學生整體教育計劃水平。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著重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在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相關心理工作者往往只是通過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和心理輔導對學生進行初步指導。這樣的教育作用針對現階段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的效果不明顯,且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大學生而言,初次產生心理問題時可以尋求心理工作者進行解決,但是如果次次如此,就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依賴關系,這種關系或許可以在當下幫助學生環境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壓力,但是如果不加以遏制,就會使得學生產生一種惡性的依賴,難以完成心理的自我修復。因此,心理工作者在消除學生消極心理的同時,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讓學生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夠保持一種反饋調節的狀態。
根據VIA優勢和美德分類體系,個體擁有六種潛在的積極心理品質: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與精神卓越,其中智慧與勇氣幫助實現個人發展,仁愛、正義和精神卓越幫助發展人際關系,節制則防止過度的性格優點。這六大積極心理品質幫助個體獲得認知、情緒、人際優勢,奠定個體健康社會生活的公民美德,并幫助個體建立與宇宙的聯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工作者應當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從認知、情感、行為方面自我完善,在結構和動力上不斷向自我實現發展。
2.增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
積極心理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中之重。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心理的形成是一種體驗的過程,只有當學生產生積極樂觀帶來的直觀體驗時,才能深入理解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生心理工作者和相關學者過分注重形式上的行為意識正確性,沒有讓學生進行積極心理體驗,使得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認同感,因此在整個過程中參與程度不高,課堂效果不佳,整體的輔導效果也差強人意。因此,要想引導大學生心理朝著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就應當重視學生的參與,充分利用自助課堂的模式,讓每一名學生都能主動加入到心理健康課程中去,自己模仿,自己研究,激發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積極性,為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打下堅實基礎。
3.幫助大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
情緒是高度個人化的,更多取決于個體自身的內在理解,而非外部環境。因此,應幫助大學生使用正確的方式感知和理解情緒,進行正確的情緒調節,追求積極情緒,接納和調整消極情緒。積極心理學指出,個體共有十種形式的積極情緒: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逗趣、激勵、自豪、敬佩和愛。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圍繞這十種積極情緒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我最后一次體驗到這種感受是在何時何地?是什么讓我擁有這種感受?我能夠做什么來培養這種感受?當學生能夠體驗到適度的積極情緒時,就更有可能運用靈活的思維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教師應幫助學生采取策略降低不恰當或無端的消極情緒,如反駁消極思維、打破思維反芻的桎梏、調整對媒體信息的攝入、改變情境以應對周圍的消極源。
4.完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大學生消極心理對自身成長發展的影響,這一出發點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這一前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課程的內容往往不能緊緊的貼合住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關的知識寬度也比較狹隘。在今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師應增設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從個人優勢、創造力、靈性、主觀幸福感、心流體驗、樂觀與希望、感恩與寬恕、心理韌性等角度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傳播符合社會背景的積極心理學思路和理念,最終通過發揮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素質。
此外,目前大多數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偏向于理論灌輸而忽視了實際體驗,偏向于對心理障礙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而忽視了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或有利于解決問題的個人潛能。因此。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應形成滲透式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逐步實現從關注少數學生到覆蓋全體學生,從處理問題到挖掘潛能,使學生從靜態過渡到動態體驗,從被動面對到主動解決的轉變,形成有力度、有精度、有溫度的學生發展需求感知平臺,增強學生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5.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生積極心理的催化劑和溫床。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良好的環境能讓人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自身心理上的缺陷。積極心理學的實踐離不開個體和環境兩個層面,個人的內在心理力量和群體、社會因素等外部環境密不可分。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所處外部環境對于學生心理的影響,導致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遭遇外在打擊,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引發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想較好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就要先解決校園環境中的不和諧因素,此觀點運用在實踐中,就是學校應當重視校園環境的建設。
具體來講,學校應重視師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相關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學生挖掘個人潛在價值和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此外,學校應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樹立核心理念,構建具有特色的組織文化,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借此完善學生的心理發展,培養學生對于社會的合理認知。
結語
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幫助大學生體驗完滿自我、進行自我實現,不斷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也是心理工作者的責任。從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角度出發,著重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幫助大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完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向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魅力,培養大學生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大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曉英.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7):247-248.
[2]王筱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09):65-66.
[3]郝釗慧,耿希峰.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決策探索(下),2020(02):71.
[4]葉娟,黃遠.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A4):293-294.
[5]馮亞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國際公關,2019(12):107.
[6]葛寧.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高教學刊,2019(22):153-155.
[7]杜逸群.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9(2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