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課程建設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效果。在加強和推進我國一流本科質量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課程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必須轉變質量評價觀念和評價方式,明晰質量評價標準和構建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從而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校 課程建設 質量評價 標準
中圖分類號:G42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其中指出必須要把教學改革成果落實到課程建設上,課程建設的質量高低又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
一、我國高校課程建設的特點
課程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課程建設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課程建設呈現“精品化”趨勢
2003年開始,我國逐步推行精品課程建設,國家精品課程分批建設。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對精品課程的建設內容和運行機制進行了明確。[參考文獻: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2011年10月1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110/t20111012_126346.html。]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精品課程建設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發展趨勢。
2.注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教育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開始發展,最初被稱為“電教化”,這是從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向信息化的一個進步,但也只能屬于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在高校的課程建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3.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強調要“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指出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是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各高校要把加強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重點推行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加強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2012年1月10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加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加強和推進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
二、我國高校課程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課程體系質量建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課程建設及教學理念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和成長的需要
課程教學的設計理念要改變以教學為主、注重知識的單向灌輸,而忽視學習主體在教學中的參與性。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2.課程體系的特色凸顯不足
一些高校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追求大而全,看似體系完整,但在滿足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方面的特色還不夠明顯。高校應當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把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的要素進行充分體現。
3.課程建設缺乏多元化的質量評價方式
大多數高校對學生采用的是以期末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注重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學評教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效果。課程建設的質量評價方式較為單一,需要建立全方位和多維度的質量評價體系。
三、課程建設質量評價標準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高校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課程建設質量的評估標準應當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堅持分類建設、堅持扶強扶特、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增加挑戰度”的課程建設原則,構建科學可行的質量評價標準。
1.體現課程建設的“特色化”
各高校應當根據學校的特色和優勢學科,結合當地社會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需要,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的發展路線。避免“一窩蜂”的辦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專業。高校要集中資源大力發展優勢學科,打造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因此,在高校課程體系建設質量評價標準中,應當把“特色化”作為衡量標準。
2.突出課程建設的“創新化”
課程建設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進一步優化重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破除課程千校一面的局面。課程內容是人才培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高校的課程內容應當根據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進行適時調整和更新。尤其是針對通信、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為特色的院校,需要緊跟前沿的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調整,并根據高校的特點進行不斷創新,滿足具有“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3.突出課程建設的“嚴格化”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出臺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要讓“課程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的總體要求,能力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同時,對課程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校要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取消“清考”制度。因此,高校的課程建設質量的評價標準必須堅持 “嚴”字當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
4.突出課程建設考核的“多元化”
高校課程建設的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和結果的運用應該堅持“多元化”的標準。堅持把教與學進行統籌考核,避免單一考核帶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堅持把過程和結果、局部和整體、顯性和隱相結合。改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擴大考核主體參與面和參與度。另外,要把與課程建設相關的各項指標都納入考核標準體系。同時,把課程質量建設的結果與教與學兩個主體進行適度的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考核體系。
總之,高校課程建設質量評價標準體系要根據高校的不同特點,凸顯其專業特色和優勢,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構建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課程質量評價標準,不斷完善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
作者簡介:汪友海(1978—),男,博士,重慶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信息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