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紅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2015年年黨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創新。過年依靠資源消耗和低勞動力成本的傳統發展模式在新常態經濟下難以為繼,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化解山西省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供需不匹配的有效手段,也是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的可行舉措。
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國外研究的較少,國內學者對供給側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二產業上,涉及的行業主要有煤炭行業、鋼鐵行業、農業、裝備制造業等,且研究主要落腳在化解產能過剩、加強成本控制和轉型升級等方面。鄭銳鋒(2016)、李小菲(2020)等以煤炭行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供給側改革對煤炭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并探討煤炭行業如何更好地實施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張信芳(2019)、劉威(2019)、王仕忠(2020)等以農產品為例,通過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白雪(2019)、王小葉(2017)以裝備制造業為例,研究供給側改革下裝備制造業如何轉型升級。
通過對以往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很少有學者從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結構調整的角度分析供給側結構調整。
二、山西省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現代產業經濟理論認為,一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主要取決于兩項指標:產值占GDP的比例和吸納就業比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都可以評估出其經濟實力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一)第三產業對山西生產總值的貢獻
長期以來,山西省依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形成了“一煤獨大”的發展模式,對其他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具有較強的擠出效應,但隨著新常態的出現,這種依靠資源優勢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嚴峻挑戰。2016年山西年均經濟增長率低至2.2%,經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從圖1可以看出,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山西支柱性產業。2008年-2019年,山西第一產業增加值穩重有降,第二產業增加值呈下滑趨勢,第三產業增加值自2014年增速加快,目前已經連續5年超越第一、二產業之和。
(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員比重
就業是民生之本。長期以來,第一產業一直是吸納就業的最多產業,隨著山西省服務業的發展,2012年服務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最大的吸納就業行業,2018年吸納就業比重達43.2%。從圖二可以看出,第二產業吸納的就業率基本穩定在26%,2013年達到最高28.1%,此后開始下滑,2018年為23.1%。
三、山西省服務業內部結構分析
根據山西省2012年到2019年統計年鑒,對服務業幾個主要行業的GDP進行了數據統計。在統計分析過程中遵照山西省統計標準把建筑業歸位第二產業,不計入服務業。從圖三可以看出,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金融保險業占比最高。房地產業、居民服務業、租賃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58%、5.41%、5.36%、5.16%。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山西服務業內部結構日益優化,以計算機技術、金融保險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較迅速。
四、山西省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一)整體規模較小
雖然山西省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占比不斷提升,但與我國其他較為發達的省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根據2019年國家統計年鑒給出的數據,見圖四,可以看出山西省服務業對GDP貢獻在全國省份中排名第15位,相對鄰省河南省、河北省、陜西省等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河南省。河南省服務業增加值21731.65億元,比山西省高出12743.37億元。通過數據對比充分說明山西省服務業總體規模處于全國較為落后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產業結構仍需優化
無論是一、二、三產業還是服務業內部結構均需進一步優化。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比一般都在70%以上,我省在51.4%,仍需要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雖不斷向現代服務業發展,但從各個服務行業細分的角度來看,傳統服務行業中諸如批發零售、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行業所占比重依舊很大,仍需進一步向計算機技術、金融保險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三)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存在困難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移,勞動力本應從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但由于第三產業大多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勞動密集型有很大差異,致使勞動力無法快速實現產業間轉移。從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的增加值自2010年后一直低于6%,遠遠落后于第二、三產業,但第一產業的就業一直在35%附近;第二產業的增加值自2011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在2016年甚至下降到了38.7%,但第二產業的就業在2017年之前也一直在26%左右,這說明在2010年-2017年期間第一二產業所釋放的勞動力沒有被第三產業充分吸納。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二產業剩余的閑置勞動力無法滿足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
五、供給側改革下促進山西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長期以來,服務業是山西經濟發展的短板,在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嚴重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發展空間小的形勢下國家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山西資源型經濟大省實現其轉型升級和可持續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和突破口。
(一)加大對服務業的投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橋梁不僅可以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也能提升制造業的升級。山西省政府應制定高效合理的財稅體系,對各種類的服務業進行準確扶持與資助,減免或優惠現代化服務業的稅收,對知識密集型、附加值大的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業、知識產權保護等進行專項的政策扶持,力爭在省內培育出一批規模較大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并樹立自己的服務品牌。由于服務產品具有較強的經驗特征,其性能只有在消費之后才可以得到評價,故品牌尤其重要。
(二)發展新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內部優化升級
通過對山西省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分析,認為應該繼續保持原有傳統服務業的優勢并努力做大做強,同時還應該著重發展新型服務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山西省傳統服務業如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具有比較優勢,要繼續支持它們的發展,同時也要讓其清楚未來發展的困境和時代發展的趨勢。在不斷支持傳統服務型行業發展的同時,也要積極推進計算機技術相關的信息產業、金融保險業、生物醫藥、智慧物流等新型服務業,加快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將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新型服務業相結合,努力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山西產業結構體系。
(三)增加對教育、研發等領域的投入,培養服務型高端人才
山西屬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比山東、河南、江蘇等省份也有些差距。教育的滯后、人力素質的低下會大大制約服務業的發展。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時代,服務業的知識、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如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都是典型的高科技應用。目前服務行業人才的缺乏就是制約山西服務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山西服務業,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人力資本較少、層次不夠。若沒有一批高素質、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服務業從業人員,以人力資本密集為特征的服務業的發展將無從談起。因此,要想使得山西省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必須加快服務業人才的培養,同時不斷對現有人員進行短期培訓,以提高山西省服務行業的競爭力。(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