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菊 趙春宇

一、高校第二課堂運行現狀及問題分析
第二課堂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第二課堂建設與改革,逐漸成為構建體現應用技術型特征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切入點。為了深入了解第二課堂開展的現狀及效果,本人針對高職學生第二課堂開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包括學生對實踐教育的認識情況、實踐教育效果調查、實踐教育對學生綜合影響等方面的情況,學生基本狀況包括性別、年級、專業等方面。實際發放問卷 500 份,回收460 份,問卷回收率為 92%。其基本情況如下:
總結了問卷調查顯示的結果,又根據第二課堂開展過程中的老師、學生進行了訪談,當前的第二課堂的實踐教育存在著社會支持系統缺位、過程與結果認定不及時、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突出問題。
(一)社會支持系統缺位
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及相關的社會實踐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部分家長出于安全考慮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獨立參加社會實踐。一些用人單位要么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看成是一種負擔,不提供便利條件,草草應付,要么把參加實踐的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只重使用不重培養,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標的實現。社會支持系統一定程度上的缺位,是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育的組織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傾向和部分大學生對實踐活動實施的滿意度較低的重要原因。
(二)過程與成果認定不夠及時
大學生在參與第二課堂活動過程中,很多參與性質的活動,在績效認定上存在很大的隨意性,時間上也不夠及時。大多數校外實踐學校是以完成一篇社會實踐報告、社會調研報告、活動感想心得等方式認定學生的實踐過程與成果,這樣重結果、輕過程的認定方式導致了學生存在一定的弄虛作假或應付式的心理。這樣的認定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對于學生真實的實踐過程難以獲取與留存信息。大部分情況下,學生是以團隊或者小組的形式完成社會實踐活動,因為組員之間不同的分工,每個人完成的具體實踐內容不同,但是通過團隊共同提交的實踐活動報告,難以體現個人的實踐活動,存在著“吃大鍋飯”的潛在問題,影響了學生個人對實踐教育的重視程度。
(三)第二課堂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第二課堂在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得到學校和教育部門的重視,但是實際運行過程中,很多高校還是受傳統第一課堂為核心的觀念影響,在第二課堂成效評價方面投入不足,包括人力和相應的軟硬件投入,因而經常導致評價范圍小、隨意性較大、不成體系,發揮不了有效反饋評價的作用。
二、高校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
(一)高校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必要性
隨著高校第二課堂改革的快速推進,原來的第二課堂管理模式不適應信息時代的弊端逐漸顯露,主要問題有:
1.信息不對稱
第二課堂活動宣傳和通知存在局限性,活動組織方不能通知到所有對活動感興趣的學生,而學生也不能獲知所有活動的信息,造成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2.信息管理難度大
課外活動越來越豐富,但缺乏完整的活動存檔信息,學生在參加活動后也無法形成系統的第二課堂經歷信息,出現了“信息收集及存檔困難”的情況。
3.缺乏整體設計
同類型活動重復開展,第二課堂育人結構不合理,存在對已開展活動的歷史信息進行分析以便優化的需要等。根據信息化的優勢特點,解決高校第二課堂管理工作中面臨的這些問題,實施信息化管理是一條可行路徑。
(二)高校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的目標
高校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的目標在于推進“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 ,實現對第二課堂管理的規范化和信息化,對第二課堂課程及活動進行過程控制,為學校對第二課堂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對有效提升第二課堂活動的質量提供信息化保障。
1.以人為本
從學生角度出發,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的初衷是幫助學生方便獲取信息、順利參與興趣活動、全面記錄成長軌跡等。始終把握以人為本的內涵方向,才能始終跟上信息時代發展的節奏,不斷改革管理模式,實現符合校情的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
2.規范化和標準化
規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強度,規范化流程控制亦能保證活動的有序開展。標準化的信息收集過程能夠準確完整地記錄活動信息,便于最終自動生成第二課堂成績單。
3.優化整體設計
通過分析積累大規模數據,建立本校的第二課堂活動基礎框架,指導各級部門、院系優化開展活動類型結構,精心打造學生興趣濃厚效果顯著的活動、形成特色品牌文化活動,完善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整體方案。
三、高校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實踐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建設第二課堂定制信息化平臺、組建專業的管理人員隊伍、建立信息化管理培訓機制、構建信息數據分析模型等系列舉措,建成了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學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環節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第二課堂體系構建
1.第二課堂課程體系
我校從素質養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等四個方面,構建“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第二課堂活動主要涵蓋思想政治素養、社會責任擔當、創新創業能力、文體素質拓展、工作成長履歷五大課程模塊。第一、思想政治素養模塊,主要記載學生入黨、入團情況,學生參加黨校、團校、青馬工程培訓經歷,參加主題黨團日活動、專題講座、思政理論實踐等思想引領類活動經歷以及獲得的相關榮譽;第二、社會責任擔當模塊,主要記載學生參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支教助殘、無償獻血、社區服務、公益環保、賽會服務、三下鄉社會實踐、西部計劃等各類志愿公益和實踐活動的經歷,以及獲得的相關榮譽;第三、創新創業能力模塊,主要記載參與各級各類學術科技、創新創業競賽和活動的經歷及獲得的相關榮譽,以及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取得專利、獲取“1+X”及其他職業技能證書等情況;第四、文體素質拓展模塊,主要記載學生參與文藝、體育、人文素養、美育教育等各級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經歷以及獲得的相關榮譽;第五、工作成長履歷模塊,主要記載在校內外黨團學(含學生社團)組織的工作任職經歷。
2.第二課堂學分體系
學生在完成第一課堂學習要求的基礎上,至少修滿12 個“第二課堂”學分方可畢業,學分構成為思想政治素養 3學分、社會責任擔當 3 學分、創新創業能力 3 學分及文體素質拓展 3學分,分三年完成,所有“第二課堂”學分應于第五學期結束時修滿(五年制完成 2個學分即可,第三學期結束時修滿)。思想政治素養、社會責任擔當、文體素質拓展三個模塊,每個學期至少完成 0.5 個學分(最后一個學期除外)。
(二)第二課堂組織實施
1.學校層面
學校成立“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實施領導小組,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任組長,由分管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的校領導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和系部黨政負責人為成員。全面統籌規劃和領導學校“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實施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實施工作辦公室,掛靠校團委。辦公室負責“第二課堂”活動的統籌規劃、指導、考評和網絡系統管理培訓等工作,與學校易班發展中心統籌協同開展相關工作。
2.院系層面
各系部成立“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實施工作組,工作組和各系部易班工作站合署辦公,由系部黨總支書記、系主任任組長,系團總支書記任副組長,輔導員為成員。負責組織系部“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實施工作,內容主要為規劃系部“第二課堂”活動項目設置、保障網絡系統管理員隊伍建設、支持第二課堂活動開展、審核班級團支部“第二課堂”活動學分認定結果并公示。
3.班級層面
各班級成立由輔導員、學生干部和學生代表 5-7人組成的“第二課堂”活動學分認定小組,由輔導員任組長,團支部書記和班長任副組長,負責班級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分成績的認定、公示和上報等工作。
(三)第二課堂信息化平臺建設
“第二課堂”活動發布和學分記錄認定使用學校采購的的網絡管理系統進行綜合管理。學校借助今日校園平臺,定制開發了適合自己的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平臺,內容涵蓋思想政治素養、社會責任擔當、創新創業能力、文體素質拓展、工作成長履歷五大課程模塊。平臺劃分了學生用戶、部落管理員、超級管理員三種身份,根據身份權限的設置不同,顯示相應界面進行操作,實現平臺提供的技術服務。學生用戶可通過校園活動板塊查詢學校全部第二課堂活動;通過在線報名、現場簽到獲得第二課堂學時;也可通過申請審核板塊上傳學時認定材料,審核通過后獲得學時;亦可打印個人專屬的第二課堂成績單。部落管理員可通過“校園活動”板塊發布活動、統計報名人數、現場完成簽到來完結活動。
第二課堂信息化管理平臺采集了大量數據,為信息處理和分析提供方便,能夠起到梳理學校第二課堂整體情況、評比各部落課外活動開展效果、預測活動吸引力以便做好工作預案、反映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優化全校活動類型等作用。(作者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