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菲

一、國家監管相關要求
建立健全合規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越來越成為政府、企業、中介機構關注的話題,實施內控檢查評價是評估內控體系有效性的重要方式。2012年,財政部、證監會發布《關于2012年度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財辦會[2012]30號)文件,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自2014年起必須全部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2019年10月國資委發布《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資發監管規[2019]101號),明確指出要推進內控、風險和合規管理的監督檢查評價工作,對內控體系有效性進行全面自評,促進內控體系持續優化。
二、檢查評價常見問題
經過多年的內控檢查評價專項工作,各企業均形成了常態化、固定化工作模式,對內控體系的建設與完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就近年內控檢查評價上報報告及數據來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風險分類分級評分標準不明確,定性和定量指標缺失或有歧義。內控評價涵蓋企業經營管理方方面面,缺陷標準制定尤為關鍵。如果某方面缺失定性或定量指標,發現此類問題時出于主觀考慮,一般會選擇忽視或歸為一般缺陷;缺陷認定有歧義,也會影響內控評價的公正公允,自我判斷大概率會降低缺陷認定級別。
二是內控檢查評價工作方法未能保持一貫性,數據結論無法縱向可比。檢查評價范圍不一致、覆蓋領域有所偏差、評價人員的培訓認知差異,造成檢查評價結果大相徑庭。個別機構之前年度將質量健康安全環保體系中,人員受傷事故列為重要缺陷,但在某年由于重視程度提升,將一次作業漏簽字事件即列為重要缺陷,導致年度缺陷數量和評價差異過大,且此項差異很難用內控管理實際效果解釋。
三是所屬單位針對下級公司提報的內控缺陷,多進行簡單加總,而未進行整體層面分析整理。出于成本效益原則,集團公司大多對所屬單位內控檢查評價實施逐級管理,各級子公司在匯總下屬單位內控缺陷時都進行簡單加總,而不是合并同類項進行分析,這樣既會大幅增加缺陷數量,又不利于客觀判定全集團內控有效性。
四是報送的數據僅僅為數據羅列,結論歸納及成因分析不足。內控檢查評價數據量龐大且繁雜,僅僅列示數據并沒有意義,而需要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結論和成因。比如某個微小缺陷多次發生或在多個網點出現,是否可以判斷出公司至少在這個方面監管不嚴格,事前措施不到位,進而追溯監管部門的職責落實不到位,是制度設計問題還是執行問題,如何改進或杜絕再次發生等等。
三、優化解決方案
提升內控工作整體水平,優化內控檢查評價工作,筆者認為應重點關注評價依據、評價層級、評價層面、評價方法、評價體系完整性、缺陷認定標準、報告質量和外部機構鑒證等方面,形成一攬子內控檢查評價方案(見下表)。
(一)抽樣方法
在實質性測試過程中,無論是內部測試還是外部測試,樣本選取對于評價結論準確性都至關重要,既然抽樣固有風險無法避免,就應該在測試過程中應選擇適當的樣本數量,將抽樣風險降至最低。抽樣風險一般隨著內部控制活動的頻率增加而增加,即某項內部控制活動越頻繁抽樣風險就越高。
在執行內部控制測試時,要依據內部控制活動發生的頻率來確定選取樣本的數量。確定某一特定關鍵控制點的測試樣本量,應關注控制執行頻率,區分每天執行多次/一次,按每周/月/季/半年/年/不定期加以劃分,并根據不同情況確定樣本量;如果控制頻繁執行,但執行間隔不固定,此時統計在測試期間發生的次數,計算預期全年發生次數,推算發生頻率。
(二)缺陷認定標準
制定合理、實用、不斷修正完善的缺陷判定指標,讓實際判定缺陷時能有據可依。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從財務報告/非財務報告、定量指標/定性指標兩個維度來規范,以財務報告的定量指標、非財務報告的定量指標、財務報告的定性指標、非財務報告的定性指標加以區分和細化。
(三)缺陷匯總與分析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將內控缺陷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重大缺陷是指“可能導致企業嚴重偏離目標的缺陷”,重要缺陷是指“嚴重程度和經濟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導致企業偏離控制目標”,一般缺陷是指“除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此定義具有一定模糊性特征,企業執行空間較大,錯將重大/重要缺陷劃分為一般缺陷。此外,很多企業頻繁出現某種一般缺陷事件,沒有綜合考慮多次發生的根源是否在于管理層疏漏或內控環境缺失,此亦不妥。
各企業形成內控自評價報告時,當年的評價依據、評價方法和判定標準與以前年度應當保持一貫性,以便數據縱向可比。可以從各職能領域、制度體系、設計/執行類、重大/重要/一般缺陷的絕對值和相對值加以分析,得出缺陷總數和分布趨勢,進而得出當年內控是否有效的結論。當判定標準有變化時,應追溯剔除該變化對以前年度的影響,從而得出更加準確的結論。
四、健全完善內控體系及監督檢查機制
(一)完善內部控制的控制環境
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控制環境的質量決定著內部控制其他要素發揮的作用性。一要強化戰略分析,明確戰略目標,明確資源發揮優勢,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二要不斷提高企業風險的識別評估與判斷應對,將與業務系統相關的風險暴露按類型和職能進行分類;三是優化股權結構,強化派出董監事的履職作用,推動公司治理層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制定切合實際的缺陷認定標準
在內部控制缺陷的識別和認定環節,企業主觀性相對較大。研究發現某些行業相同體量類似的公司,在內控評價中將同樣缺陷劃分為不同等級;或是相同的一般缺陷數次發生,也未全盤考慮升級為重要缺陷或重大缺陷。對企業內部控制缺陷的識別和認定,需要符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有利于內控問題發現和管理提升。在國家部委各指引約束下,經過企業內外部專家討論商議后,把相關標準明確化、制度化。實際中根據企業經營情況偏離程度,適時修訂完善內控缺陷的識別認定標準,達到持續優化的效果。
(三)完善內部控制審計鑒證機制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控披露要求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企業和監管機構對內控規范性愈加強烈。建議監管機構盡快統一披露標準,從內控評價報告披露形式、披露時間、頻率、鑒證標準等加以規范。同時企業應加強內部審計機構建設,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管理,強化“三道防線”各自責任,在內控科學管理的道路上穩健前進。(作者單位: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