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烈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個人理財模式是近幾年新興產物,其以顛覆性的模式和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對金融規則進行了定義,其規模出現了爆炸性增長,改變了原有的金融理財市場格局和人們舊有的理財模式。同時,其具有較大的風險,作為個人投資者應該掌握并了解其中的風險以及風險防范措施。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個人理財模式
(一)互聯網平臺理財模式
互聯網平臺理財模式相較傳統的理財產品,具有操作便捷、投資期限靈活和投資門檻低的優勢。依照平臺業務類別,當前主要有金服公司類、電商類、門戶網站類和搜索網站類四種互聯網理財平臺。其共同之處在于,尊重用戶的操作習慣,通過手機APP進行線上操作,縮短用戶的決策時間;用戶多為平臺原有用戶,具有較高的客戶粘性,理財產品容易受到客戶的信賴。例如,螞蟻聚寶,該產品操作簡單,購買門檻低,基金的交易門檻低至10元。用戶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篩選匹配適宜的理財產品。借助互聯網平臺,用戶可以同其他投資者進行交流并閱讀相關的財經資訊。
(二)P2P網絡借貸
作為大數據時代疊加互聯網金融背景的新興產品,P2P網絡借貸主要由非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為資金雙方提供資金信息的融資模式。P2P網絡借貸在段時間內出現了爆炸式的發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資金流動性強,投資者能夠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投資期限,甚至可以借助平臺將未到期的債權變現,提早收攏資金;其二投資收益較高,作為約定利率的金融產品,P2P網貸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遠超傳統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個人理財模式面臨的風險
(一)道德風險
個人理財模式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面臨的首要風險是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極大地制約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個人理財模式的發展。道德風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互聯網金融平臺自身存在的道德風險,互聯網金融平臺最初不能參與融資借貸行為,但在行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部分平臺為融資支持自身發展,進行自融操作,部分平臺的內部風控員工構建外部展開金融詐騙,更有甚者以互聯網金融為幌子成立詐騙平臺;二、借款人的道德風險,我國信用體系并不完善,信用信息無法在全部平臺進行共享,這樣使得借款人的違約成本極低,極易出現騙貸現象。
(二)流動性風險
目前互聯網理財的投資者主要為自然人,相較于機構投資者,自然人的投資目的不明確,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當潛在的危及資金安全的信息出現,如平臺管理者的負面報道,回款時間推遲,都會引發個人投資者的恐慌,進而產生擠兌現象。互聯網金融平臺是近幾年的新型企業,不像傳統金融機構具備完善的內控和風險控制體系。一旦類似擠兌的金融風險出現,將輕易打垮資金鏈緊張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并極有可能波及其他公司,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信息安全風險
用戶在進行互聯網金融平臺注冊時,經常會被要求填寫個人真實信息,如身份證號、手機號和家庭住址等;如果進行理財投資,還被要求進一步提供銀行卡號,銀行卡照片等。但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對客戶信息的防護缺較為薄弱,其防護技術手段不完善。對比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在遭受病毒或黑客的攻擊后,容易造成用戶信息數據的泄露。手機APP快捷支付增大了賬戶資金被攻擊的風險。此外,存在個別企業或企業員工違背道德出售用戶個人信息牟利的現象。
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理財模式風險防范
(一)內部防范
如果個人選擇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理財模式,應對理財知識進行充分了解,依照自身實際需求、資產數量和風險偏好制定理財方案,購買相應理財產品,充分掌握該種理財產品的相關知識,不要貪圖短期內獲取大量財富,而是細心學習相關理財知識。應樹立正確理財觀念,提升自身學習主動性。對于財務周期的不同階段,投資者的結合理財目標、收入狀況和風險偏好也各有不同,在互聯網背景下所選用的理財模式也有明顯差異。作為個人投資者,應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摒棄一夜暴富的貪婪幻想,不可盲目沖動,應結合各自的實際財務狀況,選用適宜自身的理財模式。個人投資者在選擇理財模式,購買相應的理財產品之前,應認真詳實地了解目標理財模式和理財產品,尤其應注重該種理財模式的風險,審慎投資。對于當前市場的各類高利潤投資模式和金融詐騙套路,要有能力進行識別,莫要為了宣傳的高收益,不考慮自身的實際財務狀況,盲目投入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投資金額。應杜絕僥幸心理,提升自身風險意識。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關系是市場博弈的結果,在投資過程中,應謹慎對待風險,抵制住高利潤的誘惑,以防落入金融詐騙陷阱。此外,投資理財應量力而行,不可濫用杠桿,為盲目尋求高收益借貸或進行套現,影響正常生活。個人投資者應合理規劃賬戶內的投資資金,分散投資選擇多種理財產品,而不是將全部資金集中在同一理財產品上面。避免理財產品出現問題后損失慘重,分散投資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投資者應將可用于投資的理財產品依照其風險程度和收益高低進行分類,將資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別投入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做好投資期限組合,制定相應合理的理財計劃。
(二)外部防范
作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應在公司內部構建適合于公司的監管機制,例如建立專門的風險監督管理部門,設立監督管理渠道,嚴格評定互聯網用戶的信用等級。目前國家發布了相應的政策確保民間互聯網借貸的資金安全,互聯網金融平臺應認識到用戶資金安全的重要性,意識到平臺網絡安全防護的重要性,嚴謹泄露客戶信息。增強內部工作人員的監督與管理,嚴防公司內部人員借用職務便利進行詐騙,或相互串聯進行違法操作。作為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內部風險控制措施,將客戶資金托管至第三方機構是預防平臺道德風險,保障平臺客戶資金安全較為有效的方法。截止2019年7月,共有721家P2P網絡借貸平臺與銀行簽訂第三方存管協議,但仍有部分平臺并未重視客戶資金的安全。互聯網金融平臺必須重視網絡系統安全,提升加密技術,完善密鑰管理,確保平臺網絡系統的正常運轉。構建有效的內部人員管控機制,對潛在的內部員工進行欺詐、違規操作、挪用資金的風險,及時發現并進行處理。互聯網行業應形成自律監督管理體系,以國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為核心,結合各地區的金融行業整合出行業自律組織,形成地區性的行業自律和共同監督管理體系,在全國金融行業中形成一個行業監督管理網絡,通過網絡上的行業自律自主進行信息傳遞。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是連接政府、市場和用戶的紐帶,能夠有效實現行業行為和服務的自律和規范。依托互聯網金融行業組織開展監督管理工作,能夠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并降低政府監督管理成本。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主要為互聯網金融協會,其在規范行業自律方面未能充分發揮組織作用,各地區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員常有跑路現象。行業自律協會應充分發揮自律作用,綜合互聯網金融行業實際狀況,完善自律條例,監督會員遵守相關條例,約束會員行為,有效維護互聯網金融行業秩序。各地區金融管理部門應妥善處理網貸企業存在的風險隱患,有效化解并防范金融風險,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的風險防控能力。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應對網貸企業進行現場先檢查。政府應構建統一的金融信息披露平臺,全國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服務平臺已正式對外開放,支持金融信息查詢。公眾可以通過信息披露平臺,查詢理財關鍵數據,如借款期限、借款金額、年華利率、借款人負債情況及借款人的基本信息等。全國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平臺具有防篡改的特點,便于地方監管部門進行項目信息、合同信息、運營信息及資金流水的比對工作,查驗披露數據的準確性,進一步規范網貸企業的信息披露。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個人理財模式相較于傳統的個人理財模式具有顯著的風險。風險主要包括道德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個人投資者借助內部防范措施,相關互聯網金融機構借助外部防范措施能夠很好地對互聯網個人理財模式的風險進行防范。(作者單位: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