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華梅
在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我國農村對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斷的推進中。為了能夠確保與保護農民的權益,針對集體收益的分配權,相關人員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合理解決。同時,專業人員對于產權問題的頂層設計也要引起充分的關注,本文將針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進行簡要闡述,希望能提供一定的有效解決辦法。
一、引言
為了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次此前印發的有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推進相關的意見書的號召,當中提到為了能夠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采取科學的確認方式,需要梳理清集體所有產權之間的關系,并有效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云南省近年來一直在努力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針對試點地區農村應用了股份合作制,將農村集體經營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員,過程中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同時積極探索股份有償退出的方式,以多種形式來發展經濟,將經濟的網絡擴散出去,確保各個經濟組織都可以針對自身情況來選擇對應的集體產權資源,其中暫時沒有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優先進行開發。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存在問題
(一)集體資產量化
資產量化標準多種多樣,在實施的過程中要選擇最符合自身情況的來進行實施。量化經營性資產是首要任務,相對而言,資源性與非經營性資產則可以先放到后面,再進行安排量化,從而減輕在產權改革當中可能會遭受的困難。
(二)成員資格界定
對于成員資格的界定,要實現大多數人都能夠認同的方式,同時又要保護少數人的基本權益,在相關程序、標準以及管理辦法中進行完善,逐步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備案機制進行健全。尤其是在農村自我管理階段,在進行成員資格界定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群眾的意見,避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
(三)股權相關
要求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積極對照企業股份制管理制度進行股權分派,針對股權的登記管理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首先不僅要對農民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受益以及有償退出、抵押等活動,做好相應的組織實施活動,還要對公益金、公積金的提取比例進行明示公告,確保農民能夠接收到政府的宣傳,在工作中積極探索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的條件與程序,同時,所有的相關信息都要納入到對應的監管平臺,進行有效的備案登記。
(四)資產股份流轉
要想讓農村的集體資產實現自由流轉并有效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生產要素配置做好優化,我們需要運用資產價值來為群眾的實際利益保駕護航。所以政府部門應當適當的為其提供交易平臺,逐步完善中介服務與制度建設的相關內容,從而保證農村集體產權流轉的規范化和公平性。
(五)組織名稱與主體
組織名稱與主體如果是以登記合作社法人與企業法人的形式來進行的話,在執行過程中很難規避法律法規的沖突與風險。所以綜合各方面的實踐經驗來看,應當由縣級以上的政府部門來發放證明是比較可行的一種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的加強頂層設計,確保農村集體組織的權益與法律地位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
(六)集體經濟發展
為了使得集體經濟的服務性組織功能能夠得到進一步增強,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荒地、果園以及養殖睡眠等資源來進行集中開發與招投標的方式發展出符合當地經濟情況的現代農業項目。也可以運用生態環境、人文歷史等相關資源來發展當地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同時在進行規劃的基礎上,對于農村中閑置的各類房產設施與集體建設用地等,都可以采取自主開發與合資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發展。
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應用要點
(一)資格確認
首先,因為這些資產大多是村民成員世代勞動成果的長期積累,所以當我們在確認時就需要針對不同歷史階段的群體構成情況進行有效審核。其次,始終堅持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所有農民獲得權利的前提就是對應盡義務的承擔,所以資格確認前必須確保成員已經履行集體內應盡義務。然后,為了確保集體產權資格的公平性,我們要了解到村民實際利益與成員資格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在界定過程中必須保證標準的一致性,切不可朝令夕改。并且在界定程序上也要始終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讓所有村民都能夠參與到集體產權當中成員資格的判定中,而不是有范圍的進行判定。最后,我們并不能排除在資格確認過程中會出現特殊情況,少數人的合法權益也是我們保護的范疇,在確認資格的過程中,既要堅持公平又要維護少數人的合法權益。
(二)股權
明確以下三個概念,首先,有償退出所指的針對農民群眾的有償退出權的保障,因為法律上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所以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依舊要努力的進行改進。然后抵押權能屬于處分權當中的一種,其所指的就是在產權已經確認的情況下,可以將產權放到市場上進行交易,為了確保交易上的良好秩序,要堅持維護流轉平臺的高效性與公平性,從而讓農民的抵押品能夠實現有效安全、規范公平的變現與流轉。
(三)集體經濟發展要點
首先,對于集體土地的資源利用方面,需要由政府來為土地的確權工作牽線搭橋,在土地流轉與有償使用這兩個方面進行有效探索。其次,針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應當適當對相應的集體組織開展稅費優惠或者減免政策,在過程中確保農村地區的公益事業與公共事務開支的正常進行。然后,為了減輕農民的稅費繳納壓力,在成員所占份額紅利的部分,并不計入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份額當中,只有當該集體組織成員將集體產權份額作為資產獲得了實際收益之后,才需要繳納相應的紅利稅。最后,對于農村集體資產權制度改革上的治理機制構建,要始終堅持借鑒現代企業制度,從而在資產運營與員工管理上提升水平,配合良好的激勵機制進行合理完善。
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具體策略
(一)完善制度
要針對農村的投融資機制進行具體完善,當社會資本融入到集體市場當中,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就能夠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為了確保資金融入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還需要建立起相應的服務、組織與保險體系,使得農村融資渠道在健康的環境下得到成長,促進農村集體產權與資本之間的結合。
(二)強化改革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經濟建設之間密不可分,無論是干部還是村民都應該深切了解到這一內容。將改革意識根植于思想之上,認識到新型產權制度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重要聯系。建議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應當制定好改革指導的細節,做好分類管理與細則的規劃,在產權流轉層面創新改革體制,完善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構建。
(三)創新管理
農村集體產權當中主要分為保值資產與增值資產,在改革過程中要實現兼顧兩種資產的規劃,同時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制度來進行獎勵與懲罰,對表現良好的經營主體進行嘉獎,例如,給集中三年以上種糧且達到一定規模的集體組織進行資金獎勵與補助,而針對表現差的主體則要適當處罰,比如針對存在違規經營情況時,沒收相關責任人的經營股權等方式。在創新管理結構的過程中要確保農民的利益能夠得到切實保護,并且充分維護相關人員展開工作的積極性,以保證改革工作來落實過程中的正向循環與良好反響。
五、結語
就目前而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經逐漸成熟,但是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解決,在實踐過程中,政府在貫徹改革措施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以應對時代發展過程中必然的變化。政府在制度設計、法律法規方面仍亟待完善,為了能夠讓農民因為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而受惠,公職人員應當積極發揮自身的工作能力與水平,為制度探索與完善獻上一份力量。(作者單位:云南省瑞麗市農村經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