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倩楠
2016年12月23日,我國財政部印發了12項新審計報告準則。并且要求我國所有單位在2018年1月1日實施新審計報告準則。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在內容、模式、目標、范疇等方面都有了改變,也提高了審計報告準則的質量。本文基于新審計報告準則對審計人員的要求,分析高校審計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面臨的困境。
一、引言
與舊審計報告準則相比,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對審計從業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新審計報告準則這兩年的實施情況來看,目前大部分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都難以滿足審計高要求的專業勝任能力。因此高校在審計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革刻不容緩。
二、 新審計報告準則提出的新要求
與舊審計報告準則相比,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對審計從業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增添了關鍵審計事項。這一新增事項要求審計人員憑借專業知識和職業判斷確定關鍵審計事項,還要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和治理層溝通關鍵審計事項。
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增添了其他信息段,要求審計人員不僅僅要關注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還要關注被審計單位年度報告的其他信息,了解被審計單位的行業狀況,市場變化等等。
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對審計人員的責任和審計的工作程序重新給出了定義,對審計人員的責任和獨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審計人員不僅僅要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還要擁有更高的智力技能,技術及應用技能,和更好的人際溝通技能。此外,新的審計準則充分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審計人員要對被審計單位的主營業務,行業狀況等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識別財務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以及找出企業的潛在風險。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人員只有具備足夠的專業勝任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審計風險。
由此可見,要想滿足審計崗位的需求,高校在審計學科的教育教學的改革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勝任能力。新審計報告準則的全面運用標志著我國的審計從業人員在出具審計報告時簡單套用標準化模板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三、高校在審計相關科目進行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審計學》是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不管是在研究型院校還是在應用型院校的各個相關專業均有開設。但大多數院校對《審計學》教學的重心仍然放在審計理論、程序與方法的講授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使教師只是一昧的在課堂上灌輸理論知識,學生缺乏實際的操作,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差,缺乏操作能力,綜合素質低,在工作中沒有競爭優勢。這樣的教育環境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滿足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對新時代的審計人員的高要求。
當前會計行業的應屆畢業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大部分都缺乏實踐經驗。新的審計準則要求審計人員憑借專業知識和職業判斷確定關鍵審計事項,還要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和治理層溝通關鍵審計事項。很明顯大部分應屆畢業生缺乏這方面的專業勝任能力,很難對關鍵審計事項作出正確的職業判斷。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在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和治理層溝通關鍵審計事項的時候會因為缺乏經驗而漏洞百出。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到事務所后都感到一頭霧水,所學的知識跟實際工作相差甚遠,只能跟著會計師從零開始學習實踐經驗。
審計工作必須按照新的審計報告準則嚴格執行,審計人員必須具備新審計報告準則所要求的專業勝任能力。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不具備所要求的專業勝任能力,因此不能直接勝任審計工作,需要跟經驗豐富的會計師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而有經驗的會計師對于從零開始的新人的培養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這會導致審計崗位招人難,畢業生就業難的兩難局面。
近幾年,隨著國家政治環境的變化和經濟環境的發展,社會對審計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導致我國的審計事業飛速發展。據相關媒體調查,我國每5~10年大概需要500萬名審計專業人員,然而目前我國現有的審計人員遠遠達不到審計人才市場的需求。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國會計、審計相關專業的大部分畢業生都達不到社會對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
所以新準則的頒布對審計教學影響廣泛。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很難讓學生達到新審計報告準則對審計人員的專業要求。因此,各大高校應該對《審計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尤其是應用型大學,要想培養當代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審計人才,對《審計學》教學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緩。
四、高校審計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課時的沖突
各高校《審計學》的教學的現狀大都是“重理論,輕實踐”。大多數高校的教學重點都放在審計概述、職業道德、審計程序和審計風險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面。而這些審計語言本就晦澀難懂,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吸收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使得《審計學》的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并且由于審計工作繁瑣復雜,所以審計學的知識點也很多很細,要想學生吸收每一個環節的知識點,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對晦澀難懂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這就跟高校的課時安排有了沖突。
大部分高校《審計學》的課程一學期是48課時或者64課時。如果要把每一個環節的知識點進行細致的講解,哪怕是64課時老師也沒有足夠的課時上完整本教材。因此大部門學校的審計課程只教授了《審計學》的理論框架和審計流程,沒有時間教授審計循環等實訓內容。或者一部分高校,因為課時的原因只講授審計實訓,幾乎沒有理論講解。學生沒有理論基礎,審計實訓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容易進入社會以后與實際工資脫節,在工作時又要從零開始學習。
(二) 傳統教學方法根深蒂固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審計學》的教學還是停留在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教師在講臺上賣力的講,而學生在下面卻是不知所云。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師與學生脫節。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少,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及時收到學生的反饋。老師認為很簡單的額知識點,只做簡單的講解,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是一個很難的知識點。學生不主動問,老師認為學生都懂,師生之間缺乏溝通。
課后師生更是幾乎沒有聯系。老師給學生的作業布置太多,會增加學生的壓力,也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布置太少又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即使布置了課后作業,學生都是應付式的完成,老師很難從課后作業看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審計教學要想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又無法解決教學和課時的沖突。高校想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在目前這種教學方法下很難實現。
(三)生源和師資的問題
高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是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現狀,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就開始了教學工作,缺乏實戰經驗。《審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科目,對教師的實踐經驗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現在大部分高校的審計教師都沒有實踐經驗,因此無法保障《審計學》的教學質量,也無法教給學生職業經驗。在我國排名越靠前的大學,師資力量越強大。優秀的高職教授和博士都愿意待在重點大學,導致我國優秀的師資向重點大學傾斜。然而僅靠重點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也不足以填補審計崗位的缺口。
此外,不同的大學的生源不同。不同等級的大學根據成績招生,越是重點的大學,生源就越佳。生源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好的生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強,對學習的積極性高,上課氛圍普遍較好,因此《審計學》的教學效果較好。而生源差則學生基礎較差,自主學習能力弱,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也就加大了《審計學》的教學改革難度。
截至2019年6月15日,我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而我國掌握優秀資源和生源的全國重點本科只有151所。剩下的公辦本科院校有680所,民辦本科院校一共434所。除了本科以外,普通公辦高等專科院校學校1101所,以及民辦高等專科院校學校322所。除此以外,還有成人高等學校268所。這些院校按成績錄取學生,導致了生源的層次大不相同。而《審計學》的教學效果也受到了這些生源層次的影響。
五、結語
結合上文的分析,新的審計準則對審計從業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審計人員,應該解決當前的困境,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高校教師不僅僅要培養學生會計、財務、審計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對經濟,財政,金融等相關領域的興趣。讓學生關注我國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財政金融的新動態等,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實力。(作者單位:廣州工商學院)
基金項目:2019年廣州工商學院質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ZL20191117, ZL2019112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