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芳 向成干
當今,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其根本目的是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新型職業農民的高素養培養將會是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的頭等問題。國內外學者大多數就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但是就新型職業農民的素養問題研究較少,本文就新型職業農業素養的培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表明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8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明確表示要培育100多萬新型職業農民。國家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當今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新型職業農民最鮮明的特征是高素養。今天,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道德缺失、失信、違規和農產品安全等問題屢屢出現,職業農民的職業道德、價值觀、可持續發展方面理念方面的意識面臨嚴重挑戰。因此,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新農村的舊貌換新顏,需要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現實狀況,注重從職業道德等方面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有效引導和培育,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一、新型職業農民素養的主要體現
首先,要有“愛農”“強農”意識,并具備誠信觀念。這是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操守。新型職業農民不但要有高度的“愛農”“強農”意識,要有把土地視為生命的熱情,還要有強烈的向土地要財富的理念。誠信觀念是新型職業農民要有將土地永續經營的意識,“愛農”“強農”意識及其誠信觀念是要求新型職業農民用自己對土地的熱情和大愛精心耕耘,做出成績。
其次,要有高素質,即懂得科技、文化知識并能有效經營。新型職業農民既要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勞動經驗和生產技能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基本文化能力。這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技能。懂科技是指作為新型職業農民要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專項技能,對現代農業科技具有敏銳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并能將農業科技成果進行轉化,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農村生產力。有效經營是指作為新型農民應該掌握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善于從事經營種植業、畜牧業等農業產業及非農產業。掌握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管理知識,善于把農業和第三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發展農業。
再次,要有新思維,即創新能力和開展特色農業能力。這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技能。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素養顯得尤為重要,要積極鼓勵新型職業農民自主創業,并且要創新新的項目和產品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家致富。政府要有積極的政策和措施對創新創業農民進行有效激勵。
二、新型職業農民素養培育的途徑
(一)高度重視職業農民素質,培養農民的“愛農”意識。
在今天的農村,隨著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加速,年輕人都紛紛外出打工,“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70后不愿意種地、80后不會去種地、90后不想提種地”已成為普遍現象。究其原因,首先大家普遍認為農民是一群低收入、低地位、低素質的農業農村群體;其次,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的工資收入遠遠超過從事農業的收入。針對這一現象,政府要出面解決問題,可以通過樹立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骨干、青年農場主的典型帶動大批農民扎根農業,愛上農業,幫助農民樹立“愛農業、愛農村”的職業意識,并將“工匠精神”貫穿其中。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突出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積極培育鄉村多層次人才,著力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成功試水首批職業農民。馬路路從事水產養殖已經十余年,因為經驗豐富,這位農村小伙兒的生意從最初十余畝發展到如今的500余畝。身為農村農業致富帶頭人的馬路路,同東營區的另外130位農民一道,被順利認定為東營市首批職業農民。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東營區率先在東營市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認定結果統一納入新型職業農民數據庫,對認定后的新型職業農民實行動態管理,推動農民向專業化、職業化轉變。針對合格的職業農民,東營區組織農業專家組進行職稱評定,目前全區已經有5人取得了中級職稱,政府還為這5人分別發放了5000元獎勵。政府為經驗豐富、技術扎實的農民發放獎金也就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是對他們最大的鼓舞,讓他們愛上農業的有效途徑。如今,像馬路路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從土地中嘗到了甜頭,愛上土地,正成為東營區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二)加強職業道德約束,幫助農民樹立“強農”意識。
職業道德是指從業者在他們職業運行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的總和。首先,它為從業人員提供一個道德框架,以識別和解決他們自己與他人和環境三者的道德沖突;其次,它為從業人員提供一個機會,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其遵守職業道德,提升主體能動性。當今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農產品是否安全,是消費者更加關注的問題,消費者對生態、健康和環保的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農業產業結構由量變到質變。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應當具備強烈的綠色環保意識,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種植無公害綠色糧食,在種地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添加劑,只是通過有機肥和人工除草來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實現生態養殖,在飼養的過程中不是人為地制造生長環境和用促生長劑讓動物違反自身原有的生長發育規律快速生長。這種生態種植和養殖的職業理念應當作為當前新型職業農民最重要的職業操守。另外,在農業生產領域外部方面,國家必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檢查力度,對于違反者實現零容忍;在內在的約束方面,農民必須對農產品提高安全意識,提高內在動機,建立“優質優價,只有保證農產品質量才能強農固農”的責任感,加強“職業人”職業道德教育。職業農民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靠一個政治宣言就可以立即實現的,各級政府要把提高當前職業農民的職業道德素養作為首要問題來抓。
(三)政府要重視職業農民文化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培養。
培訓農民要因人制宜,有針對性的組織培訓。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不同,必須分類進行科技指導。另外,農民工技能培訓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培訓形式也要靈活多樣。在培養過程中,可以從當地的種田大戶,優秀的組織開始組織培訓。并通過他們的培訓,輻射周邊群眾。通過扶持先進的組織,帶動職業農民的發展是一條積極可行的道理。各級政府要積極扶持相應的組織,發揮其的引領作用。像我市澧縣錦繡千村城頭山產業園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錦繡千村在全國三八紅旗手、合作社理事長龔佑瓊的領導下,搭建“供銷合作、生產合作、信用合作、教育培訓”四大服務平臺,構建縣、鎮、村農業社會化三級服務體系,提供“全程、多元、高效”服務的運行情況,對現代農業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領農名脫貧致富,得到省委領導的高度贊揚和肯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就需要多個優秀的組織和團隊來引領。
(四)著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開闊的思維和創新意識。
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一項硬性指標。這就要求培訓機構要不斷創新培訓形式,采取課堂理論授課和田間地頭實訓緊密結合,甚至是走出去來開拓視野。近年來,常德市先后組織了16名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赴韓國、日本等地參加培訓,組織全市50名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到中國農業大學培訓。除此之外,澧縣還組建了學制為期一年的新型經營主體培訓班,并每兩個月進行一次3至5天的集中培訓;津市市組織農業生產大戶“走出去”到河南考察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等,進一步提升他們的企業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帶頭引領作用。培訓機構還將“雙創”成功的具有豐富經驗的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充實進師資隊伍,積極發揮“傳、幫、帶”的作用。(作者單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2019年度湖南省高等教育協會重點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研究(項目編號:XJKX19A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