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澤 高波
一、引言
當我們進入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網絡公益的形式得以快速發展,它始終面臨著新概念和舊傳統的交匯碰撞,是徹底舍棄傳統模式還是另尋他法,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找到答案。在新興的網絡公益中一些由于環境、人員素質、經驗不足等因素產生的違法亂紀現象,給我國新型公益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在“互聯網+公益”的大背景下,對我國新型公益事業發展的探索,要求我們回顧過去,立足當前,促進公益事業的未來發展。
二、中國公益現狀
(一)“走馬觀花”式公益活動
根據政府部門統計的數據看,近五年以來公益活動的數量不斷增加,這其中專業化志愿服務僅占26.9%,服務對象滿意度僅為9.2%。有些項目不能長期穩定向困難群眾輸送幫助,更有甚者不考慮實際應用問題,“表演”式地對困難群眾進行幫扶活動。
(二)企業扶貧活動粗獷
企業是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但是他們大多數扶貧行為粗獷,缺少規范化的運營和長期發展機制。企業自行組織參與的公益活動種類單一,僅僅局限于資金捐助,其活動不能結合自身特長及優勢缺少長期發展,這種方式的扶貧對于企業自身來說可持續性不強。
(三)高校志愿者缺乏對公益活動的深度參與
現階段可供高校志愿者參與的公益活動類型有限,大體上能分為公共安全、社區街道、城市環保這幾類。這些活動基本上屬于臨時性服務,它的特點是流動快、重復多、受益面小、精神激勵作用小,很難激發學生對公益熱情。
(四)大眾公益意識下降
由于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為達到作秀效果,只開展短期的大型“表演”式公益活動,而對一些需要長期捐助、支援、服務的項目則不愿意去參加,不能踏實的做好公益活動。導致大眾對公益活動的自發性降低,缺乏自覺公益自發公益的意識,社會愛心服務意識薄弱。
三、新道路探索
(一)萬物互聯背景
區塊鏈的出現是大型高速交織網,它新型的系統結構打破了固有的信息處理系統的封閉性,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使得系統沒有了邊界,破除了信息壟斷,它把目前互聯網行業的信息組織方式所顛覆,以后的信息傳播更為平行。
依托互聯網加大數據,把各個地方的信息收集并整理,以網絡的形式發布到各大網站或已有公益平臺上,使得全國的扶貧信息對稱,更注重于資源整合,把零碎的資源通過信息對稱進行調整。基于網絡公益的未來發展前提下,有效的優化公益事業配置,以此來尋求資源與被幫扶群眾的最佳結合點。
(二)甘肅會寧公益實踐
甘肅——會寧縣,隸屬于甘肅省白銀市。總面積6439平方公里,總人口54.84萬,是全國的貧困縣。會寧處于黃土高原,自然條件惡劣,以干旱缺水聞名。根據當地政府部門統計,有50%的農民處于溫飽的邊緣。對于教育而言,學校缺乏師資力量,特別是高素質的專業老師,現有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傳統,教育設施落后,教學環境艱苦。學生出現內向、封閉、不與人溝通的特點。
1.如何實現精準扶貧
我團隊曾實地調研進入甘肅省會寧縣。當地政府聯動當地愛心組織依托學校、村長、負責人,開展資金一一落實。媒體監督,及時化透明化反饋。地方組織建立了資料庫,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立的資料,里面說明了學歷、身高、體重、家庭情況。保證了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在公益的道路上肯定會有探索和失敗,但不應該以浪費大眾資源為前提。會寧縣采用責任制,建立專屬的資料庫,依靠大數據和村干部走訪來保證每個人的信息精準。在進行捐助過程中個性化采購,以此來保證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
2.微信公眾號介入提高大眾公益意識——以“益眾公益”為例
隨著信息技術服務的高速發展和普及,對傳統公益模式線下的中介模式進行轉變升級,打造“互聯網+公益事業”。策劃建立的“益眾之行” 透明化公益平臺,基于現在大眾所廣泛應用的微信公眾號平臺,構建一個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各級政府部門和被幫扶對象進行交流的平臺,有效降低愛心組織、政府部門的管理成本,提高對貧困戶幫扶的效率。
3.促進愛心企業扶貧方式轉變
國家已經意識到企業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出臺了相應的文件給予支持。企業參在扶貧過程中存在運行不規范、人員不專業等諸多問題,政府和專業的志愿者組織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指導和修正。企業應通過品牌效應,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在實現困難群眾脫貧的同時,企業的經濟產能、效益、社會影響力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企業應協同政府、社會愛心人士一起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4.大學生公益廣度深度發展
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通過社會實踐深度挖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為實現貧困地區脫貧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造血能力,為祖國復興夢奠定堅實而穩定的基礎。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用實際行動提升境界,實現人生價值。
(三)新道路總結
公益活動要秉承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這一原則,將被幫扶對象的實際需要與志愿者的專業特長、企業的業務優勢進行精準匹配,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公益活動應對接大學生、企業和受助者三大用戶主體。長效激勵機制確保了公益項目的吸引力和用戶人群的穩定持久。
四、公益模式轉型思考
(一)構建誠信生態圈
構建誠信生態的核心就是公益組織自身,它由三個方面構成,分別為政治、市場、文化。在這個系統中各個要素互相關聯。公益組織誠信生態建設中的體制、制度等要素來源于政治系統,機制、資源等要素來源于市場系統,價值觀、歸屬感、認同性等要素來源于文化系統。在公益組織誠信生態的理論框架和現實情況下,積極應對實際活動中各種導致公益組織失信的消極因素,構建一個全面發展、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誠信生態系統,對我國未來公益事業向合理化、規范化、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第三方監督平臺
第三方監督平臺:由專業志愿者團隊、高素質成員、規范化運行、高透明度的媒體組成,它應該具有威信強,執行能力強等優點。保護公共資源,使得公共資源可以充分的應用。某組織在物資發放過程中不公開、不透明,有私人倒賣物資、私人侵吞款項、分配時效性滯后等不合理現象。我們需要新型的第三方監督機構。最好的監督還是大眾監督,有效提高效率和透明化。讓公共資源在陽光下運行。更好的促進我國建立健全關于公益組織的第三方監督平臺的制度,并且促進我國新型公益事業生態健康長期發展。
五、結語
中國公益事業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服務發展的高速時代,承載著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傳播愛與正能量的使命。用現代化的概念結合傳統的公益模式,充分融合發揮其時代作用更好的為建設新型公益模型。“互聯網+公益”的形式不僅有利于固有中國公益事業理念的普及和推廣,也有助于促進中國公益事業簡單化、現代化、專業化發展。(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易眾傳媒—“益眾公益”,編號(201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