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穩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民生工程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加強精準脫貧工作,協調脫貧資源“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脫貧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脫貧工作的矛盾轉化為結構性矛盾,而不再是因為供給總量不足而引發的矛盾。為了提高精準脫貧工作的質量,有效解決供需錯位等問題,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則需要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不斷創新脫貧工作的模式,實現有效脫貧。本文就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和實際價值進行研究討論,為實現精準脫貧提供有效的參考建議。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三去一降一補。”經濟的增長并不能單純依靠需求方,以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并駕齊馭,同時還需要考慮到經濟發展的供給方,其中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等三方面的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從而實現供求雙方的平衡穩定,以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精準脫貧是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有效措施,通過精準識別,幫扶,管理,考核,結合各貧困區域的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精準脫貧策略,旨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精準脫貧工作聯系起來,相互促進,從而實現經濟的動態發展。
二、精準脫貧工作的實踐難點
(一)識別標準單一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對鄉村振興,精準脫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各個地區的實際發展過程當中,由于當地的具體情況不同,從而在精準脫貧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要綜合利用多樣化的識別標準和體系全面提升精準脫貧工作的質量[1]。但在精準脫貧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發現,由于部分地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仍舊沿用傳統的工作形式,難以實現動態管理,存在許多難題,難以按照貧困戶收入水平的高低來識別,很難準確核算貧困戶的實際收入,從而無法界定當地人民的貧困程度。收入高低的評判依據不能夠全面反映貧困戶家庭的實際狀況,難以達到精準識別的要求。在精準脫貧工作實施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利益糾紛。
(二)缺乏脫貧人才
物力、財力以及財政撥款都會影響精準脫貧工作的質量。在部分地區的精準脫貧工作開展過程當中,由于受到人力資源的影響,難以全面加強精準脫貧干部隊伍的建設工作,在精準脫貧工作中難以深入了解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貧困戶的基本信息得不到及時的更新和管理,為精準脫貧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而在現階段的大部分地區,村級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平均年齡高,在精準脫貧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其業務能力達不到實際的工作需求。而在入戶調查和走訪的環節中,由于受到眾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降低了貧困地區脫貧業務的工作效率。由于脫貧干部文化相對較低,學習能力差,不利于貧困戶信息錄入核對等相關工作,難以按照脫貧攻堅以高效完成其相應的工作。
(三)基礎設施落后
在精準脫貧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則需要當地政府和社會力量能夠充分聯合起來,以高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但在現階段部分地區,精準脫貧工作中仍舊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和專家等角色的話語權相對較低,從而導致精準脫貧工作存在盲目效仿的現象,而相應的項目規劃難以高效落實。而基礎設施落后降低了農田水利設施機械化的水平,難以全面加強農業經濟的發展。在部分貧困地區還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現象,村道路沒有全部硬化,公路的數量和密度普遍居全省靠后。而正是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從而導致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下降,難以實現鄉村經濟的協調發展,脫貧的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準脫貧路徑
(一)完善脫貧體系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全面提高精準脫貧工作的質量,在實際工作中則需要進一步完善精準脫貧體系,實現精準脫貧體系的多元化。首先,在完善精準脫貧體系工作過程當中,要保障建檔立卡信息與貧困戶的基本信息能夠相對應,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及時的動態調整貧困戶的信息;其次,在貧困戶家庭收入的調查過程中,則需要進行經濟來源的分類,已將收入來源能力和消費能力三方面的內容有效的結合起來,以構建綜合指標評價體系,明確貧困戶貧困的原因,以及人為不可抗因素(自然災害,因病貧困,重大突發事件等),以全面加強精準脫貧體系的構建工作,結合貧困戶的實際狀況,不斷完善脫貧的動態信息庫,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還需要結合相應的信息實現動態調整,以不斷更新信息庫的相關信息,為精準脫貧的相關工作的穩定開展提供相應的信息保障[2]。在貧困體系的構建過程當中,則需要充結合各地區的實際發展狀況,制定發展戰略目標,完善精準脫貧的工作體系。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完善脫貧體系的過程當中,則要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政府的力量,全面加強市場資源的配置,以充分強調市場社會與貧困戶之間的關系,通過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結合市場機制,加強資金的整頓,實現集中脫貧。
(二)加強基層干部建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的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而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更加注重動態平衡發展。為了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際工作目標,在精準脫貧過程中則需要加強需求的適應性,以選擇合適的工作方式。高效落實精準脫貧工作。而在現階段的大部分地區相應的工作人員專業性程度不夠,專業的基層干部隊伍稀缺,難以有效保障精準脫貧工作的質量。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要加大農村人才的引進力度,培養專業性的人才,鼓勵年輕人參與到精準脫貧工作中,并成為精準脫貧工作的主力軍。這就需要各地區能夠結合精準脫貧工作中的人力需求全面加強基層管理和教育,通過全面系統的培訓不斷提高現有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素質,以充分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高效完成貧困戶的調查和回訪工作。在精準脫貧工作中,除了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之外,還需要全面加強本土教育,引進優秀的師資,留住人才。在精準脫貧工作中需要不斷優化脫貧供給的結構,借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勢不斷豐富脫貧融資方式,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加大脫貧工作的投入力度。
(三)健全市場機制和體系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經濟的扶持,結合市場機制和體系全面加強脫貧工作,在精準脫貧工作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其主導的地位,在學會利用傳統方式來脫貧的同時,充分借助市場的作用,健全市場機制,以構建多元化的互動平臺,激發精準脫貧工作的活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在精準脫貧工作中要提高非政府部門的參與度,使得相應的企業,社會及其他行業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精準脫貧工作中,全面加強精準脫貧專業知識的培訓,以適當擴大貧困地區幫扶對象。同時,在精準脫貧工作中,要以市場為主體加大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在此過程當中,要結合各地區的實際狀況確定發展的目標,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式,實事求是大力發展新產業[3]。而通過鄉村旅游項目,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基礎行業的發展,以不斷提高貧困地區村民的意識,以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的良性發展。這就需要當地政府能夠結合其實際的發展目標和發展狀況,加大資金投入,借助貧困地區的土地資源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實現不同產業的同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強資金投入,以充分借助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加強對貧困戶的幫扶工作,從而實現貧困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完成脫貧的目標。
四、結語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精準脫貧工作帶來了有效的思考。在精準脫貧工作中則需要有效滿足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以結合市場的發展狀況建立完善的農業體系,全面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同時建立特定的產業體系,充分利用新興產業提升精準脫貧的效力。(作者單位:陜西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