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樂
盡管目前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有了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學生“假裝學習”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其具體表現包括假裝投入教學、假裝領會、假裝掌握等。該問題會讓課堂表面看上去很完美,但是虛有其表,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學生一旦養成“假裝學習”的壞習慣會阻礙其進步,知識掌握不佳并且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為此,教師應當及時調整情緒,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本文主要介紹“假裝學習”的表現,分析該現象成因,并對思政教師情緒管理和應對措施提出建議。
一、思政課堂“假裝學習”的表現
目前,在思政課堂上,部分學生存在“假裝學習”的現象,究其本質,這是一種“表演”。思政課堂包括教師“教”和學生“學”,師生之間要互動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表演”可能表現為假裝聽講、假裝投入、假裝領會、假裝合作等。學生的一系列假裝行為會給教師一種假象,課堂表象為和諧高效,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課堂時間浪費率極高,教學效果較差。最終時間的空耗會導致學生學習止步不前或者倒退,而且學生假裝思考不利于其思維的發散、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
思政課堂的“假裝學習”在檢查預習、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等環節中均有可能出現。首先,思政教學有時需要學生提前進行預習或者搜集資料,教師正式授課前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會發現,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對答如流,或者搜集的資料一樣。對于此種情況,有些學生確實是認真預習或思考了,有些學生則是敷衍了事,只是抄襲書本或者其他同學的答案。如果讓他們深入講解或者講述思考過程,則只有只言片語且無內涵。這其實就是“假裝學習”的一種表現。其次,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假裝學習”的現象,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表面在認真聽講,其實神游在外,心思早在課堂外;教師讓學生合作互動,其實作壁上觀,不參與也不反抗;學生向教師反饋領會所講內容, 其實一知半解,沒有深入思考;教師提問或課上檢測,學生從教材或課外資料中找答案進行作答,其實不知其意,照本宣科并不理解。再次,課后作業學生也是草草了事,為了應付老師而抄襲他人的,課后作業的作用一點兒也沒有發揮。
二、思政課堂學生“假裝學習”的原因
(一)講授法教學,將“教會”與“學會”劃等號
部分思政教師在教學時仍將講授法作為重點,教師講授知識,學生則是簡單且機械的接收。該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時頭腦空白的,教師講授什么學生就直接接收什么,中間沒有學生的參與和思考。可以說,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僅是信息的傳遞與接收,“假裝學習”的現象就很容易滋生,學生的侃侃而談和對答如流也只不過就將知識完美復述。課堂互動時,學生的專業術語運用自如,回答讓教師十分滿意,其實都是復述教師話語,深入追問,學生則一頭霧水。但是表面現象會讓教師產生錯覺,自己教會了,學生也學會了,教學圓滿成果,并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次數多了,學生將出現“記住就行,不懂裝懂”的心理,學生表面認真學習也就成了常態。
(二)實踐訓練教學,學生形成條件反射
目前,思政課堂也越來越注重讓學生進行實踐訓練,為響應教育改革號召,實踐訓練也愈來愈被推崇。與此同時,實踐訓練的項目、方式、結果等也成為教學的重要部分。為了應付實踐訓練,學生也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教師一說問題,學生立刻反應;教師一布置任務,學生馬上行動。表面看,學生對思政訓練內容熟悉且擅長,其實這都是平時實踐次數和強度決定的,學生快速反應多是因為慣性思維。究其本質,學生的行為就是“假裝學習”。實踐訓練多是團隊合作,或者要接受同學的檢查,學生的訓練成績和結果也是競爭的一種,在觀眾效應下很容易出現假裝現象。最常見的就是選取陳舊素材且反復使用,實踐訓練形成套路,教師的一次表揚可能讓學生自滿,之后的訓練中多次使用,沒有新的思想和創造。
(三)建構式教學,不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
建構式教學注重學生需求和興趣,倡導自由發現和表達、探索和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觀察和比較、思辨和創造,對學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但是思政課堂建構式教學也有不可避免的問題。首先,建構教學忽略了新舊知識的匹配,過度強調新知就如讓學生建空中樓閣,失去舊知識的支撐,學生會進行表演,賣弄發現和主張,和同學交流時虛假傾聽,合作是假、競爭是真;其次,建構教學需要實踐環境,而思政課堂人數多、時間有限、偶有突發因素干擾,所以課堂以勝利完成建構為目的,這會給學生完成流程就是真正完成的錯覺,教學進度限制導致課堂不能兼顧學生的興趣、基礎和狀態,跟不上教學節奏的學生只好假裝明白,隨聲附和,學生的羞恥心和假裝反應讓課堂完美和諧。
三、教師情緒管理與應對策略
(一)教師的情緒管理
對于學習“假裝學習”的情況,思政教師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學生表面現象而高興,也不能因為學生真實情況而暴走。教師要能夠做情緒的主人,在教學工作中積極主導情緒,對于不良情緒要及時調適。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改變錯誤想法。有時教師并不能及時準確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學生們的完美作答可能讓教師情緒高昂,學生們假裝背后真實學習效果暴露可能讓教師大發雷霆。因此,思政教師應該從情緒中跳出來,審問自己的內心,并思考深層原因。教師也可以提前為自己打預防針,及時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想法,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生和問題。其次,教師要緩解情緒,向對方婉轉表達。當教師被不良情緒包圍的時候要找到合理的宣泄方法,如果帶著壞情緒授課或者與學生講話,課堂教學效果較差還會傷害學生的心靈。為了疏導情緒,教師可以傾訴、運動或者聽音樂等。當情緒得到紓解后,可以婉轉地向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再次,教師要多搜集信息,和學生溝通。教師因為學生“假裝學習”而產生不良情緒時,應當多搜集信息,多聽聽學生或他人的想法和意見。當自己情緒穩定的時候,應該與學生談談,說說彼此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聽聽學生做出行為時的想法,有效的溝通能夠防止事態惡化。
(二) 教師的應對策略
1.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為了改變學生“假裝學習”的現象,思政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完成作業的必要性,讓學生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識,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足夠自律。當然,教師要進行引導,教學不只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習方法。教師應當告訴學生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樂趣。
2. 對學生負責,增強教師責任心
針對學生“假裝學習”的情況,部分教師并非毫不知情,但為了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和既定教學任務,而選擇視而不見。讓學生能夠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才是思政教學的最終目的,如果學生連基礎的課堂知識都學不會,更高層次的學習也無從談起,長此以往會使得學生知識結構出現缺陷,思政成績下降。對此,教師要對學生認真負責,要讓學生真正做到會學和學會,這也是課堂效率提升的必要途徑。
3.加強監督管理,掌握學生真實情況
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最開始教師要嚴格監督,讓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限內獨立完成預習,之后也可以成立小組讓學生互相監督管理,教師通過學生真實反饋對教學設計做出適當的調整。除此之外,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問和檢測時都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作答,避免學生因時間緊張而草草了事,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而迸發靈感。針對學生們存在的共性問題,思政教師應當詳細講解。教師只有準確掌握了學生的情況,并做好監督管理工作,才能改變學生“假裝學習”的狀況。
四、結語
思政課堂教學中,學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真正掌握知識,另一種是假裝學習。部分學生并沒有掌握知識,只是進行了一場“表演”,他們靠簡單記憶而維持課堂的表面完美。學生“假裝學習”的動機多種多樣,一旦出現該情況,對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影響都極為惡劣。因此,教師要積極調整情緒并選擇合適的應對策略,讓學生“真學習”成為課堂常態。(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