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陽
一、新制度固定資產管理的變化
(一)固定資產的定義變化
原制度對固定資產的認定范圍較為接近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定義,即將固定資產定義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從過去獲得并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一定期限的,有一定價值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而新政府會計制度對于固定資產的定義做出了新的解釋,認為固定資產是為了實現業務活動需要而控制的資產。強調"控制"二字更能體現固定資產的一般性質,使固定資產的界定范圍更為明確,在一定意義上完善了固定資產使用的權責機制,事業單位既有使用固定資產的權利,也要擔負管理固定資產的義務。
(二)固定資產折舊計提的方法與范圍變化
新制度下,取消了"固定資產累計折舊",而改用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累計折舊科目,并且不再使用"待沖基金"這個科目,從而有效防止部分單位錯誤使用該科目而無法沖銷等問題,提高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第二是折舊計提時點規變化,新制度要求嚴格按月計提折舊,提前報廢不再補提,已提足折舊不再計提折舊;新制度對一些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也做出了重新規定,并且年限的調整不進行追溯;第四是固定資產折舊的分類隨著資產分類細化而隨之變化,折舊的分類也更為細化。
(三)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方面的變化
新制度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明細分類管理也做出了更明確的規定。以高校為例,新制度下轄對高校固定資產進行了詳細分類,高校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目前主要施行《高等學校固定資產分類及編碼》和《固定資產分類與代碼》兩項制度。高校在日常資產管理工作中按照財政部后者對設備進行分類;編制教育部各類資產報表時,需根據前者進行資產數據上報。在醫院系統固定資產核算也發生了變化。醫院系統的《醫院會計制度》,按照幾項基本分類進行二級分類明細核算,以經費性質設置三級分類明細核算;取消了待沖基金科目這個科目。同時,新的制度也強調了管理情況的報告。針對國有資產管理,財政部要求事業單位編制年度固定資產使用報告,報告內容包括事業單位使用固定資產大致狀況以及對于固定資產管理的分析和總結。
(四)新制度下固定資產報表編制和報送
新政府會計準則下,由于采取了雙基礎核算,兩種制度也分別要求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并且資產報表的編制、匯總、分析和報送等按照規范進行,有助于改善過去舊制度下存在的固定資產分類信息缺失、決算口徑不一致、固定資產價值信息不足、折舊數據不宜測算等問題。
二、新制度下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固定資產價值監管與實物脫節
事業單位使用的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是可以對固定資產從入賬到處置的全過程進行監管,但是可能對于固定資產的實際狀態例如位置數量等缺乏有效動態監管,從而使單位很難有效實現固定資產的賬賬、賬實核對,可能會存在監管脫節的問題。
(二)核算中的決策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投融資規模逐步擴大,債務壓力逐漸劇增,存在相當大的財務風險,同時公眾對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的透明度要求不斷提高,針對目前復雜的的財政狀況,各級政府需要更多的決策支持,固定資產的管理中包含著大量的決策信息,但是目前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中還不能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信息,精細化程度不足,對政府預算等工作支持不足。
(三)監督機制不足
在部分事業單位或是鄉鎮機構中,固定資產的監管可能會存在一些漏洞。主要反映在組織機構設置不足、核算處理程序不完備、監督機制約束力度不強等問題。固定資產管理往往交給財務部門進行管理,而真正起到保管作用的相關部門卻不是實際的管理部門。目前我國事業單位處于改革的重大階段,任務中容易忽視相關制度程序以及約束機制的建設。
(四)大額固定資產加劇財務風險
在高校或一些科研機構中,相關的研發固定資產具有較高的價值,并且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在科研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這些高價值的科研設備面臨著更新換代淘汰的風險,被更新更發達的設備取代。但是這些高價值設備在取得之處往往由貸款取得,而一旦當這些固定資產不能創造價值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單位就可能面臨相當大的財務風險。
三、針對新制度固定資產管理變化提出建議
(一)增強資產管理意識
加強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理念的有效方法是把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中,包括價值創造價值、利用率等指標。明確管理的領導責任制度,確定各部門領導對資產的責任范圍,讓各部門對其所有的固定資產重視起來,在固定資產購入、運行、維護以及處置周期環節崗位設立責任,并嚴格履行相應的環節審批等手續。同時需要建立對固定資產的評估機制,利用內部機構或外部專門機構在固定資產的流入流出過程,進行專業的評估核實。
(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相關賬務的變化更需要嚴格遵守內部控制程序才能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經濟價值變化。在地方政府組建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機構,直接領導和指示各下級事業單位各部門組建對應固定資產管理部門,而不是單一的交付財務部門或者使用部門管理。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應針對不同性質的使用單位編制相應的管理辦法,上級部門負則對各種對固定資產使用管理條例的編制,而下級管理部門負責執行具體政策,并對上級部門進行固定資產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定期總結匯報,并提出下一年對資產管理的一些計劃建議。第二,制度執行過程中,規范固定資產的業務記錄,定期核對各項賬目,保證賬實相符。第三,建立監督審計機制,將管理制度與監督制度相結合,有利于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的執行。
(三)重視相關人員的繼續教育
新準則的實施明確了核算制度由收付實現向權責發生的轉變,兩種制度的不同體現在核算報告的方方面面,這勢必導致相關財務報告的制定需要更高的要求,要求工作人員更加熟悉新舊準則差別,相關財務軟件使用,預算會計核算、財務會計核算處理,相關單位應該重視對核算人員的繼續教育,定期組織培訓,即使學習最新的制度方法。
(四)固定資產核算引入預算管理
對固定資產管理過程設置預算關鍵控制點,可以使用多種設置方法,例如單點控制,多點控制,或者按照核算項目設置控制點,也可以按個人設置控制點;引入預算管理的另一個方法是結合單位實際,建立起健全的固定資產配置標準體系,要考慮到單位的固定資產的數量種類情況。
(五)積極推進政府財務共享平臺實現固定資產的核算優化
基于信息技術的不服段提升,逐步引入政府事業單位的財務共享平臺的條件也日趨成熟。引入財務共享系統后,主要與利于新制度下固定資產的錄入、折舊、匯報的流程優化。對固定資產核算管理的全過程來說,對核算的正確性、效率和監督都實現了質的飛躍。(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