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娜
在教研活動策劃和實施過程中,組織者如何尊重、喚醒和開發教師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是影響教研活動成效的重要方面。我們以幼兒園集體體育活動為教研內容,運用“兩環七步”教研模式,喚醒教師內在的主動學習、研究與實踐的動機,使教師感受和體驗獲得專業成長、實現自身價值的樂趣,取得顯著成效。
教研策劃
(一)發現問題:梳理實際工作中的真問題
教研主題一定要從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幼兒園的體育活動是每個教師每天都要開展的重要活動之一,但普遍存在目標模糊、活動形式單一、運動密度與強度不當等現象,對于促進幼兒體能發展的效果很不理想。而教師們對于如何提高體育活動質量又很迷茫。因此,選擇集體體育活動作為教研內容,能夠滿足教師的發展需要,激發教師的參與興趣。
(二)目標物化:把問題轉換成可操作的觀察內容
1.分析原因
幼兒園體育活動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教師缺乏基本的體育素養,表現為體育活動結構不規范,對運動關鍵概念和評價方法不了解;二是教師的幼兒主體意識不夠,觀察意識與能力也比較欠缺,這導致教師一方面看不到幼兒,另一方面看到了一些現象也不理解幼兒的需要,無法給予有效的支持。
2.確立目標
依據上述原因,我們把教研目標確定為三點:第一,了解體育活動的基本結構,明確與體育活動質量相關的因素,為設計科學的體育活動奠定認知基礎;第二,科學評價運動負荷,提高觀察和有效組織體育活動的能力;第三,會觀察兒童運動中的各種行為表現,并能分析背后的原因,為理解兒童和支持兒童提供支撐。
3.目標物化
基于這三個教研目標,我設計了體育游戲觀察表,完成目標物化要求,直接呈現與運動質量相關的關鍵要素,包括活動程序及每個環節的內容、時間、組織方式,活動過程中教師行為和幼兒表現、運動強度等。在使用表格教研時,教師能獲取豐富的相關信息,有助于體育活動持續進行。
教研實施
(一)現場觀察:教師帶著明確的觀察任務進入現場
科學合理的觀察計劃與分工是有效教研的重要步驟。觀察要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任務,每個教師都是活動的主體,缺一不可。
觀察方式可以是攝像和拍照,也可以是文字與符號。既可以對幼兒整體進行觀察,記錄活動狀態以及其中發生的各種事件,也可以對個別幼兒進行觀察,記錄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但不論是采取哪種方式,都要事先做好計劃,明確任務,如觀察整體的教師,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了解運動場所的規劃還是運動材料的使用狀況;觀察個體的教師也要至少兩人一組,明確目標,抽取活動中不同運動水平、不同性別的幼兒至少三名進行觀察記錄。
(二)交流碰撞:教師把觀察到的信息匯集整理并相互交流
1. 匯總信息,全面客觀地還原活動現場
只有擯棄主觀偏見,才可能看到真實的幼兒。教師開始往往依據經驗和習慣直接進行主觀判斷,不能客觀描述幼兒的行為表現,如“她很不專注”“她很開心”“我感覺……”等。通過追問“你覺得孩子很開心的依據是什么”,教師回答“他微笑著,手在頭上來回揮舞,還蹦了幾下”,其他教師又補充了孩子還發出了歡呼聲。就這樣,通過表達、追問、補充的充分交流,教師明確了要觀察幼兒的表情、動作、語言,并學會用“白描”的方式說明客觀現象。
2.展開卷入式研討,讓每個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
教師對幼兒進行了細致觀察,獲得了大量平時未曾關注到的信息,紛紛感到有很多話可說和要說。如在“翻輪胎”教研活動中,有教師說:“ ╳ ╳小朋友開始用兩只手同時翻兩個輪胎,速度很快。在活動進行到1分10秒時,他改成了一次翻一個輪胎,而且翻的速度也明顯慢了。”還有教師說:“ ╳ ╳小朋友在翻輪胎時,不停地左右張望,這個翻過后,就快速跑向新發現的輪胎?!蓖ㄟ^充分表述各自觀察到的現象,互相補充幼兒的表現,形成了充分交流、人人卷入的教研氛圍。
(三)喚醒自我:透過現象追尋本質,喚醒教師的經驗和初心
透過現象追尋本質才是教研的價值所在。這就特別需要教研組織者抓住關鍵問題,引發教師展開深入的思考與討論。例如:“翻輪胎”教研活動,有教師說“╳ ╳小朋友翻過一個輪胎后,就站在輪胎旁邊看守,不允許其他小朋友再翻過去”“就是,這個孩子為了自己能贏,就霸占輪胎”。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都認為這個幼兒耍小聰明,是個霸道、自私的孩子。我認真聆聽著教師的議論,發現這是規則不明確導致的典型現象,而教師卻未意識到這一點,還對幼兒產生了極大的誤解。這正是提高教師制訂規則的能力和審視自身兒童觀的最佳機會。于是我拋出問題引發深度思考:“我們的規則是什么?這個孩子為什么這么做?”我們一起重新審視了規則:“幼兒分成兩組進行比賽,每組幼兒要把輪胎翻至與本組顏色相同的一面向上,哨聲再次響起停止翻動輪胎,數量多者為勝?!币巹t里沒有規定翻動的方法,只規定了翻得多就勝利。大家發現,幼兒這么做是因為他清楚地理解了規則,而且在為如何取得勝利思考和運用了有效的策略。我繼續追問:“為什么大家原來覺得這個孩子該受批評呢?”教師發現,自己設計游戲的目的是鍛煉幼兒的上肢力量,希望通過多次翻動輪胎達到目標,而沒有想到幼兒為了獲勝會尋找多種策略。大家通過討論意識到制訂的規則不夠完善,而且對幼兒表現的評價是站在教師權威的角度,缺乏理解幼兒行為的意識和讀懂幼兒的能力,這正是自己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需要加強的方面。
(四)開發新思路:調整教育策略,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有效教研活動要為教師提出改進教學行為的理解與建議。這種建議不是教師共同接受的狹義的結論,而是對多種行為的具體分析,并能夠對教師后續教學行為的改進有所啟發。
基于對幼兒表現的分析,大家共同提出改進教學行為的理解與建議:首先從規則制訂上進行完善。所有的規則應指向幼兒發展的目標,并對不遵守規則現象進行懲罰規定,促使幼兒主動遵守規則,培養幼兒公平競爭的意識。針對“翻輪胎”這個活動,可以與幼兒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增加不許守輪胎和聽到信號后要停止比賽,未停止者倒扣2分的規則。這樣就可以督促幼兒遵守規則,在多次翻動輪胎的練習中發展上肢力量。對活動進行評價時,教師不能單單指向勝利與否,而應關注幼兒在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這樣才能讓每個幼兒懂得爭取勝利的過程更重要。這些建議給了教師明確的方向,也打開了大家的思路。教師紛紛發表意見,給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
(五)實踐驗證:在實踐中進行改進教學的驗證,鞏固教研新認知
把教研的改進意見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將自己的實踐感悟提升為理性的實踐經驗,是一個懷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過程,也是體驗成功的過程。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才能促使教師從行為到理念有所轉變。我們對修改后的“翻輪胎”活動再次進行了教研,發現每個幼兒都在積極地翻動輪胎,再也沒有出現守輪胎的現象。比賽結束時,教師說:“雖然這次紅隊輸了,但是我看到在比賽過程中他們每一個隊員都很努力,我們也要為他們的表現鼓掌,希望紅隊繼續加油,爭取下次的勝利?!眱灮蟮慕虒W驗證了最初的分析,活動過程更順利,幼兒更積極。這樣的教研讓教師感受到了教研對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作用,體會到理論的實踐可行性,增強了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
“兩環七步”教研模式不僅可以運用到體育活動教研中,還可以運用在其他類型的活動中。它把以往憑感覺、印象進行的感悟式的討論,改變為基于對幼兒行為的細致觀察的客觀、全面的交流與研究。它不但提高了教師觀察兒童、了解兒童和理解兒童的意識和能力,更對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的轉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季平.新課程背景下教研員專業發展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戶外體育活動促進幼兒體能發展的研究”(編號:JCJYC1816085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