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江濤
盡管種種人格理論和心理發展理論都越來越關注遺傳因素、關注集體無意識,但大多數人也依然認為:童年,無論作為天性的實現,還是對人的培養,以及對人可能的造就,對人格形成和心理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童書作為兒童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
1.它們對兒童天生的、后天的自我內在性的喚醒、呈現、展開至關重要,對建立豐富、整一的人格的基本框架,以及善的可能性至關重要。
2.它們對兒童關于整個世界的感知和體驗至關重要,是知識樹長成的基礎,使兒童可能走上求真的路徑。
3.它們對兒童語言、想象、虛構、創造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使他們可能通往精神的最高境界——美。
4.在互聯網時代,保持人格的豐富性、完整性、執中性;保持對知識個體性、充滿活力的、系統性和深刻性的偏愛;保持想象和創造的原創力,抵御碎片、分神、抑郁、躁狂、空虛、自我喪失,必須從兒童開始 。兒童階段一旦失落,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培養都無可能,何況造就?
人格中無意識的力量大多來自兒童期。優秀童書是啟蒙老師,是一生的引力奇點,提供可能的人生高度和廣度,它們喚醒、呈現、展開兒童的內在自我,開啟他們對內部和外部世界體驗、認知、探究之路,以及他們所有的想象和創造之門。
優秀童書形成巨大的能量積聚在無意識當中,當意識的力量彷徨無助的時候,這些能量可以源源不斷地從無意識中涌出。每一個成人都會面對意識危機的時刻,因此要珍惜童年和童書。
童書出版做得好,孩子從小閱讀的東西一流,成人的閱讀水準就上乘,出版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也隨之提高,由此進入良性循環。國內外的出版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為現在的讀者是過去的兒童,現在的編輯是昨天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