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 胡章加

隨著教育部頒布相關政策,確定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各地各學校開始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其中有些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也有存在的問題。下面筆者就研學旅行如何實施談幾點陋見。
一、首先要注重實質理念建設
研學旅行應該以什么為目的,或許印度哲學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思考和實踐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和借鑒。結合這位哲人的觀點,我認為研學旅行是要幫助學生理解自由和完整。只有充分了解我們與他人、事物、觀念以及自然的聯系,自由和完整才會降臨。只有通過對自我的了解,人才不會在某一方面過度狂熱或偏執,才會深刻地理解自由。教師和家長其實也同樣存在著不足——這是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和社會影響決定的。如果教師和家長不與學生建立愛和平等的關系,而是建立一種控制與操縱的關系,那學生就會產生內在的混亂、敵對和恐懼。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教師過分干涉學生對他們的成長可能是一種威脅。一個人會通過體驗來獲得技巧,創作的沖動會使學生去完善自身的技巧,如學生想畫畫就會去畫,之前他可能并沒掌握多少畫畫的技巧,但他有很大可能去慢慢完善,這時教師應該去合理引導,而研學旅行就是一種很好的引導方式。那些對生活有所體驗而去引導學生的人——他們就是很好的教師,而他們也將創造出他們自己的教學技巧。在這一理念之下,完整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勤于動手,創新必定會成為研學旅行豐碩的“副產品”,這能有效地緩解某些人因為“理念先行”帶來的“創新焦慮”。現在一些研學旅行只關心外在,以結果作為目標,不注重其中的理念和內涵,以至研學活動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二、注意政策、制度、實踐實施三個層面的結合
關于研學旅行的政策、制度、實踐實施,筆者有下面幾點看法:1.要高度重視安全工作,當地的公安部門要參與其中,研學活動進行時要派員跟進。2.加大研學旅行理念和意義的宣傳力度。3.學校、家庭、研學機構、社會在研學旅行中的相關責任要具體、清晰,要建設一批研學旅行教育活動的基地。4.教育行政部門要對學校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培訓,確保理念和方法不變形走樣。5.要重視個體、小組、班級成長過程檔案的建設。6.要在理念、政策、制度之后進行主題活動設計、實施過程包括具體每次安全措施的設計。活動的成效既要有成果總結又要有持續效果。
三、注意活動主題、形式的多樣性
我們正是通過對各種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事物的關系、與觀念的關系、與自然的關系——中自我合理位置的了解來形成我們的完整性,使我們更為從容,遠離偏執。各種關系之間有時會交叉融合、相互作用,它們并非一定界限分明。那么體現這些關系的研學旅行的主題和形式要盡量合理,不要偏離初心。
例如,現代工業文明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怎樣?人與它們的關系怎樣?研學活動能夠給學生帶來答案。要體驗人與現代工業文明的關系,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現代企業生產流程等類型的研學活動;要體悟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體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學活動,如學做皮影、學演皮影戲,學做手工紙,讓師生學會從“土”中去尋找民族那熱騰騰生機旺盛的根,讓民族文化的自信在骨子里流淌。我們會懂得:現代的工業文明與人類誕生之時先祖創造美好生活的初心一脈相承,先祖唱著漁歌,圍著獵裙,艱難堅定前行;到達今天,科技的兩重性、人性的復雜性使現代工業文明時代的后人有了比先祖更多的夢想和困惑。在活動過程中可以體悟與他人的關系,包括小組和班級之內同學的關系。
文化差異常令人無所適從。如怎樣面對觀念的不同,如何與觀念不同的人群相處,包容的特質如何在體悟中建立起來,不同民族的人如何相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共存,不同宗教和習俗的人如何在地球上共存共榮,在研學旅行中都可以探索實踐。研學旅行可以通過相關主題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和教師來體悟多元,習得包容。
野營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親子關系、與同學協作和競爭的關系、與自然的關系。在與自然關系的體悟方面,可在成長過程檔案的建設中引導解決一些問題:為什么回歸自然人很舒服?人與自然正常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在快樂的回歸自然的旅途中啟悟靈智,使學生從身體到精神都感到愉悅,在愉悅中拔節成長。
四、堅持本地化、民族化和現代化
本地化和民族化是指研學旅行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如當地的自然資源、當地的企業、當地的家庭農戶旅游、當地的非遺項目、當地的民族資源、當地的宗教資源……立足自己所存身的“土”,這樣才能真正激發人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從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的體悟中去形成自己的完整性。當然,并非說不能“遠游”,如果一開始就“好高騖遠”,結果可能就不如人意。我們生活在工業文明的現代,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和體悟肯定要成為研學旅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否則我們也很難理解和實現中國夢。但現代從古代、近代傳承發展而來,這是怎樣的一脈相承?研學旅行中也要有活動探索實現以去達到人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