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輝 曹波
郴州市第四十一完全小學(下稱“四十一完小”)創辦于2014年,現有43個教學班,學生2342人,教師124人。經過近幾年的實踐與探究,學校提出了“信息化、藝術化、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促進學校建設、綜合管理、教學研究、師生培養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2017年5月,郴州市四十一完小與郴州市北湖區保和中心學校、芙蓉中心學校、萬華巖中心學校開展了“1+3”網絡聯校工作,并申報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1+3網絡聯校模式研究”。
一、結合聯校實際,制訂合理目標
在“1+3”網絡聯校中,三所分校都屬農村學校,尤其是芙蓉中心學校、保和中心學校,因地處偏遠,學生流失和教師流動現象嚴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年輕教師流動大不穩定,教師年齡結構老化。二是信息化設施設備比較落后,網絡配置較低,教師一體機、希沃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較差。三是音樂、美術、英語、科學學科專業教師力量薄弱,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困難。四是教研科研意識不強,課題研究、校本研訓、教學研討等方面能力不強,缺乏骨干教師引領。
結合各分校的實際情況,學校采取“定目標—抓問題—研對策—定措施—共成長”的工作思路,經過專家指導,共同商議,確定了網絡聯校六項工作目標。一是制定網絡聯校合作協議,建立健全網絡聯校管理制度,構建網絡聯校長效機制。二是搭建學習交流平臺,逐步形成優質教學資源庫。三是完善網絡聯校運行和管理制度,改善網絡運行環境。四是通過“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同步課堂”三課堂提高分校課堂效率;通過“網絡教研”“名師講堂”“騾仙講堂”促進教師交流學習,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通過線上線下“兩步走”,實現教研和資源共享,達成教育共識。五是探索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和專業成長的方法和途徑。六是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融合。
二、硬件與軟件兼備,健全聯校平臺
1.構建健全的聯校平臺。為提高聯校教師信息化運用水平,助推聯盟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自2016年起,四十一完小先后投入資金用于網絡平臺建設、專遞課堂、同步課堂、騾仙講堂、校際聯盟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學校搭建了1000兆光纖寬帶網絡;建起了4間錄播室,其中主播室1間,子播室3間;裝備了專業化錄課系統,打造了43個班班通教室,配備了一體機授課設備;為14個班級開啟了“智慧互動課堂”。通過網絡聯校平臺,構建起城鄉教育溝通橋梁,實現學校教育教學與信息化接軌。經過努力,學校網絡聯校的硬件和管理已經走在了北湖區教育的最前沿。
2.運用信息技術推動課程建設。三所分校課程建設存在一定問題,尤其像音樂、美術、英語、科學等學科,專業教師相對匱乏。結合實情,聯校采用“1+3”網絡模式,組建由主校學科骨干教師、分校跟班教師、結對教師以及技術支撐人員組成的網絡教研團隊。按照計劃,合理開設“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課堂”三課堂,幫助分校解決缺乏音樂、美術學科專業教師的問題。通過網絡聯校工作的不斷深入,學科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學科教研由兩門課程(美術、音樂)逐步向多門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拓展;學生范圍由兩個年級逐步向多個年級拓展;研究領域逐步由課堂教學向課題研究、德育管理、家校合作、信息技術提升等多元化發展。
3.通過聯校平臺建立合作模式。針對分校薄弱學科,按照類別成立了六個校級融合團隊。各學科團隊在教研室的統籌安排下,有序開展網絡集體備課、網絡評課、網絡學習等各類教研活動。管理梯隊合理化設置,網絡聯校執行力不斷增強。
4.開展各項聯校教研活動。通過外借經驗,校際研討,聯盟團隊不斷探索,有序推進了網絡聯校工作。一是每期初定時召開網絡聯席會議,共同研究部署教研工作,制訂網絡聯校計劃,策劃教研活動項目。二是注重活動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定期組織交流、展示、評價活動,針對存在問題,尋找原因,協商對策。三是利用三課堂即“同步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解決分校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實現“一師多生”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優質資源。采取“兩條線”即線上、線下兩步走。激活分校教師校本教研機制,促進農村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線上開展名師講堂、網絡教研,線下則采取同課異構、專題講座、教學競賽、青藍工程等形式,實行“一師多徒”結對模式,促進城鄉教師交流,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四是重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校外學習與校內研討雙管齊下,外派學習、講座培訓、實踐操作等多措并舉。每周由教研組牽頭開展組內教學研討活動,主要研討解決教育教學、班級管理方面所遇到的小問題,做到小問題組內解決;每月由教研室牽頭利用“騾仙講堂”開展校級研訓,主要針對校本課題、信息技術使用、常規管理等方面進行研討,做到難問題校內解決;每期利用寒暑假由主校牽頭開展教師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教師禮儀、技能技術、師德師風、教研科研等,每場培訓均達300人次,做到人人愛學習,學習有收獲。
三、創新舉措,推動網絡聯校可持續發展
1.信息技術運用多途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資源交流共享模式。學校借助局域網交流共享平臺、微信公眾號、樂教樂學、UMU軟件(專屬教育的移動管理空間)等信息技術手段,與分校教師進行實時互動。通過UMU軟件、網絡直播課等途徑進行課堂教學直播,線上線下互動交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錄播設備、QQ、微信等交流工具,進行網絡教研,開展集體備課、網絡說課等活動,實現網絡教研無縫對接,讓教學中的疑惑“一網打通”。
2.制度體系完善有保障。一是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制訂了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各項培訓管理制度,確保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順利推進。二是建立了“行政與技術兩條線管理”的共管機制。行政方面:從基礎設施、支持服務兩個方面制定完善管理辦法,為數字校園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技術方面:從資源建設、教學應用兩個方面實現從網絡平臺到信息資源再到課堂的全程監管。
3.學科骨干培養有陣地。通過打造“騾仙講堂”草根舞臺,為教師們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騾仙講堂”以網絡聯誼為紐帶,以培養教師技能和綜合素養為目的。自開啟“1+3”模式以來,由主校牽頭成功舉辦了“騾仙講堂”暨湖南省小學語文名師觀摩課活動、“四校聯盟”小學三年級數學“同課異構”活動、網絡聯校一體機操作與維護培訓、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培訓等教研活動。通過平臺鍛煉,教師由新手到能手到高手再到老手的時間縮短了,教師與教師、學校與學校間的教育教學交流更為密切。
4.課堂授課模式求突破。一是于2017年5月,在郴州市及北湖區教育局電教館的指導下,投入專項經費為網絡聯校配備了先進的視音頻采集設備和多媒體教學終端設備的專用教室。嘗試開展了小學語數兩門課程的同步課堂,小學音樂、美術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做到同步備課、同步授課、同步作業、同步考試。讓主校教師與分校教師角色互換,城鄉學生進行互動,實現城鄉課堂教學無差異。二是送教共研,發揮移動課堂作用。自2017年開始,每學期依次按照語文、數學、英語以集體備課、同課異構、微課例展示等形式開展研討活動。發揮各校教師的學科經驗優勢,將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達到整體提質的目的。
5.星計劃工程樹品牌。為提升網絡聯校工作實效,打造“騾仙教師”品牌,學校啟動了“星計劃”工程。分別與長沙市芙蓉區大同第二小學及國防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等名校對接,安排教師進行跟班學習。通過分層次、分類別、多形式、重實效的培訓,三年內打造出一批業務精良、教學基本功過硬、具有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星教師”10人,一批師德修養高、班級管理能力強的“星班主任”15人,一批思想先進、知識廣博、善于管理、高素質的“星校長”3人。通過“星計劃”的實施,學校教師專業提升有了明顯成效,形成了教師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
四、試點項目卓有成效,經驗推廣輻射區域
1.師生綜合素養提升明顯。通過網絡聯校工作的開展,主校與分校教師學習交流的平臺豐富了,學習研討的方式多樣了。教師們都能熟練掌握信息技術,能獨立制作教學課件、微視頻,能運用基礎教育資源網、堂堂網的資源輔助教學,在省、市、區級的競賽活動中紛紛嶄露頭角。
2.校際聯盟工作推進有序。主校成立了課程研發小組,由學校的音樂、美術、語文、數學等學科帶頭人組成,專遞課堂、名師課堂扎實有效開展,實現教育幫扶無盲區。以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為抓手,采取同課異構、微課展示、網絡備課、專題講座等形式,促進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實現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3.聯盟教研網絡更加牢實。一是網絡教師資源,將不同學科具有教學專長的教師組成教研團隊,利用騾仙講堂、網絡資源給教師提供自我發展的平臺,營造互學互助、共享共贏的教研氛圍。二是整合教學資源,將各校教學用具進行流轉,彌補不足,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率,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輔助作用。三是實現學情、教情、班情共享。主校教師和分校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后交流學情,通過課中觀察和課后反饋來了解學生,從而達到學情分析共享。四是實現教案、學案共享。主校的授課教師結合本校和對接學校學生的學情、班情精心設計教案和學案,做到科學備課,因材備教。指導分校教師熟悉教案和教學計劃,按常規課堂要求組織好教學,督促學生同步參與學習交流活動。五是實現教具課件和軟件共享。各校將所授課的教具和課件資源進行分享,并根據自身教學特點進行調整,讓好的資源流動起來,大大提高了課前準備效率,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和精力。
4.信息技術與學科結合緊密。希沃授課助手、智慧課堂、堂堂網、樂教樂學、UMU直播軟件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完全融入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中,為教育教學發揮功效。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電子書包環境下的學習有效性研究”于2016年正式立項,圍繞語數學科,學校還成立了電子書包資源開發小組,共同研究開發設置教學內容,完成學案修訂、微課錄制、教學資源建設等工作。通過電子書包班級的實踐與探究,轉變了師生的教學觀念,優化了教學行為,提升了師生的信息化素養。
經過三年來的不斷摸索和實踐,網絡聯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也在逐年提升,在北湖區教育系統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北湖區南溪中心學校、永春中心學校、大塘中心學校也紛紛加入到網絡聯盟行列。隨著郴州市第四十二完全小學、第四十三完全小學、第四十五完全小學等學校不斷加盟,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使網絡聯校工作達到了預期目的,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區域其他學校的一致好評。
目前,“1+3”網絡聯校組織模式還處在試點階段,很多方面都不夠成熟。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學校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一是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好、落實好獎勵機制。對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課堂的授課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將網絡聯校工作納入單位年終績效考核,與教師職稱評聘掛鉤,鼓勵教師加入網絡聯校工作,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為聯校工作服務。二是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將網絡聯校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出成效。加大網絡教研力度,縮小教師交流的空間。三是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網絡資源庫,培養專業人才進行資源庫的管理,設立網絡檔案管理員,讓網絡資源使用更有效。四是加強網絡平臺設施的監督和管理,嚴格規范使用程序,錄播室、計算機室、電子備課室等功能室要實行專人管理,延長設施設備的使用壽命。
教育信息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如何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如何由網絡聯校轉變為教育聯盟?這些問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校將繼續保持進取之心,讓網絡聯校之路越走越寬,讓網絡教研之花處處開放,能真正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戰線上的排頭兵、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