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川生 袁春娜
2015 年11 月,《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各省相繼出臺教育文件。
人們普遍認為,“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需要特殊的專業教師和大學本科不大,實則不然。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老師,很多老師只懂書本上知識而不懂實際的專業技術和行業發展情況,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有效運用所學。普本院校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在技術創新服務創業的同時,應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就導致院校內部的專職教師數量上嚴重不足,長期超負荷的教學工作使教師失去了很多培訓和自我提高的機會。
當前我們還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要求及明確的法律規定,讓企業、事業單位為交通類普本院校“雙師”素質培養供給實習場地和技術指導,即大方向上政策法規不配套。目前普本院校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專業“雙師”素質評審指標不合理,現有的職稱評定政策,無形中引導著本科高校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專業“雙師”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文章作品發表的數量上,而忽略了老師自身實力的提升。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教師專業實踐能力考核指標的缺失,不利于“雙師”素質的培養。
目前已有的普本院校的土木工程“雙師”素質評價還處于定性分析階段,個別項目進行了定量分析初步探索,但均未上升至量化、信息化的層次。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評價信息化系統的空白必須提上日程。
本研究以市場調研的形式,分析國內交通類普本院校土木工程專業“雙師”教學現狀,提煉出影響交通土建畢業生素質的主要教學因素,構建本科高校土木工程專業“雙師”素質層次分析評價模型,研發土木工程“雙師”素質評價信息系統。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見技術路線圖(圖1)。依次計劃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統計分析法、實地調研法、專家會議法、實踐總結法等,具體研究方法有:
1.文獻分析法。該方法在申請報告中主要應用于“雙師”概念的界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相關書籍、復印資料上搜集和整理相關的文獻,對比分析,提煉歸納“雙師”信息。

圖1 項目技術路線圖
2.比較研究法。通過對比我國國外一些國家交通類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分析,發現不同的特點與共同之處,最后選擇本校合適的培養系統。
3.實地調研法。定量分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計劃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交通類普本院校的師資狀況、畢業生就業去向以及用人單位對交通類普本院校畢業生反饋的工作情況等四個方面進行調研和分析。以中交一公局、渝中區第九建設有限公司、中建二局重慶分公司、重慶中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四家企業主要的土建管理崗位人員進行問卷調研為切入點,了解當前交通類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工作崗位的工作表現,論證影響學生在交通土建行業工作業績的主要因素來源于在在在校期間接受的土木工程“雙師”教育。
4.層次分析(AHP)法。層次分析法是針對多指標復雜系統問題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采用兩兩對比的方法構造判斷矩陣、逐層確定各層相對于上一層的排序權重。
5.模糊綜合評判法。模糊綜合評判它在處理包含影響因素多、評價誤差大的項目中有著極其顯著的優勢,是軟科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因“雙師”素質評價過程中待評價目標的評判指標和評語往往具有模糊性,所以該方法具有較大的應用空間。
項目預期采用的改進層次分析計算法和模糊綜合評判基本步驟如下:
①列出各評價指標,自上而下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最高層是目標層(A),代表希望達到的目標;其下為準則層(B),代表基本的評價準則;第三層為指標層(C),是與各準則對應的相關指標。本項目研究的評價模型指標較多,故在主指標層C 下應細化了分指標層D。
②采用兩兩對比法確定同層各元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引入5 標度法進行元素間的相對重要性判斷,構造出判斷矩陣X=[xij]。
③計算判斷矩陣X 的反對稱傳遞矩陣:

④計算最優傳遞矩陣:

⑤計算判斷矩陣X 的擬優一致矩陣:

⑥采用Matlab eig 函數計算擬優一致矩陣X*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該特征向量即為同層次各元素相對于上一層次某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權重,記為向量WB、WC、WD。
⑦確定評判指標的隸屬度,采用降半梯形分布的隸屬函數確定定量指標的隸屬度。
按照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法計算得到的SA,是綜合考慮了各層次、各評價指標權重和隸屬度的關于交通類普本院校土木工程專業“雙師”素質的模糊綜合評判結果。SA指標越大,標明該教師的綜合素質越高。
該方法計算程序最終將研發出一套適用我國本科高校交通土建類專業“雙師”的素質信息評價系統,以期為更多普本院校的教育科學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和實證上的參考,使其在當前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中揚長避短、形成屬于自己的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研究提出“交通類普本院校土木工程相關專業‘雙師’素質培養方案”,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填補交通土建類專業“雙師”素質培養方案的國內空白。綜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實現了“雙師”素質評價的量化把控,可以做到科學、全面、高效地評判受眾多因素制約的復雜系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的研究工作由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交教研1802-271)及重慶交通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903094)資助。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