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合格、高素質的老年護理人才至今仍然是稀缺資源。
王女士的母親今年72歲,身體一直不好,此前做過一次手術,近幾年也是醫院“常客”。“母親很需要親人在身邊,不愿意入住養老院,我們也怕養老院的護工照顧不周,但上有老下有小,有的時候還是會覺得精力不夠。”王女士說。
王女士的難題,很多人都有。
尤其是在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老齡化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王女士的擔憂不無道理,合格、高素質的老年護理人才至今仍然是稀缺資源。
有數據顯示,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有4063萬,若按照國際標準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至少需要1300萬護理員。但目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服務人員不足50萬,持證人員不足2萬。
這些現狀讓人不禁想問:當我們老了,誰能來照顧我們?為此,《新民周刊》記者走訪了滬上多家養老機構和護理學院,尋找破題之法。
腦卒中、阿爾茲海默癥等等,讓許多老人的晚年生活最終走向失能失智的狀態,最終不得不依托于專業的養老機構照護。
位于松花江路的楊浦區社會福利院正是這樣一家以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為主的公辦養老院。楊浦區社會福利院副院長喬毅皓告訴《新民周刊》,目前院區里有六棟小樓共1000多張床位,80%以上都是失智、失能老人,對護理人員的專業要求非常高。“院區老人的平均年齡達到了88.6歲,其中百歲老人就有14位,高齡老人在照護工作上要求是非常高的。目前,我們有專業護士為老人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還有200多位來自各地的養老護理員,護理員在院里吃住,為老人提供護理服務。”
養老院里的護理員除了社會招聘外,有不少是老鄉介紹出來務工的。不久前,上海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二級響應調整為三級響應,楊浦區社會福利院新招了一批護理員,結果,一名40多歲的護理員“到崗第一天就哭了”。
這名護理員上崗后照顧的是失能、失智老人,面對癱瘓在床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24小時需要照料的老人,她的心理一下子崩潰了。“我們都非常理解,有時候你在吃飯,老人那邊就大便了,可能處理完大便后你也不想吃飯了,而排泄護理還僅僅是護理員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喬毅皓解釋。
描述養老護理員這份職業時,有人會把它等同于保姆或者護工。實際上,養老護理員并非簡單的生活照護,除了面對老人必需的愛心和同理心之外,對于技術的要求同樣非常重要。
“老年群體一般伴隨著很多老年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養老機構中還有一大類老人是已經失能、失智的,如何保證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是老年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上海中僑護理與健康學院創始人兼院長張捷告訴記者。這所學校開設的老年護理課程中,飲食照護、排泄照護、睡眠照護、轉運照護、用藥照護、心理照護、功能障礙老年人的照護、失智癥照護、應急救護等都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比如幫臥床老人翻身,沒有學過護理知識的人可能會用蠻力,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出了力老人并不舒服。專業的護理員則會運用技巧,輕輕將老人一條腿彎起來,一手推著弓起的支點,另一手推背,就比較省力,也不會弄疼老人。
“我們最重要的一門課,是老年模擬狀態體驗。通過一些技術手段,讓學生體會一下到了80歲之后人體的機能,包括肌肉、關節、視力、聽力等衰退到什么樣的程度,讓他們理解未來要服務的對象是什么樣的狀態,同時我們也能篩選出真正有同理心、適合做養老的人。”張捷說。
不過張捷坦言,目前學院開設的老年護理、康復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三個專業的畢業生中,僅有不到10%的畢業生留在了養老相關機構,真正到養老一線去工作的就更少了。
對此,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院長朱愛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也介紹了類似的現象。上海健康醫學院雖然沒有開設獨立的養老服務專業,但學院非常重視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健康服務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融入了大量康養類的課程,“就目前現實情況,學生畢業后從事養老護理一線工作的收入,與去臨床醫院工作的薪資有較大的差距,學生畢業后還是較多地選擇去醫院工作”。
位于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的福象新江灣城老年福利院,是一家公建社營養老院,院長劉丕告訴《新民周刊》,目前院內實際擁有284張床位,基本滿員,老人按照護理難度分為重度、中度、輕度,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大約在45%,共有護理員68名。
“我們的護理員年齡結構集中在50歲左右,大部分是小學初中學歷,再年輕的人就很難招了。感覺后期我們的護理員招聘可能會越來越難,愿意做護理員的人少了,將來面臨著斷檔。”劉丕的話語中不無擔憂,也飽含無奈。
他說:“新一代務工人員文化水平高了,他們有更多工作選擇,比如去工廠上班。即便他們愿意做老人護理方面的工作,長護險出臺后很多護理員也更偏向于上門服務,工資按單結算,收入比在養老機構做高。剩下來安心在養老院里做護理員的,要么是追求工作穩定性,要么是實在沒有能力勝任其他工作。每一年我們的護理員流動率在30%左右。”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
4位百歲老人過集體生日。
按照要求,養老護理員必須要考取護理員資格證或者醫療照護證后方可上崗,人社部、民政部去年聯合頒布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中還通過放寬入職條件、拓寬職業空間、縮短晉級時間等措施緩解人才短缺困境,明確將從業人員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未取得小學畢業證書的考生,理論知識考試可采用口試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養老護理員屬于上海緊缺人力資源范圍,外來從業人員接受培訓可享受補貼,正常情況下,務工人員無需繳納培訓考試費用。記者走訪的多家養老機構表示,憑證上崗后,護理員每人每月的工資水平大概在包吃住后五六千元。
楊浦區日月星養老院是一家民營養老院,院長黃煒對《新民周刊》表示,院內所有護理員都需要通過考試培訓后方能上崗,由于民營養老院可以根據成本上漲而調價,所以這家養老院對護理員的薪資也不斷上調,因為護理員對收入比較滿意,護理員流失的情況不算嚴重。“我們這邊的護理員基本上是不缺的,人員比較穩定。有的護理員干到60歲還想繼續做,但我們是有退休時間的,年紀大了體力、精力上還是比較困難,每年我這里都舉行光榮退休的儀式,養老院買車票送退休的護理員回老家。”
除了護理員外,養老院的護士年齡也存在明顯兩極分化,劉丕表示,在福象新江灣城老年福利院,護士要不就是退休后返聘,要不就是外地護理學校剛剛畢業的小年輕,很多年輕護士做不了多久就會離職。
對此張捷認為,一方面養老院和醫院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對于養老行業還存在誤區,覺得養老護理工作是“又臟又累”“伺候人”的工作。“其實這一現象在日本也發生過,但隨著社會對養老服務職業認識的改善,大家覺得這個行業不low了以后,許多人才又回流到了養老機構。”
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院長朱愛勇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互聯網+護理的提出、以及各級各類不同醫療機構的出現,護理人員就業方向多元化是近年來越來越明顯的一個變化。“上海各級醫院都有我們的學生,也有一些學生開始逐步走入社區和養老機構,我想隨著社會發展,未來可能還會逐步有更多學生走向社區護理、家庭護理以及機構養老護理等。”
養老人才培養已經成了社會的剛需。如何吸引年輕人、留住年輕人,則是這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
在留住年輕人才方面,楊浦區社會福利院做出了自己的有益嘗試。
喬毅皓介紹,目前院內200多名護理員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到近1/4,“我們護理人員的平均年齡在整個行業中算低的。我們和江西民政、長沙民政部門合作,與他們當地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培訓機構結成共建單位,每年畢業時節,他們的學生會定點輸送到我們這里,因為這些年輕人的加入,讓我這支隊伍更年輕了”。
年輕人愿意留下來,是因為看得見希望。
“共建學校輸送的學生是有導向性和側重點的,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他們接過養老院的擔子,走上管理崗位,如果你沒有搭建好平臺梯隊建設,年輕人很快就走了。”喬毅皓告訴記者,目前這些年輕的護理員主要照護的是那些尚能自理和需要更多交流的老人區,老人對于年輕人的包容性也更強,服務滿意度更高。此外,楊浦區社會福利院院內分為了7個院區,每個院區的負責人也從這些年輕人中培養選拔,“這樣一來,他們的歸屬感和工作積極性也更高了”。
楊浦區福象新江灣城老年福利院,護工正在照顧失智老人。
楊浦區日月星養老院內的醫療機構。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的普通護理員流動率也很低,人員穩定,“除了我們主動開除和客觀原因要離職外,幾乎沒有人員流失。”喬毅皓表示。
前文中工作第一天就崩潰的護理員,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我們這里許多護理員都是老鄉互相介紹,他們之間安慰開導,過了心理難關后就好了,現在已經非常勝任工作了。”
此外,楊浦區社會福利院還打造了溫馨團結的工作氛圍,院里每年都會組織護理員團建,去上海的各處景點參觀,加深他們對上海的感情;去年,養老院組織“美的印象,愛的傳承”活動,為員工拍攝藝術照,其中一對結婚多年的護理員夫妻第一次穿上婚紗拍照片,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我們組織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員工把‘你們福利院變成‘我們福利院,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最終在服務上呈現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最基礎的養老護理員并不需要學歷,但這不代表養老護理人才不需要學歷教育,朱愛勇認為,未來社會對養老護理的專業要求一定越來越高。
對此張捷非常認同。“這個行業僅僅有社會培訓出來的護理員是不夠的,老年護理是一份非常專業的工作。比如當護理員上門服務老人時,老人突然說你偷了他的錢,你是不是想第一時間先證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學過老年護理專業知識,可能你就會選擇先安撫老人,然后考慮這是不是阿爾茲海默病的前兆,告訴家屬做一個檢測。”張捷強調,養老行業的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積極老齡化是國家近幾年非常強調的,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也正是為了把養老規劃提前,讓更多人重視老年生活。”
此外,借助互聯網+的春風,“智慧養老”的各種技術逐漸應用到一線,如養老機器人、智能床墊、紅外線安全防護識別等等,為一線工作人員減輕了護理的壓力。
“專業的老年護理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很多標準、制度以及專業設置和專業定位都還沒有完全明確,未來養老護理專業發展好了,養老產業發展成熟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然而然地走入養老護理領域。”朱愛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