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有效開展體育課堂教學的策略,依據鄉村學校受場地、器材、教師儲備、人文環境等影響,鄉村小學體育課堂大多呈現“放羊式”教學,正常的體育課堂難以開展等問題,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澄泰鄉中心學校體育課堂現狀,提出根據不同學齡段學生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升課堂參與度;發揚先進、鼓勵后進,因材施教,保障學生從小樹立鍛煉意識、提高身體素質,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鄉村小學 體育課堂 澄泰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A-0153-02
廣西上林縣澄泰鄉中心學校是澄泰鄉辦學規模最大、教學設備齊全、辦學經驗較為豐富的鄉鎮學校,學段涵蓋1—6年級共1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07人、教師45人,留守兒童約占50%,其家長常年在外務工維持生計,家里兒童均由家中老人、同村親戚監護。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疏于管教,學生大多性格頑劣、桀驁不馴,明辨是非能力弱,紀律意識淡薄。學生由于年紀小,對體育課沒有形成良好的認識觀念,認為上體育課就是“放飛自我”、任意妄為、我行我素的課堂。學校體育課專任教師僅有1名,其余均為非體育專業教師兼任,非體育專職教師由于沒有參加過體育專業知識培訓,導致在指導學生運用體育器材、場地安全考慮、體育訓練項目安排等方面感到十分棘手。
在澄泰鄉支教的一年多時間里,筆者對體育課堂教學進行探究發現,教師若能轉換角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優化課堂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課堂教學就能有效地組織起來,進而推動鄉村小學體育事業的發展。
一、鄉村小學體育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鍛煉意識不強,意志品質薄弱
隨著各種電子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過早接觸網絡,層出不窮的網絡游戲及社交軟件讓學生沉迷其中,內容往往良莠不齊,學生卻尤為喜愛,明辨是非能力弱,不能很好地控制娛樂時間。大量的課余時間花在虛擬的網絡沖浪之中,忽略了體育鍛煉身體和與他人溝通交流,長此以往,惰性和肥胖隨之而來。此時,學生心里開始抵觸體育活動,興趣降低,他們會想盡辦法逃避枯燥、乏味的體育課堂,運動量稍大的體育活動更加不愿嘗試。
(二)對體育認識片面,尚未引起重視
大多數家長仍然只操心孩子的成績,他們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會影響學習成績,這樣的思想根深蒂固,對成績期望過高,給孩子的精神壓力越大。學校也會壓縮體育課堂或課外活動時間,甚至占用體育課堂,學生能夠鍛煉的機會逐漸減少,導致身體素質普遍下降,不利于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一直以來,體育活動是與文化學習相輔相成,家長改變固有傳統觀念十分重要,體育技能并非短時間內可以掌握,身體素質的提升同樣也需要日積月累。
(三)上課內容單調枯燥,缺乏趣味驅動力
在體育課堂常規要求下,教師均要求學生在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四個步驟中開展一堂體育課,對體育課內容的設計也都依據教學大綱里的要求,最常見的體育課堂內容是“繞圈跑”“折返跑”“深蹲”“蛙跳”等身體素質練習,機械重復,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活動的選擇普遍偏向于游戲化,這導致常規體育課堂的內容教學是以命令式要求學生完成,進而忽略學生的個體感受,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與教師授課方式產生矛盾,學生以抵抗、應付的心理反饋給授課教師,嚴重影響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根據不同學齡段學生合理設置教學內容
小學不同學齡段的劃分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不同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知識需求。筆者根據學生特點,由低至高將學生劃分為水平一階段、水平二階段、水平三階段學生。
(一)低年級學生以培養運動興趣為主
水平一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偏小、自控能力差、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運動技能水平掌握尚不熟練,此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好玩的趣味游戲,比如盲人摸象、蜻蜓點水、丟手絹、擊鼓傳球、撒網捕魚、踩線抓人、障礙突破、翻山越嶺、“一二三”木頭人、投毽入籃等小游戲,首先介紹小游戲規則,讓學生在規則范圍內通過團結協作獲取比賽的勝利,有了興趣作為體育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積極性高,玩了幾個小游戲,他們日常的體育活動鍛煉量也就達標了。
(二)中年級學生規范運動技能,提高運動素養
水平二階段的學生自我主觀意識開始增強,興趣愛好也不盡相同,男生主要愛好球類運動,女生則偏好靈巧性運動項目。結合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詳細介紹各種球類運動的場地劃分、競賽規則、參賽人數等,規范學生的運動意識,讓學生不僅僅只會打球,還要熟知競賽規則和方法。教師應經常加入和融入學生的課堂競賽分組中,在運動中傳授正確的運動技能與方法。通過一些簡單的體育競賽,學生感受到體育的魅力與樂趣,明白了想要獲勝必須全力以赴、團結協作。有了運動的氛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自然而然提高了。
(三)高年級學生應時刻關注個體差異性
水平三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體育課堂中指導學生合理運動和飲食,注重運動技術的前后銜接,以培養興趣為主,設計合理新穎的輔助練習,保證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全面鍛煉和提高身體素質。課堂教學中應設置不同的難度層次,考慮性別差異,對女生的鍛煉要求可適當降低。在分組比賽時,應保證參賽組與組之間運動水平均衡相當,防止差距過大。對技能的學習應考慮個體差異,創設不同的情景,促使“潛力生”體驗成功的感覺。教師設置有梯度的訓練方法,變化教學分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提高學生學與練的積極性以及合作交往能力。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巧設問題,引導思維拓展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新的教學模式提倡改變學生被動式的技能習得,以小組合作自主創新,在運動實踐中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教授“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在講解并示范準確的投籃動作技能之后,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在投籃過程中,發力的順序是怎樣的?”“為什么老師投出的球是帶著后旋轉的,這樣旋轉有什么作用呢?”“將球投出以后,我們的手需要做隨球的伸引嗎?”此時學生回答:“發力的順序應該由下至上,從腳蹬地開始”“球后旋轉是因為出手的瞬間老師翻腕撥指,這樣能提高命中率。”在這一系列的互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觀察,結合已有經驗產生聯想與思考,發現“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不僅僅是手在投籃,下肢的蹬地伸展發力、全身協調用力同樣非常關鍵。通過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發散思維,學生對運動技能的習得更為牢固,課堂氛圍更為歡樂、和諧。
(二)滲透德育,提高體育綜合素養
以澄泰鄉中心校學生為例,對于教師在體育課堂中所教授的運動技能,學生常常出現“挑食”的現象,對喜歡的運動或者容易完成的動作表現出極高的興趣,相反一些類似“跨越式跳高”“跳馬”“雙手向上墊球”等需要靈巧和專注度的運動,在面對難度系數較大的授課內容時,學生往往出現退縮心理,甚至不愿意嘗試,進而排斥這類運動。在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價值觀念,對體育技能有積極樂觀的認知態度。“為什么會覺得難?是因為老師在講解過程中,同學們沒有仔細聽講,忽略了關鍵的技術動作步驟,還是在運動過程中心有雜念,注意力不專注導致不成功呢?”教師用親切的口吻教學,不僅是對學生課堂聽講進行評價,也對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態度進行引導。“由于這項運動充滿挑戰,我們更應該認真專注地去完成它,對嗎?”教師的循循善誘,讓學生明白無論學習怎樣的運動技能,都要有一顆敢于拼搏的心。
(三)發揚先進,鼓勵后進,實施因材施教
鄉村學校不乏個性張揚、活潑好動的學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如有的擅長精準投籃,有的擅長急速短跑等,在新授課堂當中,允許這些帶有閃光點的學生進行運動技能展示,并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優勢展現出來。對于“潛力生”,教師可以適當降低練習的難度,讓他們了解運動的每一項步驟。例如在雙手投擲實心球課堂中,身材瘦弱的學生無法將實心球投擲出去,實心球過重影響投擲的發力順序和動作,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寫作業的草稿紙,將其揉成團,用透明膠密封代替實心球進行投擲練習,重量減輕了,更容易規范學生的技術動作,以免學生對課堂產生畏難情緒。
體育課堂教學需要不斷創新,游戲是切入點,而課外體育活動與競賽是推動力,教師要時刻牢記以學生為本,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學改革中重點關注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要選擇合適的教材,從學校、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以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發展;要貫徹落實一切行之有效的體育方針政策,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努力縮短城鄉教育水平差距,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育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l]周洪權.小學體育教學存在問題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1(16)
[2]楊萬軍.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7)
[3]何正國.游戲教學法在海南農村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長江叢刊,2019(30)
[4]陳寒林.小學體育教學中相關問題的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0(4)
[5]王琮翔.小學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5)
作者簡介:蘇偉森(1994— ),壯族,廣西南寧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