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幼兒心理健康及幼兒心理表征能力內涵,論述培養幼兒心理健康心理表征能力的策略,從環境支持、材料支持、活動支持三條路徑,給幼兒創設感知和積累表象的自然環境,以豐富的表征材料、有效的游戲活動,支撐幼兒心理表征行為,促進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表征 心理健康 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A-0159-02
研究表明,成人的心理問題大部分是由于他們在幼兒時期的心理問題日積月累,得不到適當的渠道釋放(表征)而形成。因此,在幼兒時期運用正確的心理表征方式來緩解和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如何發展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讓幼兒擁有正確釋放和表達情緒的方式?以下,筆者將從幼兒心理健康的內涵、對幼兒心理表征能力的認識方面,探討培養幼兒心理表征能力的路徑。
一、認識幼兒心理健康
隨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從不同層面要求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幼兒期的心理健康將會影響人一生的健康與幸福。在學前教育領域,《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歐新明 編著)認為,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幼兒智力發展正常,自我意識觀念明確,情緒反應適度,人際關系正常,心理特點和行為與年齡相符,性格特征良好。3—6歲幼兒雖然情緒控制能力差,但他們的心理品質還未定型,可塑性強,當幼兒出現不良情緒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動作、圖像、語言、記錄、繪畫等表征出來,釋放不良情緒,達到減緩情緒的波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本文提到的“幼兒心理健康”就以《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為依據。
二、認識幼兒心理表征能力
心理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識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和記載的方式。勒什等人將兒童的表征形式劃分為實物情境表征、教具模型表征、圖形或圖表表征、口語表征、書面符號表征5種。這5種心理表征對應所使用的表征材料,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物品,或與學習對象關聯的內在關系具體物,或形象具體的圖或表,或特殊符號、肢體動作、聲音等。這些材料也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緩解不良心理情緒的材料。幼兒階段的孩子因情緒控制能力差,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出現恐慌、憤怒、驚叫、畏首畏尾等不良心理行為表現。當幼兒出現這種行為時,教師就需要引導他們宣泄不良情緒。幼兒的年齡差異與個體差異不同,在運用這些心理表征宣泄不良情緒時,他們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幼兒可以通過繪畫、打擊沙袋的游戲減緩恐懼心理,有的幼兒則沒有具備這種心理表征能力,導致不良情緒積蓄心里,得不到有效宣泄,久而久之,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在幼兒表現出不良情緒或者不合理的心理行為時,引導他們合理宣泄不良情緒,滿足他們內心的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
三、培養幼兒心理表征能力的路徑
筆者嘗試通過自然健康環境的創設、豐富表征材料的提供、有效游戲活動的組織三條路徑,提升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讓幼兒能及時宣泄情緒、舒緩情緒,從而保持健康的心理。培養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不僅能促進幼兒思維品質的發展,還能幫助幼兒掌握合適自己的表征方法,幼兒通過心理表征解決自己遇到的困難、宣泄自己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發展。那么,教師該通過怎樣的路徑支持和培養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發展呢?
(一)路徑一:環境支持——創設自然健康的環境,萌發幼兒心理表征意識
1.創設有利于感知和積累表象的自然環境
根據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他們的心理表征方式一般由表象到抽象,而幼兒所使用的事物表象都來源于自然。教師可以把幼兒園的戶內外環境創設成一個“小社會”“小社區”的模型,創設充滿生命靈氣的種植園、蜿蜒的小河、精致的樹屋、各類角色扮演區(美食店、小超市、美發店、銀行、書店、消防局、公安局……)、布置各類游戲區(斑馬線、紅綠燈、交通標志、安全標志……)等,激發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自然的生活環境中觀察事物、感知事物、發現事物和符號。例如引導幼兒觀察種植園各種植物的顏色、形狀,觀察角色區環創、人物角色的分工,以及生活中各類符號等,豐富幼兒對各類事物的感知、積累表象,為豐富幼兒的心理表征素材做準備。
2.營造自由愉悅的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一個自由愉悅的心理環境是健康的環境,它會影響幼兒的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成功感;會讓幼兒感到被尊重、被接納、被認可。要營造這樣的心理環境,首先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幼關系,教師在日常生活通過抱一抱、摸一摸、親一親語言或肢體動作等方式,增進與幼兒的親近感和信任感。其次,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通過引導鼓勵、同伴互助、合作分享等方式,讓幼兒變得主動、自信和勇敢。最后,創造自由有趣的心理環境,通過提供開放活動室、新穎材料、定期補充更換材料等方式,滿足幼兒探索、創造的心理需要,幫助幼兒獲得成功感。
(二)路徑二:材料支持——提供豐富的表征材料,支撐幼兒心理表征行為
為了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心理表征需求,教師要給幼兒提供各種不同層次的表征材料,以便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材料。根據勒什等人表征形式劃分,以及幼兒釋放不良情緒的特點,我們可以相應地投放以下表征材料:①棒棒糖、棉花糖、豆子等,與實物情境表征相關的材料;②頭飾、服飾、廚具模型、食品模型等各類角色游戲材料;③心情圖卡、表情圖卡、小圓形等,與圖形或圖表表征相關的材料;④圖片、紙、筆等,與書面符號表征相關的材料;⑤響鈴、沙錘、音樂、沙袋等表征材料。表征材料投放的種類與數量,可根據班級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增減。
教師給幼兒提供多層次不同種類的表征材料,一方面可以讓處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根據自己使用的材料進行心理表征,達到緩解不良情緒的目的;另一方面,讓幼兒感知表征形式的多樣化,通過與材料的互動操作,積累表征認知經驗。例如在中班的音樂區,教師提供實物表征——蘋果、棉花糖,教具模型表征——花環、手鐲,圖形表征——哭臉、笑臉,符號表征——紙、筆,還提供響鈴、響板等。有一天早上,宇軒拿著哭臉圖片假扮小猴子被爸爸打了,哭得很傷心(家長向老師反映,由于他做事磨蹭被批評)。看到同伴宣言在旁邊用紙畫笑臉,他也拿起紙和筆模仿,宣言畫一筆,他跟著畫一筆,畫完后高興地大笑:“哇,我會畫笑臉了。”(宇軒繪畫能力弱,只會畫簡單的線條)消極的情緒由于同伴的榜樣作用,以及成功模仿同伴的繪畫而煙消云散,取而代之是滿滿的成功感。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提供多層次表征材料后,口語表征能力強的宇軒,在自己有了不良的體驗導致不良情緒發生時,采取自己擅長的口語與圖形表征形式進行心理表征。符號表征能力強的宣言,則用紙和筆進行繪畫的方式進行心理表征。幼兒在多種材料中各取所需,當繪畫能力弱的宇軒看到同伴運用的符號表征,自己也嘗試著模仿運用符號進行表征,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可以引起幼兒對表征形式多樣性的體驗,從而積累表征的經驗。
(三)路徑三:活動支持——開展有效游戲活動,發展幼兒心理表征能力
游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歡且樂此不疲的活動,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游戲活動、親自然活動,有意識地滲透到一日生活各大環節中,發展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
1.在角色游戲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
在角色區中,幼兒扮演醫生和護士玩“打針”等游戲,克服害怕看病、打針的心理;通過在“娃娃家”玩“打電話”的游戲,傾訴自己高興和不開心的情緒體驗;通過玩“打怪物”的游戲,消除恐懼的心理……在這樣的角色扮演游戲中,幼兒會使用玩具針、藥片、玩具電話、毛絨怪物等表征材料。教師可以根據活動中對幼兒的觀察,運用提問、介入等方式提升幼兒的表征能力。如上述“醫院”的角色游戲活動中,當出現醫生給病人開藥方與藥房抓的藥不匹配,幼兒又想不出解決的方法時,教師可以運用提問和介入的方式,激發幼兒聯系現實中醫院的具體做法。教師可以提問:“怎樣可以記住自己給病人開的藥?讓藥房的醫生知道抓什么藥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幼兒使用符號記錄的方式進行表征,提高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
2.在親自然的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
幼兒接觸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進行互動,提升其心理表征能力。在開展“大樹的秘密”活動中,幼兒發現了樹洞,并把自己的心情和秘密告訴樹洞;在種養活動中,幼兒與自己種養的動植物進行心理對話,保持良好的情緒。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鼓勵、引導、介入的方式,讓幼兒畫一畫樹洞、記一記自己對動植物說的心里話,提升培養幼兒的心理表征形式與能力。
3.在一日生活環節中發展幼兒的心理表征能力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由聊一聊(和好朋友聊聊自己的心事)、獨自玩一玩(在溫馨的地方獨處玩玩自己喜歡的玩具)、獨自躺一躺(安靜地不受干擾隨意躺,舒展身心)、插“心情牌”(把寫著“開心”與“不開心”的“心情牌”插在自己的照片下,教師根據幼兒的情緒狀態引導他們說一說)、自由涂鴉(用線條、色彩宣泄自己的情緒)等方式,讓幼兒以正確的方式釋放不良情緒。
總之,每個人在一生中會遇到許多的不如意、許多困難和挫折,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用正確的心理表征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讓他們都能發展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謝玉萍.淺談幼兒數學表征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1(4)
[2]金浩.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陸敏.多元表征學習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林蘭芳(1983— ),女,廣西北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自然課程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