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陳雪鈞



[摘 要] 對中國知網(CNKI)學術總庫中檢索獲得的240篇共享住宿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和內容梳理,結果表明:從發文數量來看,2012—2015年為萌芽階段,2016—2019年為發展階段;從期刊來源分布來看,呈現出刊物數量分布較散且核心刊物相對不足的特點;從研究機構來看,其分布具有較明顯的地域性;從研究主題來看,主要聚焦于消費者行為、發展現狀與對策、法律監管、商業模式、市場營銷五方面。未來的研究應利用多學科領域的理論和科學化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共享住宿領域的問題,逐步完善共享住宿領域的研究體系,推動其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共享住宿;在線短租;文獻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 F59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6-0049-05
一、引言
自2008年喬·格比亞(Joe Gebbia)、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內森·布萊查奇克(Nathan Blecharczyk)三位美國青年創建共享住宿平臺Airbnb以來,我國也相繼成立諸多類似的平臺,如途家網、小豬短租、螞蟻短租等。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住宿市場收入約165億元,占全國住宿業客房收入的6.1%,較上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較2015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共享住宿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形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業界和學術界的共同推動下,共享住宿領域取得了些許研究成果。本研究對中國知網(CNKI)學術總庫收錄的240篇共享住宿期刊論文、學位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并對研究內容進行詳細梳理,以期為業界和學術界更好地把握共享住宿的研究趨勢提供參考。
二、文獻概況
(一)數據獲取
共享住宿論文統計數量圖
筆者于2019年12月26日在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總庫中,分別以主題“在線短租”“共享住宿”“分享住宿”“Airbnb”“途家網”“小豬短租”進行檢索,剔除新聞報道和簡介等非學術性文章以及相關系數小的文獻后,篩選共得到文獻240篇,包括166篇期刊論文和74篇博碩士學位論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共計20篇,CSSCI索引下共計15篇。為使業界和學者能夠更加清晰地把握國內共享住宿研究領域的動態變化特征,筆者繪制了該研究領域文獻數量變化趨勢圖,如上圖所示。
(二)統計分析
從上圖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國內對共享住宿的研究始于2012年,在2012年至2015年期間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且中文核心期刊處于空白狀態,是共享住宿的探索階段。2015年后,論文成果數量呈現出急劇上升的趨勢,中文核心期刊也有了零的突破,表明共享住宿開始受到國內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和重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1.從期刊來源來看
在檢索獲得的166篇期刊文獻中,相關刊物共計111家。從表1可以看出,《現代商業》《旅游縱覽》《中國商論》三家期刊發表的文獻數量位居前三,而排在前十的期刊中僅有《價格理論與實踐》1個期刊為中文核心期刊,可見國內學者對共享住宿的研究深入和重視程度還不夠。在檢索得到的74篇博碩士學位論文中,來源高校共計49所,其中國內最早將共享住宿作為畢業論文選題的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學者,從表2可以看出,該校也是目前為止發表共享住宿相關文章最多的高校之一。本次統計中,以共享住宿為主題的博碩士論文占共享住宿所有文獻的30.83%,接近1/3,表明高校對于共享住宿的相關研究逐漸朝著規范化、系統化的趨勢發展。
2.從研究機構來看
從檢索的240篇文獻中得出,目前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機構共有139所,表明共享住宿的研究在中國得到了較廣泛開展。結合表2、表3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廣東省四個省市的高校對共享住宿相關研究較為關注,其中以北京郵電大學、武漢大學最為顯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山大學的相關院系次之。從表3不難看出,共享住宿的研究機構的地域性較為明顯,我國共享住宿行業最初是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發展起來,因此,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的研究成果較多,而成都、西安、重慶、武漢等城市后來居上,所在省市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增加。
3.從研究主題來看
從研究主題分布情況來看(見表4),共享住宿的研究主要集聚于“消費者行為”“發展現狀與對策”“法律監管”“商業模式”“市場營銷”五類主題,主題緊密聯系共享住宿現實發展狀況,各類別的研究數量較均衡,但該研究領域仍尚存較大的深化及拓展空間。
三、文獻內容述評
(一)共享住宿的概念和特征
對研究對象概念的界定,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基礎。在共享住宿概念提出前,國內一直以“在線短租”代替“共享住宿”,也稱“分享住宿”。2012年,沈珂提出“在線短租”的概念,認為在線短租是指房東或房源經營者將空閑房屋的信息和價格發布在網絡短租平臺上,具有短期居住需求的租客通過網絡了解房屋的相關信息、與信息的發布者溝通并實現租住交易的行為[1]。但是“在線短租”一詞并不能很直觀地闡釋共享經濟環境下的新住宿業態,“共享住宿”一詞逐漸代替“在線短租”并被業界和學術界認可。2018年,駱熒熒基于非標準住宿的視角,指出共享住宿是指由個人業主、房源承租者或商業機構利用閑置的房屋資源為旅游度假、商務出行及其他居住需求的消費者提供除床、衛浴外,更多個性化設施與服務,并按天(24小時)計費的一種非標準住宿[2]。隨著我國共享住宿行業初具規模,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在2018年發布的《共享住宿服務規范》中,指出共享住宿是利用自有或租賃住宅,通過共享住宿平臺為承租人提供短期住宿服務,房源房間數不超過相關法律規定要求[3]。
盡管學者及業界對共享住宿的定義說法不一,但通過歸納基本可以得到共享住宿的如下特征:第一,共享住宿是以網絡短租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為依托,體現了互聯網的整合、優化、共享作用,是住宿業在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第二,共享住宿的資源載體是閑置房屋,強調大量的零散住宿資源在共享經濟時代得到活化。第三,共享住宿的運營主體多樣性,共享住宿的實際經營者可以是個人,可以是團體,也可以是商業機構。第四,共享住宿作為非標準住宿的一種,其與酒店、賓館、旅舍等標準化住宿相比,有著顯著的非標準化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共享住宿作為共享經濟環境下誕生的新住宿業態,與傳統的“酒店”、“民宿”、“短租”存在一定的區別。首先,共享住宿不同于酒店,主要在于酒店屬于傳統的特許經營行業,政府對于酒店行業的監管相對嚴格和便捷,而對于共享住宿,政府旅游管理部門已經無法再按原有的星級飯店評定標準對現有的共享住宿產品進行統一規范管理[4]。其次,民宿作為非標準住宿,是共享住宿房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旅游消費者和非旅游消費者提供住宿服務,共享住宿與民宿相較,最大的特點在于共享住宿的線上化經營模式[5]。第三,共享住宿是短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短租平臺逐漸代替線下的租房中介,以線上化經營的方式進行交易,即在線短租。
(二)共享住宿消費者行為研究動態
消費者行為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內容,企業可以利用消費者的行為數據幫助其做出更好的經營管理決策,包括生產、定制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服務,制定有關價格、渠道和促銷的營銷戰略和具體的執行路線[6]。當前國內對于共享住宿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共享住宿主體信任建構研究
信任是制約共享住宿發展的重要因素。分享經濟基本的構成要素包括供方、需方和平臺,分享發生的前提是供需雙方的信任[7]。丘顯秀對Airbnb進行研究,發現青年群體對新型技術產品具有高感知性,他們更易接觸和利用這一新型信任機制降低分享住宿中的風險,并由此建立起對其他陌生參與者的高信任感[8]。李立威基于Airbnb和小豬短租的案例分析,對如何提高平臺、用戶、產品三者之間的信任提出了建議[7]。王萍基于S-O-R框架,從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情境三個方面總結了當前關于共享住宿主體間的信任研究,為后續研究共享住宿信任問題提供參考[9]。
2.共享住宿顧客入住動機研究
正確認識消費者的消費動機與偏好,有利于共享住宿平臺精準定位目標市場,創新產品形式和營銷模式,實現經濟收益。盧長寶將共享住宿入住動機分為與傳統酒店類似的一般動機和區別于傳統酒店的特殊動機,一般動機包括價格、環境、服務、設施、住宿保障,特殊動機為共享住宿的類家性、互動性與原真性[10]。但是此類分類方式并未對顧客群體進行劃分,不同的群體入住動機也會有所差異,部分學者認為價格是影響顧客入住的重要因素,凌云[11]、殷英梅[12]通過研究發現青年入住的最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價格低廉,尋求本真性才是消費者的重要動機。薛潔基于XG Boost模型算出杭州市共享住宿入駐時間、訪問量和評論數是影響消費者入住的最主要因素,也說明了在共享住宿的選擇上價格并不是影響消費者的重要因素[13]。
3.共享住宿顧客感知價值研究
消費者對共享住宿各感知維度的認可是推動該行業穩定發展的前提。正確識別顧客感知價值的維度,提高顧客感知利得,對于提升服務質量,增加顧客滿意度具有正向作用。比如,王佳園從房主、設施和平臺等方面確定了服務質量屬性的維度,包括主客關系、房主理解與關心、接待行為、設施條件、住宿體驗、信息質量、線上交易體驗等維度[14],殷英梅進一步提出了其中的主客關系是影響顧客入住體驗的直接因素[15]。胡莉莉從顧客視角出發,基于內容分析法,將感知維度分為房內設施、衛生環境、服務態度、交通環境、周邊配套設施等因素[16]。
4.共享住宿顧客滿意度研究
研究共享住宿的顧客滿意度能夠為進一步規范房東和網絡短租平臺行為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共享住宿顧客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和滿意度水平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課題。比如,杜娟認為共享住宿的滿意度是由便利設施和主客關系兩方面因素決定[17]。王佳園利用內容分析法對途家自營公寓進行了研究,得出顧客對全國途家自營公寓的綜合服務質量滿意度較高的結論[14]。隋婷婷運用模糊數學模型的方法判斷出租戶對武漢市共享住宿的滿意度為一般[18]。
(三)共享住宿法律監管研究動態
共享住宿的法律結構涉及閑置房屋資源的需求者、供應者以及共享住宿平臺、住宿行業競爭者、政府監管部門等主體[19],明確法律監管的主體和內容、維護相關利益者的合法權益是促進共享住宿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國內對于共享住宿法律監管的問題研究成果共有49篇,著重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稅法問題研究
稅收的不公平性主要是源于沒有特定的稅收法律進行約束。楊振武指出共享住宿平臺的介入,使得共享住宿業務在適用稅收法律規范時,產生了一定的不確定性[20]。馬琴以Airbnb和途家為例,分析出在線短租領域存在納稅申報義務的責任承擔、稅務登記規則等稅收征管問題[21]。同時,由于稅收的不公平,勢必對相關行業產生影響。余嫣然指出共享住宿獲取經濟利益卻不承擔納稅義務,這對傳統酒店是不公平的,甚至會引發一波傳統酒店業的倒閉潮,不利于公安機關長期以來基于傳統旅館業管理的社會管控[22]。吳永超認為由于共享住宿的沖擊,導致大量傳統酒店員工失業,會對社會的穩定造成影響[23]。
2.安全問題研究
共享住宿業的安全風險廣泛分布于監管端、平臺端、房東端、房客端與社區端[24],短租交易相較于酒店消費而言其最大劣勢在于缺乏衛生和安全的保障[25]。熊俐指出共享住宿市場準入門檻低,衛生、消防等存在安全隱患,交易過程缺乏法律保障,容易導致財產損失和存在人身安全的危險[26]。劉為軍認為陌生房客頻繁進出社區,極易引發與社區居民的沖突,有時可能會導致暴力沖突,甚至社區居民進行集體性抵制,釀成群體性事件[24],嚴重影響社會治安。
3.監管對策研究
相關學者從宏觀視角分析了共享住宿行業法律規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對共享住宿提出監管對策建議。吳永超[23]、熊俐[26]等學者從利益相關者層面出發,提出各項監管策略。楊玉娟從法律機制方面出發,提出從立法、行政、司法的多重維度對其進行法律規制,以期促進其持續穩定的發展[27]。吳才毓[28]、劉為軍[24]、楊振武[20]等學者則聚焦具體問題,提出對應措施。
(四)共享住宿商業模式研究動態
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整體性邏輯[29],其核心為企業與外界主體之間所形成的以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為導向的基礎架構,并在此基礎上基于戰略、組織和創業等不同視角尋求商業模式概念的維度化[30]。共享經濟環境下,創新共享住宿的商業模式,對促進國內共享住宿行業乃至共享經濟領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歐美國家,共享住宿市場發展相對成熟,主要以Airbnb為代表。國內的共享住宿平臺基本上都是參照Airbnb模式建立起來的,經歷多年的探索,國內以途家網為代表的B2C模式和以小豬短租為代表的C2C模式逐漸成型,此外,以大象民宿為代表的C2B2C模式也占據一席之地。國內學者對共享住宿商業模式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對共享住宿平臺進行個案分析和案例比較分析。比如,江積海總結出Airbnb商業模式創新中塑造的“資源—關系—平臺—思維”的關鍵路徑,為創業型企業或轉型企業提供實踐參考[31]。范英杰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對途家網的商業模式進行了剖析[32]。郝金磊以小豬短租為例,運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分享經濟商業模式創新要素及路徑進行研究,提出分享經濟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時可參考的要素與路徑[33]。徐燕利用商業模式畫布九要素模型,對比分析小豬短租和途家的商業模式要素差別,提出了我國共享住宿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的建議[34]。
(五)共享住宿營銷策略研究動態
一直以來,營銷策略都是企業關注的重要課題。共享住宿經營者和平臺只有充分了解市場狀況,制定科學的營銷策略,才能更好地生存,國內學者對共享住宿領域的產品、價格、營銷策略等問題也進行了探索。趙春芳基于共享住宿行業視角,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對競爭結構進行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35]。王春英基于小豬短租平臺,使用最小二乘回歸以及分位數回歸的方法對影響房源定價的因素進行分析[36]。王文慧從產品視角出發,指出共享住宿產品提供者應如何更好地實現共享住宿產品的良性發展[4]。韓誼君基于品牌策略角度,對Airbnb社會化消費網絡的形成及其在線口碑技術的應用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37]。來哲淵則基于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對Airbnb的產品、價格、促銷、渠道等方面提出營銷策略上的建議[38]。陳舜麗對Airbnb在中國的市場營銷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看法[39]。
除以上研究之外,部分學者從房東角度進行剖析,探索房東行為。池毛毛從共享住宿平臺房東的角度,以同邊網絡效應和跨邊網絡效應視角探索房東對共享住宿平臺持續參與意愿的影響機理[40]。鄒怡以小豬短租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傭金成本、平臺建設水平、房源間的競爭機制及保障機制等方面探究影響房東決策的重要因素[41]。
四、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國內共享住宿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共享住宿文獻研究數量整體呈增長態勢,研究內容更加細化和深入。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結論:一是從發文數量來看,目前國內對于共享住宿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2012-2015年為萌芽階段,該階段發文量共計10篇,平均每年2.5篇;2016-2019年為發展階段,該階段發文量共計230篇,平均每年57.5篇。二是從期刊來源分布來看,呈現出刊物數量分布較散且核心刊物相對不足的特點,來源期刊共計111家,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6家,占比僅14.41%。三是從研究機構來看,雖涉及國內28個省市,但具有較明顯的地域性,北京市、湖北省、上海市、廣東省四省市便有109所單位發表相關文章,占比高達45.42%。四是從研究主題來看,主要聚焦于消費者行為、發展現狀與對策、法律監管、商業模式、市場營銷五方面,共占比92.09%,研究領域尚存較大拓展空間。此外,從文獻的歸納情況來看,學者研究共享住宿使用的研究方法更加趨于規范化和科學化,但研究對象多為共享住宿平臺案例的分析,對具體案例地的實證研究涉及較少。
共享住宿作為一種新興業態,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共享住宿所面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存在差異,未來的研究可針對案例地進行單一的實證研究或針對不同地區案例地進行比較研究,利用多學科領域的理論和科學化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共享住宿領域的問題,逐步完善共享住宿領域的研究體系,推動其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珂.探析我國的在線短租市場[J].今日中國論壇,2012(11):35-36.
[2]駱熒熒,王澤華,馬永強.共享住宿對旅游城市的影響研究——以廈門市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8):116-117.
[3]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共享住宿服務規范[EB/OL].(2018-11-20).http://www.sic.gov.cn/archiver/SIC/UpFile/Files/Default/20181120205740011278.pdf,.
[4]王文慧.互聯網時代共享住宿產品的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6(32):144-145.
[5]王健羽.共享住宿監管法律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
[6]王永貴,王帥,胡宇.中國市場營銷研究70年:回顧與展望[J].經濟管理,2019,41(9):191-208.
[7]李立威.分享經濟中多層信任的構建機制研究——基于Airbnb和小豬短租的案例分析[J].電子政務,2019(2):96-102.
[8]丘顯秀.青年信任建構與分享住宿研究[J].青年探索,2019(2):5-13.
[9]王萍,張仙鋒,池毛毛.共享住宿主體間信任研究綜述:基于S-O-R框架的分析[J].電子政務,2019(12):108-116.
[10]盧長寶,林嗣杰.游客選擇在線短租住宿的動機研究[J].經濟管理,2018,40(12):153-167.
[11]凌云,劉雪宸,丁婧,陸盈盈,李康.青年選擇分享型住宿的本真性動機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3):28-34.
[12]殷英梅.分享型旅游住宿游客真實性體驗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3):283-290.
[13]薛潔,姚雨萌,吳霞.杭州共享住宿入住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基于Airbnb愛彼迎平臺數據[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8(12):44-48.
[14]王佳園,徐薛艷.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在線短租服務質量評價研究——以途家自營公寓為例[J].旅游論壇,2017,10(1):73-88.
[15]殷英梅,鄭向敏.共享型旅游住宿主客互動體驗研究——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0-98.
[16]胡莉莉,李翠林,王小琴,劉菥雯.基于網絡評論的烏魯木齊市在線短租公寓感知分析[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9,28(1):33-36.
[17]杜娟.共享經濟下旅游住宿消費行為研究進展與啟示[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8):23-24+27.
[18]隋婷婷.從用戶體驗角度探析在線短租的發展情況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4(2):71-72.
[19]耿啟幸,俞逸飛,危釗強.在線短租平臺的法律困境及監管設想[J].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2018(1):42-49.
[20]楊振武.美國住宿稅對我國規范共享住宿業的稅法啟示[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21]馬琴,孟瑩瑩.共享經濟視角下的稅收征管研究——以在線短租為例[J].農家參謀,2019(9):272-273+282.
[22]余嫣然,汪琴.琴在線短租”民宿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11):58-59.
[23]吳永超.共享經濟模式下在線短租的治安管理對策[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7(5):67-71.
[24]劉為軍.論共享住宿業的安全風險及監管思路[J].政法學刊,2018,35(6):13-22.
[25]陳茜.共享經濟模式下我國在線短租交易的風險與防范[J].時代金融,2016(20):285+287.
[26]熊俐.從房屋在線短租行業看分享經濟的監管對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6):99-102+107.
[27]楊玉娟,吳清.在線民宿短租的法律規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2):97-98.
[28]吳才毓.共享住宿業態的公安監管研究[J].公安學研究,2018,1(5):84-104+123.
[29]潘月杰,張圓圓.分享型經濟:在線短租商業模式初探[J].科技與企業,2014(5):74-75.
[30]楊俊,薛鴻博,牛夢茜.基于雙重屬性的商業模式構念化與研究框架建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40(4):96-109.
[31]江積海,李琴.平臺型商業模式創新中連接屬性影響價值共創的內在機理——Airbnb的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2016,28(7):252-260.
[32]范英杰,劉文秀,吳新祥.途家網: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實踐[J].財務與會計,2018(18):22-23.
[33]郝金磊,尹萌.基于扎根理論的分享經濟商業模式創新要素及路徑——以小豬短租為例[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9,21(3):95-104.
[34]徐燕,戴菲.分享經濟下在線短租商業模式畫布創新研究——基于小豬短租商業模式與途家短租比較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6):137-140+174.
[35]趙春芳.分享經濟: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競爭結構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6(18):35-36+182.
[36]王春英,陳宏民.共享短租平臺住宿價格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小豬短租網站相關數據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6):14-17.
[37]韓誼君.社會化媒體口碑傳播視角下Airbnb品牌策略研究[J].視聽,2018(2):178-179.
[38]來哲淵,陳美玲.基于共享經濟的Airbnb平臺營銷策略研究[J].北方經貿,2017(12):56-57.
[39]陳舜麗.在線短租Airbnb在中國的營銷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1):107-108.
[40]池毛毛,劉姝君,盧新元,羅博.共享住宿平臺上房東持續參與意愿的影響機理研究:平臺網絡效應的視角[J].南開管理評論,2019,22(4):103-113.
[41]鄒怡.在線短租行業房東決策影響因素研究——以小豬短租為例[J].營銷界,2019(34):190-192.
[責任編輯:高萌]
[作者簡介]? 李鵬(1995-),重慶豐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陳雪鈞(1978-),湖北黃石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產業融合研究。
[基金項目]? 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項目:共享住宿顧客感知價值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2019S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