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樸

摘 要:近四十年來,國內書法藝術領域內的改革,包括書法教育、書法創作、書法展覽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引領當代書法藝術進入了全新的時期。書法是以漢字為素材的藝術門類,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對東亞文明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對比不同樣本的發展情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旨在通過對比典型的中日書法作品,分析其中內涵,探究兩國書法文化的優劣得失。
關鍵詞:中日書法;書法風格;精神內涵
一、對比當代中日書法作品的意義
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藝術作品來說,放在一起對比也是一種交流。在現今社會,任何國家、地區的文化發展都無法靠自身獨立完成,文化交流成為了文化生存的必要步驟。不同的文化在經過模仿、吸收、融合的過程后,以一種更高級的姿態呈現出來,這種新生的文化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符合當代文化潮流的需求。可以看出,文化交流對各國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日本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成員之一,其各領域的文化與我國交流日益頻繁、深切,藝術交流便是最為直接的方式之一。藝術作品獨特的表現形式與表現手法,傳達一定的思想和內涵,甚至可以從中體會民族特有的審美趣味。書法作為漢字文化圈的重要基石,是漢字文化圈的藝術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用直觀的方式促進文化交流傳播。
書法藝術的基礎是漢字,漢字傳入日本后,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要素都隨之受到廣泛推崇,日本書道源自中國,其書法藝術與中國書法藝術具有共同的生命載體。日本書法一直以來都受到中國書法的影響,中國書法也吸收了日本書法作品的不同理念。國內許多書家對日本書法持有一刀切的全盤否定態度,筆者看來,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珍視日本書道這個鮮活的例子,重新審視中國書法未來前進的道路。筆者將從中日書法作品的不同風格和內涵進行分析。
二、中日書法作品中的不同風格
(一)以“尚技”的國展風格為主
前不久成功舉辦的“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是中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學術交流圣殿,作為國內書法界最高規格的綜合性展覽,在國內書法領域有較強的影響力,此屆入展的作品很好地詮釋了當代中國書壇的審美走向。
從“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入展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國內的書法作品風格以回歸傳統為向導,強調“古法”的繼承與發揚。其中,入展的行書作品仍然多以“二王”風格為主導,在承襲“二王”風格的同時,加入宋人寫意書法的意趣,追求“入古出新”的效果;隸書作品也大多取法于《禮器碑》《曹全碑》《鮮于璜碑》這一系列漢隸經典(圖1);大楷作品也由純化走向雜糅,嫁接魏碑風格與碑版刻帖的用筆,以追求表現出線條質感為主要目的,這種創作手法已經占據主流市場。
大量的此類作品充斥在此屆展覽中,這一現象無疑映射了當下書法市場的流行審美風格,成為市場主導的審美價值取向[1]。張海先生在《當代書法“尚技”芻議》中提到:“在‘尚技之風日盛的當下,以前較少受關注的字體,未經充分開拓的書體以及新發現的書法資料受到當代書家更多的青睞。如何把甲骨文、楚篆、簡帛和熔鑄雕刻的文字轉化為書法藝術品,今人在技法體系的重建方面的努力可以說是有突破性的。”這一命題的提出,在兩年的時間里不斷被印證,書法“尚技”之風確然已成為當代中國書壇的主要審美傾向。
(二)以創新風格為主的日本書法作品
日本的書道由中國漢字和日本假名構成,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日本書道有深遠的影響。但從歷史傳承的角度來看,日本書道的發展缺失了兩個重要的發展過程——篆書和隸書。即使文化傳承方面有所缺失,在日本書家的不懈努力下,他們開始學習西方美學,從中汲取了養分,產生了嶄新的審美理念。審美方面的改變,致使日本書道的藝術追求也發生了改變。在經過書家的探索后,日本書道逐漸成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
日本的書法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傳統元素,同時又不完全依循“古法”。與國內大多數書家的做法不同,日本書家選擇從作品的根源處肢解后重塑,用一種更為大膽的嫁接手段,將書寫的漢字與假名雜糅,形成自己的風格。書家在書寫的時候,往往將墨汁加以調和,使墨色與紙張達到出奇統一的效果。因此,日本書法作品多數以漲墨與飛白為主,他們采用十分大膽的對比手段,給觀賞者更為強烈的視覺刺激。日本的審美傳統崇尚細節,重視自然,講究簡單、樸素,這些構成了日本書道的精髓。這些作品很好地繼承了這項審美傳統,吸收了日本文化中的悠遠、寧靜的風格,將日本文化中最精髓的精神和內涵提煉出來。審美因素也是構成現代日本書道創新的前衛風格的原因之一。
三、書法作品中的精神內涵
(一)中國書法作品的精神內涵
書法中的“法”是陰陽向背的規則,是一切表現形式的基礎,任何人都無法超越“法”的范疇。技法的高低決定著書法作品的優劣,這就造就了以國展風格為主導的現象,即技法決定藝術價值。
中國傳統書法作品的精神內涵可以概括為文人書法,文人書法自古以來在中國書法領域占據重要位置。古代的文人大多為社會精英,他們的書寫理念經過后人的整理、傳播,進而傳承至現代。文人書法仍然是當代中國書壇追求的理想目標,其觀念是繼承、延續和創新。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去探究時,不難發現,我們始終將書法中的“古法”問題放在核心位置,我們認為“古法”的傳承是極其重要的環節。
(二)日本書法作品的精神內涵
日本將傳統書法稱為書道。中國書法以“法”為根本,那么日本的書道就帶有抽象的思維,通過創造,參悟書寫的藝術,從而升華到更高的精神層面。因此,我們可以將日本書法作品的精神內涵概括為創新和表現。
日本書家十分大膽,他們敢于突破傳統的束縛,大部分書家不拘泥于傳統,他們的作品帶有更多的設計感。日本書法家認為,對書法作品而言,意境是主要的。他們往往脫離傳統的約束,對文字進行解體再創造,從而達到表達創作者本人情感的效果。日本書家在進行書法創作時,往往更多考慮設計因素,他們常常以傳統為基礎,釋放自己的個性思想,用想象的手法,突出個人對傳統古法的獨特見解。因此,這些創作出的作品在宣紙上的表現更加淋漓盡致,觀賞者往往可以很直觀地讀出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日本書法作品中的情感表現占據了作品的一大部分(圖2)。
四、結語
如上文所說,中國的傳統書法作品以文人書法為主導,文人書法在中國生根、發芽,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已經成為每個時代共同的追求。因此,中國書法不論經過怎樣的變革,即便如今已經走向了文化自覺,都無法改變書法藝術的核心追求。
中日兩國的書法所產生的兩種不同審美觀,已經成為本土領域內的主流審美方式,影響著兩國的書法愛好者。日本的書法源于中國但又與中國書法有所不同,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書道有著更強烈的創新態度,并且在創作上吸收了很多西方美學的內涵,在發展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民族特色。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應具備創新的態度,在不斷進步中自成一派,建立自己的文化標簽。日本書道以傳承為主,但有很多書家努力突破傳統的桎梏,力求創新,試圖走出時代的限制。在這樣的理念下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會擁有靈魂,是有血有肉的。
書法藝術擁有十分濃厚的文化基礎,也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近年來,中日文化之間的交流愈加密切,書法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書法展覽為中日之間的書法交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筆者認為,我們要以科學的目光審視書法。擺在中國書法面前的是一條未知的、充滿挑戰的悠長道路,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對不同文化的吸收和接受,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要在差異中尋找不足和動力,帶領書法文化在新時代中尋找生存空間。我們應該對日本書法作品所呈現出的新樣貌加以總結,借鑒日本書道的優秀之處,將不同藝術形式的精髓融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日本書家對于創作和創新的態度,將這種態度融合到書法中,帶來更多符合時代特征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J].中國書法,2018:1.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