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偉
在小學使用的統編本語文教材中,文本插圖有照片、有繪畫等,形式不同,風格各異,相當豐富,它作為教材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但使教材內容更豐富生動,還對學習內容起著解釋補充的作用。遺憾的是有的語文教師忽略了這些插圖的價值,并沒有讓它的價值充分體現。為讓大家都能利用好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筆者就談談如何巧用“文本插圖”打造語文課堂的別樣風景,讓學生語文學習更有效的一些思考。
一、以“文本插圖”導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興趣是求知的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來說,是形象思維占主導。他們很容易被直觀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小學語文教材中圖文并茂,趣味性強,內容豐富多彩,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色彩鮮艷、內容新穎的插圖導入使學生在情境過程中感知語文學科趣味,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如教學《鄉下人家》,師出示插圖,讓生觀察并思考:1.圖上畫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哪些風景給你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試著說一說。(生交流。)2.看完圖片,你們一定知道咱們今天要上哪一課了。學生齊讀課題。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一下自己對鄉村的感知。這里通過插圖導入,創設出安靜、悠閑、和諧的美,學生初步感受鄉村的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以“文本插圖”導入,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容易把學生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文本插圖”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字句能力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字、句是掌握全文的基礎,而理解字和句子是語文閱讀的重點。文本中的許多插圖就是文本重點、難點的直觀呈現,怎樣才能化難為易讓學生理解句子呢?老師可以借助文本插圖來指導學生感知,幫助他們理解字、句子意思,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就能輕松突破理解字句的難點。
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文本插圖識記“跳”,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上小青蛙的動作和“跳”字有何相像之處。教師根據生回答在圖片中的青蛙旁邊出示“跳”字。當學生說到青蛙“跳”是靠它的四條腿時,教師適時把“跳”的“足”字旁放大,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插圖,發現右半邊的“兆”字,就像青蛙四條腿張開、頭昂起的樣子。整個教學過程趣味橫生,由此,學生有效地將“跳”字與插圖結合在一起進行識記理解了,教學效果特別好。 再如《守株待兔》一文中的“因釋其耒而守株”。教師出示插圖:根據插圖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宋國人等的是什么?神態怎樣?插圖描繪得形象,學生從插圖中一看就知道:樂滋滋的種田人腦海里只有一個想法,免子的到來。從插圖中看到種田人守著樹樁等待撞死兔子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道理。
教師巧妙地借“文本插圖”,創設合理生動的語境與情境,幫助學生感知,將抽象的生字具象化,枯燥的文言句具體化,讓學生運用擅長的形象思維,通過用文本插圖來輕松地認字學詞,理解句意既形象,又直觀,提升學生理解字句能力,達到了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目的。
三、用“文本插圖”體悟,提升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些課文,單靠文字的描繪,學生是無法理解內容的,一些詞句教師也難以用語言向學生解釋清楚。這樣,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降低學生語文閱讀的興趣。而文本插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體悟文字,另一方面還能強化文字的感染力與表達的生動性,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因此教師要適當指導學生體悟文本插圖,重視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圖文對照,觀察思考,從而在插圖中理解課文所寫的內容,增強學生學習理解能力,輕松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如《少年閏土》,課題上方是一幅較大的少年月夜刺猹圖。圖上畫的是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園月。下面是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瓜地里有一匹猹,有一個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那匹猹刺去。教師先出示這幅少年月夜刺猹圖,讓學生對圖觀察找出這是文本一和四的內容,集中了環境描寫、人物的外貌和動作描寫,顯現了少年機智勇敢的特點。學生一看到插圖,少年聞土的形象就會印在腦海里。再出示課文插圖二:文中的“我”在津津有味地聽聞上講那無窮無盡的稀奇事。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很快從課文中找到: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殼、看瓜刺猹等趣事。請學生再看看插圖中“我”的神態表情是那么專注、那么羨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我”對農村自由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流露無疑,學生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題。
課文中的插圖往往是課文中重點內容的再現,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用“文本插圖”體悟,以圖助讀,有益于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文本,提高他們領悟課文內容能力。
四、引“文本插圖” 品味,培養學生思維想象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象在兒童的學習和思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是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統編教材的好多文章中人物對話、神態或故事情節出現空白點,教材中的許多插圖,只有讓學生展開想象才能明白編者的意圖以及文章中蘊含著的作者的深切情感。因此在結合插圖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文本插圖為橋,讓學生仔細研讀品味,充分發揮想象,想象插圖背后的故事,從而使畫中的人物活起來,豐滿起來,學生的頭腦動起來,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如《鄉下人家》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文本插圖,細品文字,從中找到文字所描述的相應插圖。這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幅幅自然質樸、親切祥和的農家畫面,不禁使人想起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如果老師想讓你們畫這幅畫,你會畫上什么?為什么?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吧。從而讓學生在插圖品味中體會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美。
再如《將相和》,體會藺相如為國家不計較個人恩怨的博大胸懷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是文章的重點。教師出示文本插圖,讓學生結合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誰向誰請罪?廉頗為什么請罪?他是怎樣請罪的?結果怎樣?從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廉頗為什么對藺相如的態度有了這么大的變化?學生興致勃勃地觀察文中插圖想象并交流他們當時的神情、心理活動……請學生再看文本插圖,再想像一下,假如你是趙惠文王,看了這個感人的場面后,會怎樣想,怎樣說呢?學生通過圖文印證不但把廉頗勇于改過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點,藺相如的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特點說出來,還自主地將其編成了課本劇表演出來。這樣根據課文內容及插圖引導學生“品味”并展開合理的想象,教學的重難點迎刃而解,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入了,教學目標水到渠成。
總之,插圖教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教學藝術。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文本插圖資源,合理引導學生有效運用文本插圖,來提高插圖與文本內容的契合度,并對文本圖文信息進行有效整合,讓他們在漂亮的插圖與精美的文本中自由翱翔,打造小學語文課堂的別樣風景,讓學生語文學習更有效,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