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十年來,我國的寫作教學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涌現出諸多流派。這種多元發展的繁榮背后,其實也潛藏著選擇的困惑與目標的迷茫。我們的時代和社會最需要哪種或者哪些類型的寫作呢?首先需要慎重選擇整體的寫作課程目標,進而才能確定教哪種類型的寫作以及具體教什么。
本期,西南大學榮維東從現有典型寫作流派的目標、價值、內涵、功能以及可行性分析入手,討論我國寫作課程目標的應然定位和路向選擇問題。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大學文學院葛紅兵詳細闡述了創意寫作作為教學方法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以及創意寫作工坊的規則、內容和方式。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任明滿重點探討了學術寫作的價值和應然路徑,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浙江省溫州中學鄭可菜從明辨情境、分解任務、斟酌語言表達三個方面,介紹了思辨寫作策略與教學支架創設。希望這四篇文章對大家的寫作教學有所啟發和借鑒。十年來,我國的寫作教學呈現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涌現出諸多流派,呈多元發展態勢。可這種繁榮背后,也潛藏著選擇的困惑與目標的迷茫。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流派,作出合宜的選擇呢?
課程目標決定著課程內容和實施。與寫作流程相對自由的課程目標認定不同,—個國家的寫作課程目標定位需要慎重抉擇。本文擬從現有典型寫作的流派目標、價值、內涵、功能以及可行性分析入手,討論我國寫作課程目標的應然定位和路向選擇問題。
一、寫作觀及其功能取向梳理
寫作觀是關于寫作本質規律及價值功能的認識。有什么樣的寫作觀,就有什么樣的寫作課程定位、原理闡釋、知識選擇以及教學評價體系。下面我們梳理幾種典型的寫作觀。
第一,文章取向寫作觀。把寫作看作字詞句段篇的組合訓練,是最直觀、最普遍的寫作觀念。它以語言學、文章學為寫作知識主體,以“中心明確、結構完整、語言通順”為主要評判目標,具有鮮明的“結果導向”特征。這種寫作觀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一直是寫作教學的主流,甚至目前依然如此。這種寫作范式忽視了“怎么寫”的過程指導,也不大關注寫作者的內在心理運行,而且這種懸置的結果評判對不會寫作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多大的實際指導作用。
第二,過程取向寫作觀。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一些語言學家和寫作教師認為,傳統“成品寫作”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的“寫作過程”。1971年,珍妮特·埃米格(Janet Emig)最早使用“寫作過程”一詞,被認為是從“結果寫作”向“過程寫作”轉型的標志。1972年,唐納德·默里(Donald Murray)發表《教寫作:要作為過程,而不是作為產品》,強烈要求推行“過程教學法”。1981年,弗勞爾和海斯(Flower&Hayes)提出著名的“認知過程寫作模型”,隨后大批研究者加入“過程寫作”的研究中,這直接促成了歐美聲勢浩大的“過程寫作運動”。在國內,劉錫慶(1985)的《基礎寫作學》開始專章論述“寫作過程”,隨后我國的寫作教材和流派對寫作過程也予以一定重視。
第三,交際取向寫作觀。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過程寫作”理論開始悄然發生變化。1989年,尼斯特蘭德(Nystrand)提出寫作社會互動模型;1996年,格拉貝和卡普蘭(Grabe&Ka-plan)提出“社會認知寫作模型”;2000年,弗勞爾和海斯(Flower&Hayes)在過程寫作模型中增加了“社會的”因素。從世界范圍看,一個重視交際功能的“后過程寫作”時代來臨(馬茨納拉,Matsn~a,2003)。榮維東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交際語境寫作”,將其界定為“面對具體或假擬的對象(讀者),為特定的目的和意圖,圍繞一定的話題,以一定的角色和口吻,建構意義,構建語篇,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活動”。近年來流行的“情境作文”“功能作文”傾向于重視寫作目的、讀者、話題、功能等,與“交際語境寫作”基本一致。
第四,表達取向寫作觀。這種觀點認為寫作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基本屬于這種表達取向寫作觀,也是人們最常見的認知。
第五,人本取向寫作觀。這種觀點受傳統文論影響,著眼于作文與育人的關系。將寫作看作“寫者對精神秩序與書面語言符號的創建、締造”“人對自由生命秩序的創生與建構”。潘新和教授的“言語生命動力說”基本屬于此類型。這種寫作觀契合當今人文教育大潮,因而具有一定影響。
第六,工具取向寫作觀。這種寫作觀認為,寫作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必備工具。它重視寫作的思維、認知和實用功能。常見的新聞消息、新聞通訊、申請書、建議書、計劃、總結、報告、書評、文學評論等實用寫作屬于此種類型。寫作是學習、探索和求知的工具,以摘要、筆記、報告、小論文寫作為主的學業性寫作也可以看作此種類型。國外早就出現的“跨學科寫作”,也屬于此種類型。當然,“工具”在這里是中性詞,它不應該被人有意無意地貶損。
第七,文學取向寫作觀。把作文看作文學訓練,以培養文學寫作能力為主要目標,這似乎是語文教師的普遍情結。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文采性作文”多屬于無病呻吟的華麗辭章訓練,與“文學寫作”“創意寫作”并非一回事。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詩詞寫作源遠流長,民國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進行“文藝文試作”。當今的文學寫作教學應該正確定位。國外早就出現而今正在我國流行的“創意寫作”,其理念、原理、教學方法、寫作策略值得借鑒。
第八,思維取向寫作觀。這種觀點認為,寫作與思維發展緊密相關。寫的過程就是記憶、理解、想象、聯想、分析、綜合、評價等思維活動的過程。章熊的“語言一思維”思想,洪宗禮的“寫就是想”思想,以及當今盛行的“思辨作文”“批判性寫作”,其實就是通過作文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辨、批判性思維和高階思維能力等,應該屬于此種類型。
第九,應試取向寫作觀。即那種極端功利主義的寫作教學,怎么得高分就怎么教,不管寫作應有的科學規律、育人功能和實用功能。不問任務情境、目的和文體規范,濫用華麗辭藻和排比、比喻、擬人手法,無節制地鋪排渲染,密集的煽情式表達,這些手段容易獲得不懂寫作功能目的的考官青睞。這導致我國作文教學中的“文采主義”泛濫,雞湯文畸形繁榮。
上述九種寫作觀及其課程實踐,基本呈現出了我國寫作教學的主要狀況。其他如活動式作文、體驗作文、文體作文、生態作文、生活作文、文化作文等,大都可以歸并到相關類型中去。總之,我國寫作教學存在一個突出問題:流派太多,山頭林立。這看似一種繁榮景象,但其實是一種浮躁功利,不專業、不成熟,畸形發展的表現。
二、寫作課程的價值取向及其可行性分析
第一,應試作文應該繼續治理并進行科學改造。傳統的應試作文與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工作需要的真實寫作能力幾乎沒有關聯,甚至對其有害,屬于偽寫作訓練。這種應試寫作基本上與正常的寫作教育目標背道而馳。如何改變呢?一直在探索。比如近些年的高考命題盛行的“任務驅動寫作”(即交際語境寫作),就是在作文命題中明確規定或隱含話題、讀者、目的、文體等交際語境要素,盡可能模擬出一種真實的寫作交際場景,從而考查學生基于擬真語境的真實寫作能力。
第二,文學寫作是否可以成為主流?這個問題已經有過很多令人信服的觀點。比如葉圣陶先生說:“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要能寫小說、詩歌,但是一定要能寫工作和生活中實用的文章,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扎實不可。”為什么呢?因為一個社會不需要人人會寫小說、詩歌,就算是文學專業的學生也未必都要成為作家,在一個常態的社會,作家永遠是少數有特別天賦和特殊條件的人。當然,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進行“文藝文試作”。當今時代,文學寫作以創意寫作的形式成為新生勢力。其實“創意寫作”與“文學寫作”也有些不同,它除了培養文學創作人才,還具有培養創意產業人才的目的,包括文案、廣告、新媒體寫作、文化創意寫作甚至包括很多的應用寫作,這些是我們這個時代急需的。這樣說來,創意寫作實在有教的必要。
第三,人文取向的寫作如何對待?這要看人文寫作的內涵和目的。有所謂的“文化作文”“生命作文”“情意作文”之類,作為一種學派觀點自然無可厚非,可是這種浪漫主義的寫作教育,需要教師具有極高的天賦和才情,一般教師很可能會流于凌空蹈虛,效果不好。
第四,工具取向的寫作有沒有必要教?非常有必要。因為寫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學習、生活的工具。“工具”在富有人文精神的人看來似乎是個貶義詞,在他們的話語中要“君子不器”,“寫以成人”。其實,那更多是課程價值層面的玄談,有助于反思寫作教學過分技術主義的傾向,但從寫作課程教學本身來看屬于技術層面的事物。如果因畏懼這些玄談而放棄科學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那就是不作為了。再說這才是現實的最大需要,為什么不教?
第五,學術性寫作需要重視。目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學業性寫作”所占分量很重。這是指以知識學習、探索和應用為目的的寫作。它涵蓋了“用寫作來學習”這種學校教育中最常見的形態。如勾畫圈點、批注、記筆記、寫摘要、PPT匯報、實驗報告,甚至問答題、闡述題、論述題等書面作業,綜述、述評、讀書筆記、書評、學術小論文、學位論文、科研論文等學業性寫作。這類寫作形態大量進入語文學習任務群,充分體現了寫作作為學習工具的功能。學生在撰寫實驗報告或學術論文的時候,切不可強調什么“文采表達”,張揚什么人文情懷,這樣就膠柱鼓瑟了。客觀冷靜,克制感情,基于數據,講求邏輯,進行科學分析以及準確精密的表達,才是學術寫作應該遵守的規范和品質。
第六,交際語境寫作研究需要深入推進。當今時代,寫作的交際應用功能愈加重要。交際語境寫作原理,不僅僅適用于“實用寫作”,其實包括文學寫作、學業性寫作等一切寫作類型都可以用它來闡釋。“寫作即基于不同語境(讀者、目的、話題、角色)的多類型功能語篇建構”,應該成為一條公理,這在筆者的專著《交際語境寫作》中已經有詳盡的論述。從寫作課程和教學改革層面,交際語境寫作對解決“學生不愿寫”“沒的寫”“怎么寫”的問題,治理“作文宿構”“假話作文”“文藝腔作文”“小文人語篇”等有積極作用,對于開展“生活寫作”“跨學科寫作”“探究寫作”“創意寫作”“基于內容領域的寫作”也具有理論闡釋和指導意義。近年來,交際語境寫作已經引起我國寫作教學實踐領域的廣泛關注,但如何基于交際語境進行功能語篇寫作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需要進一步闡明。
第七,思維取向的寫作。寫作表面上看是字詞句段的排列組合,實質上是作者思維情感運行的結果。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寫的過程就是想的過程。寫作是運用書面語思考、分析、聯想、想象、探究、創造的過程。寫作與思維就像相互驅動的兩個輪子,寫作中的構思、頭腦風暴、列提綱、分段、起草、修改都離不開思維。思想也只有表達出來才能找到存在的確證。打開學生的思維是寫作教學成功的關鍵。很多寫作教學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
第八,“過程寫作運動”促進了西方國家寫作課程教學的全面轉型,可這種轉型在我國并沒有真正發生。很多教師、專家的寫作觀念一直停滯在文章寫作范式中不能自拔。目前可喜的是,寫作中的“支架設計”“過程指導”“環節教學”已經成為優秀教師的自覺行動,但在寫作策略、過程指導、教學模式和方法研究上,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限于篇幅,我們對文章取向的寫作、表達取向的寫作不再詳細分析。它們曾經作為寫作教學主流觀念存在,自然有其存在價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寫作教學總綱式的話“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基本屬于這種寫作觀。但這種寫作觀重結果輕過程,而表達主義的“我手寫我心”“放膽文”等傳統經驗也缺乏科學有效的寫作策略方法的支持,因而需要加強研究。
三、寫作課程的目標與路向選擇
課程觀是對一門課程的本質規律、任務目標和價值功能的看法,它直接決定著寫作教學的內容和方法路徑。上述各種流派似乎都從某種角度回應了我國當今寫作教學的問題和訴求。比如“真實寫作”針對的是各種偽圣化寫作、技巧寫作和應試寫作;“過程寫作”針對的是文章結果范式,寫作指導缺失;“文化寫作”針對的是學生作文思想蒼白、語言貧乏,尤其是缺乏傳統文化底蘊;“學習性寫作”針對的是忽視寫作的學習、探究、求知作用;“交際語境寫作”針對的是我國寫作理論缺失讀者意識、目的意識、文體意識、場景意識、功能意識;“創意寫作”針對的是文學創作和創意人才培養。上述種種,似乎都能自圓其說,各有各的存在理據,但有一個“前提的前提”:我們的時代和社會最需要哪種或者哪些類型的寫作?
課程目標是寫作課程和教學的總樞紐。寫作課程有一個獨立或單一的目標嗎?籠統地說,似乎有,那就是“培養學生應付社會生活需要的各種寫作能力”。可由于生活需求是多元的、復雜的、變化的,寫作課程目標也應該是一個多元、變化、靈活的目標體系。
因此,我們不可能用一種單一目標或寫作理論、流派、模式解決中國寫作教育的所有問題。我們需要作科學論證、調查、分析,審視各種寫作課程理論方案、主張、學派觀點及其現實意義、功能價值。每個流派各有各的立場和追求,也各有各的必要和理由。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立場,就否定別人的立場;我們不能“各美其美”,而應“美美與共”,從不同角度,共同協商確定國家的寫作課程的應然定位。當然,這個目標體系有各種成分的輕重緩急和構成配比。從現有研究看,中小學寫作最主要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需要的得體有效的書面語篇表達和交流能力。圍繞這個總目標,我們可以進行各種子目標的分解論證。
那么,我國的寫作課程教學應該選擇哪些?或者它們各自的配比是什么呢?2010年,筆者曾經提出過“多功能文類寫作”構想,目前看仍然可以作為整體解決方案。即從功能文體學出發,將文章分為“虛構類”“非虛構類”,或者叫“文學類”(審美表達)、“實用類”(生活應用);然后根據不同功能、目的,劃分各種不同語篇類型,比如我們可以用“記敘類、描寫類、說明類、議論類、抒情類”等作為一種訓練方案。然后將上述大部分的流派納入一個統一的包容性課程理論框架中去,這個方案就是“功能語篇寫作”。
何謂“功能語篇寫作”?它其實就是“交際語境寫作”“多功能文類寫作”“功能性文類寫作”等。它認為任何語篇都承擔著一定的交際目的和篇章功能,是特定語境(目的、讀者、話題、角色)等的產物。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基于不同情境任務,構建各種功能性語篇的過程。交際語境或功能目的決定著語篇的內容和形式。如以傳遞經驗為主的自敘文,以說服為目的的勸說文,以辦事為目的的應用文,以審美鑒賞為主要功能目的的文學作品,以傳播學術信息為主的學術論文等。這種寫作樣式可以簡稱為“功能寫作”“功能作文”。這種寫作理論是基于功能語言學、情景認知理論、建構主義寫作理論等提出來的。此處的“語篇”也不同于“文章”,指“為達到一定交際目的、相對完整的功能性文本”。這樣就可以將不同應用場景下各種不同的形態各異的寫作類型包容進來。
目前我國的寫作課程重建,既要結合中國的實際,也要參照世界寫作課程理論的成果。世界寫作理論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完善的過程,體現為一種范式向另一種范式的嬗變。世界寫作教學理論經歷了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文章一結果”寫作,到六七十年代的“作者—過程”寫作,再到八九十年代至今發展著的“交際一語境”寫作的發展歷程。我國的寫作課程總目標應該順應寫作理論發展趨向,重視“交際語境寫作”或者“功能語篇寫作”。這樣,我國的寫作課程總目標就可以表述為:培養學生應對生活、學習、工作中各種任務情境需要的多種不同類型功能語篇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可以得出結論:功能語篇寫作應該成為我國寫作課程的一個主導類型與發展方向。這是因為它具有某種包容性,且可以衍生出各種功能變體,便于階段目標的實現。比如小學階段可以基礎性功能語篇訓練為主,重視交際語境寫作、應用文寫作和文學創意寫作;初中階段,重視各種規范性文體寫作、學習性寫作,同時加強寫作中的思維和過程寫作訓練;到了高中階段以思辨寫作、學術性寫作為主,堅決摒棄應試寫作并防止人文寫作或文采寫作泛濫。當然,上述建議只是基于價值判斷和應然取向的學理分析,真正的寫作課程方案需要遵循國家教育政策、課程改革方案、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循證實踐”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