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新高考改革為學校辦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根據對新高考改革政策的細致解讀和全面研究,我們認為,與以往高考模式相比,新高考改革總體上是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個性培養和特長發展。學校作為新高考改革的實施者就應該為學生自主選擇奠定堅實的基礎。有選擇的學校才是好學校,有選擇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有選擇的人生才是好人生。新高考改革,我們必須為學生自主選擇提供各種可能,選擇多樣化了,人才培養模式就多元了,創新和創造才會成為可能。
一、以人為本,端正教育理念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打破“一考定終身”,其核心是對人的發展規律的尊重,就是要體現教育的“以人為本”的根本思想。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根本體現,它決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標和標準。沒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沒有靈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面對新高考改革,學校必須積極營造“以人為本”的學校文化,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資本。新高考背景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既是改革的出發點,又是改革的落腳點。
基于對學校辦學脈絡的梳理和對教育的認識與思考,大連開發區第八高級中學選擇人文教育作為學校的發展特色,幾年來逐步構建了以“讓生命怡然綻放”為宗旨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和課程體系,為選課走班奠定了基礎。
二、打破藩籬,實現充分選擇
根據遼寧省新高考改革方案,我校確定了選課走班工作的指導思想,概括起來即:尊重教育規律、立足學校實際、體現高考精神、發揮改革優勢。
(一)組織機構創新
我們成立了選課走班研發中心、大數據管理中心、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等三大中心,各中心既獨立又統一。 選課走班研發中心,負責新高考形勢下選課走班模式的研發和實驗;大數據管理中心,為新形勢下的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生選課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法; 學生發展指導中心,致力于學生生涯規劃課程的研發和實驗,負責學生綜合評價試點工作和研發工作。 三個中心既獨立又統一,各有各的具體任務,三個中心又互相協調共同合作。
(二)培訓機制創新
我們進行了教師、家長、學生不同角度的全方位多種形式的培訓,教師培訓重點是統一思想、明確責任、學習新課標。家長培訓重點是知曉高考改革精神,指導孩子科學選課,分班前家長統一培訓達3次,學校還通過校園網站、微信平臺及時推送高考信息。
我們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指導,利用學校教師資源打造專業教師團隊,以授課方式引領學生的職業規劃。學校免費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網站進行多項職業測評,得出科學的測評結果,增進學生對自己優勢的了解。同時,學校高薪外聘生涯指導專家,現場為學生進行關于職業、專業、大學講座,助推學生科學選課。
(三)選課模式創新
首先我們選擇的“菜單模式”,固班上課,優勢明顯,課表編排、教師分工都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班級管理也是按傳統模式進行。分班數據如下(見表1)。
面對數據,我們發現這種固定模式缺點明顯。
一是班級人數極度不平衡,最多的60人,最少的28人,而且各個班級的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衡,同時特長生分布也不均衡,導致每個班級都是畸形,平時的班級活動、學校活動無法有效開展。
二是每個班級組合不同,班級成績無法平均,就無法有效進行考試評價。盡管也可用增量計算等考核評價手段,但是很隱性,不利于激發教學積極性,評價結果不容易被教師接受。
三是沒有真正尊重學生的選擇意愿,第四次選課后,仍有20幾名學生選擇在7個組合以外,這些學生沒有體驗到新高考改革的優勢和價值。
“菜單式選課”不是我們想要的模式,模擬分班結果倒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回到新高考改革的原點思考問題,本輪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個人認為,本輪改革的核心詞就是“可選擇”,而選課走班的核心就在于一個“選”字,如果不選,就是違背高考改革精神的。經過反復推演,分析利弊,依據遼寧省高考改革精神,我校毅然決定“全選全開”,保證學生“有選必開”。
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全選全開,有選必開,12個組合中有5個組合不足10人,其中最少的“史政生”3人。即使是這樣,我們也要開。
三、解放思想,探索走班模式
經過反復比較和推演,我們選擇了“定二走一”模式,實現“全選全開,有選必開”,給學生最大的選擇空間和自由,充分體現新高考改革的宗旨和精神。
(一)體現新高考宗旨的“定二走一”模式
所謂的“定二走一”模式 ,就是在“3+1+2”高考框架下,在選擇考的3科中,固定兩個學科按行政班上課不走班,第三科實行走班上課的管理模式。即按照語文、數學、外語三大主科和一門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四個學科的總成績計算總分進行平行分班,從再選學科化學、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再固定一個學科,由“4+1”學科組成行政班,最后一個學科實施走班上課,全選全開、有選必開、全員走班。
“定二走一”模式既強化了行政班的教學管理,凸顯了固定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從而保證教育教學功能得到最佳發揮,充分體現了新高考改革的宗旨。
(二)符合形勢要求的分班結果
我們組成了10個行政班,13個走班的教學班,還有4個走班的自習班。對比“菜單式選課”,我們認為這樣分班結果很理想:
一是順應了國家高考改革的要求。發揮新高考的優勢,也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有利于學校以后選課走班持續推廣。
二是賦予學生完全自主發展的權利。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根據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以人為本。
三是有利于班級科學管理。固定4個學科進行分班,可以保證各班級人數、男女生比例、特長生數、各分數段數量、學科的平均分大致均衡,有利于班級管理和學校活動有效開展。
四是有利于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激勵教師更加認真負責,高考改革后最大的困難是教師教學評價,我校實施“定二走一”模式,有效地解決了教師教學評價難的問題,有利于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三)科學合理的課表編排
因為師資不足、教室有限,要滿足所有學生的自主選課真的很難。科學合理的編排課表,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礎,是選課走班過程實施的保障。我們成立研發小組,采取三個融合,逐步排出了科學有效的課表。
1.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相融合
學校遵循分段集中原則,一天中的走班課集中在一起,一周的走班課在上、下午合理搭配,關心學生, 關懷每一名教師,對于給予需要特殊關照的教師進行適當調整課節,制定具有人文關懷的、有溫度的課表。
2.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相融合
我們通過人工智能設計好排課的原則,然后確立排課的模型,通過數字技術進行排課。課表形成后,人工智能審核,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二次調整,最后形成課表。
3.形式簡單與內涵豐富相融合
我們堅持這樣的觀點: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是形式,豐富的是內涵。我們把課表分為三類,學校總課表、行政班課表、教學班課表。教學管理者、任課教師、學生個人,只要掌握一個課表就可以清楚自己的課程安排。
(四)多方融合的走班管理
1.教學班與行政班班級命名融合
以高二政治學科為例,共計10個班,其中合格考7個班,選擇考3個班。7個班固定班上課, 有3個走班上課的政治班。怎樣區分這3個政治教學班?教學班如何命名?我們用合格考合的首字母H表示合格考,選擇考用X表示,三個政治教學班分別命名為政治H1、政治H2、政治X1,簡單、明了又有新意,就像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一樣,現在叫起來很親切。
2.教學班與行政班班牌設計融合
行政班級都有班牌,那么,教學班級需不需要班牌?需要什么樣的班牌,懸掛在哪里?我們一致認為,教學班必須要有班牌,一個教室,融合了行政班和兩個教學班,比如行政班2.2班與地理X1、政治HI在一個教室,班牌分掛在教室大門的左右首。班牌不僅僅是讓學生找到上課地點,更是強化教學班的存在,便于教學班的管理和良好班風的形成。
3.教學班與行政班班委構建融合
同學們在每個行政班級選考同一學科的同學中選出學科課長,在同一教學班的課長中推薦出教學班班長。每個教學班遴選出班委,明確班委職責。班長、學委、衛生委職責。
同時,走班選課給學校管理帶來許多新的問題,例如,走班班級的增值性評價如何才是科學有效的;等級換算賦分在小范圍內如何做到和高考接近;學生選課有潮汐現象師資問題如何有效解決等問題。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