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杰
[摘 要]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分析我國鄉鎮文化工作現狀,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 鄉鎮;文化工作;資金;人才
[中圖分類號] G2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2-10-2
進入21紀,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高度重視文化發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已經到來,鄉鎮文化工作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我國部分鄉鎮基層文化設施得到了完善,建起了文化樓,配備了圖書、電腦、健身器材,實施了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為鄉鎮開展文化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仍有部分地區鄉鎮文化工作存在“上頭熱、下頭冷”的狀況,基層文化發揮不了應有的服務能力。
1 我國鄉鎮文化工作現狀
1.1 重視不足,基層站所難作為
文化工作是一個投資多、見效慢的工作。其并不像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和農業、小城鎮建設一樣在短期內能見到成效,為領導帶來政績。因此,在當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環境下,相對而言,部分基層領導對文化工作不夠重視。首先表現在人員支配上,基層文化站的一些工作人員一般被安排去駐村、蹲辦公室、搞農路建設、到村里任職支部書記等,能專職從事文化工作的寥寥無幾。基層文化工作人員愿意放棄本職工作,熱衷從事其他工作,除了聽從領導的安排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本職工作收入低、獎金少,而其他工作獎金福利待遇較高。因此,我國部分鄉鎮經常出現文化站關門、圖書室長時間不開放、文化活動一年難以開展一次的現象。其次表現在資金投入上,能少則少,能不投則不投。部分鄉鎮文化站內95%的設施都是上級部門配備的。最后表現在年初布置工作、年終檢查總結工作時,部分鄉鎮沒有將文化工作納入考核評比中,從而出現了“不管做得好壞,上級板子打不著、鎮里無暇顧、群眾抱怨也沒有用”的局面。
1.2 人才匱乏,各項工作難完成
文化工作較為煩瑣,如圖書編號和借閱、農家書屋管理、農村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鄉鎮文物保護、非物質遺產保護、健身器材維護和文化市場監管等,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專業人員負責。然而,由于機制和體制等原因,導致基層文化站人才匱乏。很多鄉鎮文化站只有兩三名工作人員,大多數人員被抽調到其他崗位,從而導致鄉鎮文化工作的開展顯得力不從心。加之每年除了站長能參加上級文化部門舉辦的培訓外,其他工作人員參加培訓的機會極少,影響了其工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鄉鎮文化工作的高效開展。
1.3 經費維艱,很多活動難開展
文化站常年對外開放,每年舉辦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活動,是一個文化站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欠缺往往制約著很多活動的開展。雖然上級要求“文化事業經費納入鄉鎮財政預算,逐年增長,增幅不低于所在鄉鎮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建立文化經費專門賬戶,確保專款專用。”但是,真正實行起來難度較大。一方面,投入文化事業不能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另一方面,補助的經費難以保證專款專用。經費捉襟見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常年組織一支業余文藝宣傳隊伍開展文藝演出活動尤為困難;每逢縣里開展全縣性的文化活動、開展文藝比賽任務,往往是倉促上馬、搶排搶演,應付了事,難以吸引群眾的眼球;部分鄉鎮建起了農民大舞臺,但因沒有一支業余農民文藝演出隊伍而成為擺設。此外,上級部門配備的圖書、電腦、健身器材一旦遭到損壞,因經費原因導致維護維修難度較大。因此,健身房常年關門、健身器材閑置的現象不足為怪。而且由于經費問題,目前農村地區從事業余文藝演出的隊伍越來越少。
1.4 多方侵占,站所陣地難鞏固
建設鄉鎮文化站,是為了鞏固基層文化陣地,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然而,鄉鎮文化站陣地被擠占挪用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上級部門配給的電腦、電視機、打印機甚至健身器材等,會被鎮里調配給辦公室、會議室、領導宿舍等地方使用;文化站的圖書會被一些部門拿去裝點門面,而且每借用一次便會損毀、遺失一部分;部分鄉鎮文化站內懸掛了關工委、老干部室、成人校、安全辦和科普活動室等牌子,每逢這些部門舉行活動,文化站就會派上用場。
2 促進我國鄉鎮文化工作開展的對策
2.1 以政府投入為重點,提供“三個保障”
一是提供組織保障。基層文化工作要同招商引資、土管、城建、工業和農業產業化等工作一樣被列入年度目標考核中,作為重點工作的一部分。每次上級黨委、政府檢查、督促、評比各項工作時,對照年初簽訂的目標責任狀予以考核。可將文化站內的軟硬件設施達標率和鞏固率、文化專干是否專職在崗、活動開展情況等內容,以不同分值列入年初目標考核中,納入干部晉升考核指標,通過考核促進基層重視文化工作[1]。二是提供資金保障。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激勵表彰制度,表彰情況作為基層宣傳文化工作者晉職晉級和職稱評定的主要依據。三是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定期研究文化工作、聯席會議、文化事項督辦等制度,經常對文化工作進展情況進行檢查指導,使文化建設“軟任務”變成“硬指標”。
2.2 以站室建設為基礎,健全“三級網絡”
鄉鎮綜合文化站對農村文化建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圍繞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需求,以文化育民、文化樂民、文化惠民為目標,狠抓陣地建設,優化服務。鎮建好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展示館,村建好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農戶中建好示范文化戶或文化大院。
2.3 以機構設置為核心,組建“三支隊伍”
充實配備基層力量是文化建設的重點。一是配強配齊專職文化工作人員。通過招考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聘任制等途徑,讓能夠干、喜歡干文化工作的人有舞臺、有機會施展才華,并且有一定的穩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的人及早離崗退位,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優化隊伍結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對所有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切實改變基層隊伍人手偏少、年齡偏老、學歷偏低等狀況,使基層隊伍有“源頭活水”。二是成立各類群眾文化團體。將眾多的能說會唱、能寫能畫、能歌善舞的文藝愛好者組織起來,成立詩書畫研習會、業余文化藝術團等。實行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群眾文化團體工作積極性。三是組建文化志愿者隊伍。拓寬公共服務渠道,提高文化服務質量,通過文化志愿者的力量,鼓勵老戰士、老教師、老干部和民間藝人當“文化義工”,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多群眾[2]。
2.4 以全民參與為目的,開展“三大活動”
鄉鎮文化站要不斷創新、主動作為,增強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基層文化工作搞得有聲有色,讓農村文化充滿活力、持久不衰。一是開展節慶文化活動。在元旦、春節、國慶等期間,積極開展節慶文化匯演。二是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質,打造文化品牌。將當地有廣泛群眾基礎、外地不可比的腰鼓、舞龍舞獅、花船、蓮湘等項目進行傳承和保護,提升特色文化檔次和品位。三是開展主題文化活動。精心策劃“快樂的舞步”農民健身舞比賽、農民歌手擂臺賽、農民書畫、攝影作品展和紅歌演唱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和諧文化,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秦華榮.鄉鎮群眾文化的現狀與發展建議探討[J].大眾文藝,2016(19):2.
[2]師亞玲.鄉(鎮)文化站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發展,2015(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