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先月
[摘 要] 農村電子商務的出現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另一方面為實體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需要重視。鑒于此,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探究當前我國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發展路徑,為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電商;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F7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2-34-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三農”問題得以解決的有效路徑,無論在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繁榮發展還是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我國農村逐漸普及互聯網技術的背景下,電子商務業務開始向農村拓展,發展農村電商成為現階段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運營主體培育較為困難
雖然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超過50%,但是農村電商發展依然呈現滯后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傳統經營模式和農戶信息接收不及時導致的。農村居民對電商業務的接受水平較低,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發生率亟待提升,現有的農村電商企業前身大多以傳統農產品商貿企業為主。
通過對農村現有電商業務經營主體進行深入了解可知,其大多是由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傳統經營主體演變而來的,雖然他們對傳統農產品運營模式較為熟悉,但是缺乏對農村電商運營模式的了解,缺乏電商運營經驗等[1]。農村電商需要加大與當地政府和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接受針對性的培訓。另外,地方政府對電商龍頭企業關注較多,主要以這類企業為主開展合作,對本土小微型農村電商企業重視力度不足,沒有開展應有的培訓,這也是造成當前農村電商專業經營人才和技能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受此影響,農村本土的小微電商企業既無法擁有借助本土特色農產品拓展電商銷售渠道的能力,又不能在整合農產品電商平臺反饋意見的基礎上實現對種植結構和農產品品種的及時優化,制約了本土小微型農村電商企業農產品品牌溢價的獲取。
1.2 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運營方面存在問題
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的迅猛發展,為農村電商產業的崛起與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由此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但是,在此階段產生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重復性建設問題不容忽視。眾所周知,生鮮產品不僅保質期較短,而且儲運成本較高,在此背景下,農村電商企業業務開始向易存儲、易配送的干貨類產品拓展,所以經營范圍相同、渠道來源類似等農村電商重復性建設問題突出。一些投資者為了提升市場占有率,獲取更大的利益,有意地壓縮處理業務前期調研和企業規劃設計投入的時間,經營模式同質化成為各地農村電商業務平臺普遍存在的問題,致使多個農村電商企業盈利低,甚至出現虧損情況。
1.3 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存在短板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電商配套物流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谵r產品易腐爛、變質等特征,傳統物流系統弊端顯現。第一,農產品物流體系專業化程度有待提升。據了解,現階段大多數農村電商企業并沒有獨立的物流配送體系,多是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來開展業務。第二,為了達到對運營成本進行合理管控的目的,會以通用物流模式為輔助實現對農產品物流業務的運作,因此農村電商農產品物流個性化需求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常規物流模式間存在的矛盾越發突出。第三,農產品物流服務標準缺失,制約了農村電商發展。農村電商業務擴張需要農產品物流企業針對農產品物流包裝、運輸等各個方面制定相對完善的標準化措施,從而使農產品物流服務系統得到規范化運行。然而,縱觀現階段農村電商業務可以看出,農村地區并沒有明確建立農產品物流服務標準,致使農村電商客戶無法獲得農產品品質保障。同時,正是受到農產品物流服務標準缺失的影響,一方面電商企業信息平臺搭建過程中信息完善性無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制約了農產品真實品質信息的有效傳遞。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路徑
2.1 注重對農村電商運營主體的培育
地方政府要強化與龍頭電商企業的合作,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對現有的農村電商產業政策體系予以完善。同時,以地方政府為引導,讓龍頭電商企業進入農村、鄉鎮傳授有關電商經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基層村民對農村電商業務的認知度和認同度。此外,龍頭電商企業要以電商產業發展理念和技術應用推廣作為著眼點,結合農戶現有的電商產業發展認知水平,設計與之相契合的電商運營模式,以農村電商技術培訓和實踐指導為載體,提升農戶對農村電商業務的了解程度。
就電商企業而言,要加大與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力度[2],在給予技術、運營和資金等方面支持的基礎上,鼓勵農業大戶和農莊主參與農村電商發展。對于相關主管部門而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農戶的資金需求情況,以此為基礎加大與涉農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和交流,對有意發展電商的農戶提供資金支持。針對部分農村電商企業信用度較低的現狀,可由涉農機構在現有部門設置的基礎上增設農村電商信貸部,借助農戶聯保等措施幫助其增信。另外,要圍繞農村電商企業建立第三方信用評價體系,從而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2.2 對農村電商市場運營模式予以優化
在農產品供給過程中,供應規模小、農產品品質無法保障是現下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鑒于此,農業主管部門可以整合農產品供給端力量,從而為農產品集體生產和農產品分散需求市場的對接提供平臺。地方政府要注重支農、惠農政策在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中的運用,以政策優勢為支撐,實現優良品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引進,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型升級,這也是培育特色農產品并獲取品牌溢價的有效路徑。
要注重“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的運用,推動高品質、低價格的網絡定制農產品目標的實現。對于農村電商企業來講,要著力尋求集約化生產和農村電商市場需求的融合點。農村電商經營者可以將分散的網絡訂單集中起來,制訂農產品生產計劃單[3],并以組織農戶實施集約化經營方式為路徑有效分擔網絡定制農產品成本,這樣既可以使客戶個性化需求得以滿足,又能控制農產品生產成本。
2.3 建設完善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
2.3.1 建設完善的農村電商物流服務質量標準。要想使農產品品質供需一致,就必須以統一的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標準為支撐,針對農產品品質實施合理的分級分類處理。對于采摘后的生鮮果蔬類農產品,要注重保鮮技術的運用,對冷鏈物流技術進行大力推廣,并加強對農產品在包裝和運輸過程中的管控。要對農村電商分類和編碼標準體系進行完善,在參照國家物流標準中分類標準和編碼標準的基礎上,將其與農產品物流編碼個性化需求進行整合,從而實現對農村電商物流信息資源的分類編碼,便于客戶后續對整個物流環節的追溯。此外,要提升農村電商信息表述標準的規范性,確保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信息的準確度,并實現向消費者的高效傳達。
2.3.2 加大“互聯網+”農產品第三方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力度。農村電商企業可以發揮自身的紐帶作用,推動生鮮農產品生產者和第三方專業冷鏈物流企業間的合作與溝通,從而使采摘后的農產品能快速進入冷鏈物流系統中,確保消費者獲得優質的農產品[4]。此外,第三方冷鏈物流的應用,使得農產品銷售鏈中農產品物流損耗率得到有效控制,在促進農村電商業務中線上線下溝通效率提升的同時,形成了具有穩定性的農產品廣域供應鏈模式。
3 結語
農村電商迅猛發展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當前農村電商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農村電商迅猛發展。為了使“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我們明確當前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繼續加大對農村電商發展路徑的探索,保證農村電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斌,李鑫,胡海婧,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途徑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8(22):13-15.
[2]程啟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廣西農村電商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8(5):25-30,77.
[3]李魯,李劍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高效化發展的路徑探索[J].價值工程,2019(6):62-64.
[4]陳孝強.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十堰農村電商發展路徑研究[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