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玲
[摘 要] 林業是支撐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與生態環境建設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然而,在林業發展過程中,病蟲害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著林業發展質量,同時給造林成本控制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相關單位需要針對病蟲害產生的原因進行重點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科學的解決措施,從而構建一個安全、健康的林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 林業;病蟲害;產生原因;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2-59-2
我國是一個林業大國,林業資源相對較為豐富。林業是實現國家生態環境優化建設的重要支柱,因此國家相對比較重視林業發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病蟲害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同時逐漸成為影響林業發展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相關單位需要針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學的防控對策,加強防治技術革新,從而保證林業生態環境更加健康,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1 林業病蟲害產生的主要原因
1.1 過度使用農藥
在當前的林業領域,農藥使用過于頻繁,是導致病蟲害問題嚴峻化的主要原因[1]。隨著林業規模的逐漸增大,當前的護林任務逐漸加重。為了提高護林效率,開始選擇大規模噴灑農藥的方式來控制病蟲害。但事與愿違,經常使用農藥,不僅不會提高殺蟲效果,而且會導致抗藥性不良現象的產生,給后續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1.2 防治技術落后
目前,雖然我國比較重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但是因為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夠,導致防治技術方面缺乏創新性。當前所采用的防治技術比較單一,并且在功能的呈現上相對而言比較滯后,導致防治工作效果不佳,給林業生態體系建設造成了不良影響。
1.3 天然林比重低下
雖然國家一再強調要做好養林護林工作,但是仍有一些人因為一己私利亂砍濫伐林木,給天然林生態系統造成了較大程度的破壞。雖然國家強調進行人造林建設,但是與天然林相比,人造林的樹種類型單一、生態系統比較薄弱,整體的病蟲害防御能力與天然林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明確病蟲害的具體誘因之后,相關單位需要加強重視,并積極開發全新的防控技術。
2 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物理防治措施
為有效控制林業病蟲害,相關單位需要積極開發物理防治技術[2]。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對病蟲害進行處理,從而保證林業健康、和諧發展。通常,物理防治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技術類型。一是人工捕殺,即利用人工資源對一些病蟲進行捕殺處理,適用于捕殺那些個頭較大、行動緩慢的害蟲,如比較常見的松毛蟲等。此種方法雖然成本低,但是工作效能比較低下。利用此法進行病蟲害防治時,通常需要發動周邊群眾共同參與。二是隔離法,即將病蟲害區域與其他健康林區域進行有效隔離,從而將病蟲害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有效降低防治成本。三是誘殺,所包含的技術類型有2種,一種是燈光誘殺法,另一種是以信息素為載體的捕殺法。前者比較適用于誘殺云杉小蛾等害蟲,后者比較適用于誘殺舞毒蛾等害蟲。在開展防治工作的過程中,需結合實際情況科學選擇誘殺方式。
2.2 化學防治措施
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領域,化學防治的應用范圍較廣,其所適用的防治對象主要為線蟲、螨蟲。相較于常規的物理防治技術,該技術手段的效果相對比較突出。但是,因為化學藥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工作人員在開展防治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做好自身保護,并對用藥量、工具及具體的使用方式進行規范,從而保證化學防治更加規范、合理。在利用化學技術開展防治工作時,相關人員需要首先確定防治林區的規模,并通過現場環境實踐調研了解林區病蟲害發生情況。之后確定化學藥劑的使用濃度、使用量,避免病蟲產生抗藥性而給后續的防治工作帶來更高的難度。同時,規范選擇噴藥方式,通常采用噴霧、熱煙霧、樹干注射等方式進行化學防治。
2.3 生物防治措施
一是以蟲治蟲,即借助生物鏈,選擇害蟲的天敵來實現病蟲害防控目的。例如,針對鱗翅目食葉害蟲進行防治時,可以遵循天敵相克的原則,引入周氏嚙小蜂,但需要根據現實環境明確投放數目和位置,從而保證防治效果更加理想。二是以鳥治蟲,即在林區環境中養殖喜歡吃害蟲的鳥類,如養殖啄木鳥可有效防治林區的天牛等害蟲。三是以微生物治蟲,即利用昆蟲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毒素等)防治害蟲。但是,相較于其他方式方法,該方法的成本投入較高,在林區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4 營林措施
營林措施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方法。一是科學造林。具體指在林區建設過程中,對樹種類型進行規范選擇。以抗病害能力為重要的考察指標,合理選擇樹種。同時,加強林區管理與防護。設置病蟲害檢測周期,定期檢查林區的病蟲害發生情況,以便可以及時制訂維護方案,將病蟲害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二是苗期處理,即在育苗生產初期,根據林木生長需要,重點加強溫濕度、土壤營養成分、光照等因素的全面分析,加強管理,促進苗木健康生長,提高苗木的抗病能力。
3 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建議
3.1 完善植物檢疫和監測預報體系
在病蟲害防治領域,相關單位需要注重從檢疫和監測層面對具體的工作體系進行優化和完善。其中,需重點加強對國外害蟲的檢測,如美國飛蛾等,重點分析其在林業生態環境中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另外,應規范設置檢疫周期,組織專業的技術人員定期參與林區病蟲害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病蟲害風險,并對具體的原因進行明確,以便可以科學、合理地制訂防治措施。同時,搜集、整合監測數據,構建智能化的監控系統,重點加強監控預報體系建設與功能完善,從而保證防治工作覆蓋面更加全面。
3.2 貫徹因地制宜工作理念
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時,相關單位需要積極更新工作理念和作業原則,全面踐行因地制宜原則。首先,在具體開展防治工作之前,需要對林區環境進行全面調研,了解林區所處的自然環境、林區內部的生態環境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之后,根據實際環境條件合理選擇防治措施。重點加強生物防控措施、物理防控措施、營林防控措施的使用,盡量控制農藥的使用頻次,避免病蟲出現抗藥性而嚴重影響后續防治工作的開展。
3.3 完善林業資源體系
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時,相關單位需要從資源體系層面進行優化建設。重點加強天然林的建設與保護,從而優化林區生態環境,提高整體抗病蟲害能力。同時,通過封山育林等多種戰略舉措,豐富樹種類型,并加強病蟲害治理方案的研發與規范選擇,從根本上杜絕病蟲害問題的發生。
3.4 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
在病蟲害防治領域,相關單位需要針對具體的防治技術進行有效推廣。首先,加強防治理念的宣傳,讓廣大林區作業人員對病蟲害問題提高重視,并積極掌握正確的防治理念。通過組織知識講座的方式實現先進防治技術的推廣,加強防治技術重點培訓,讓工作人員能規范掌握先進的防治技術,并科學、有效地開展防治工作,從而有效地規避病蟲害風險。同時,加強技術指導員隊伍建設,鼓勵先進技術隊伍深入林區基層,加強技術指導,輔助工作人員開展防治工作。
3.5 加強技術人員素質培訓
為了全面提高病蟲害整體防治水平,相關單位需要重點關注技術人員的素質培育。引進專業的技術人才,成立防治中心科研團隊。鼓勵技術人員結合當前防治工作開展情況,就新型防治技術進行研發,從而不斷提出全新的防治技術,進一步優化病蟲害防治工作環境。同時,針對一線技術人員加強素質考核機制的建設。明確每個技術人員所負責的防治區域,落實責任制機制,實現針對性管理。將考核結果作為技術人員職業評定和崗位晉升的重要標準,從而全面提高技術人員的責任意識,促使其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參與防治工作。此外,加強內外監督體制的建設與完善,對實際的防治工作舉措進行監督,發現風險隱患并及時處理。
4 結語
在林業發展領域,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具有深遠意義。相關單位需要對病蟲害產生原因進行明確,從而保證對癥下藥。并重點加強防治技術創新,積極地將物理、化學、生物防治措施及營林措施等技術手段有效地應用到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同時,相關單位需要對監測體系、工作理念及資源體系進行完善與更新,從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苗莉莉.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核心思路[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206.
[2]于玉蓮,張淑芳.現代林業病蟲害防治新技術與方法推廣[J].農業與技術,2020(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