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衛
近年來,以口述檔案為題材的出版物和影視作品在文化市場十分活躍。口述檔案,作為對歷史理解的一種新表達和新實踐,以其帶溫度的講述和影音化的記錄,自然而然地為讀者和觀眾所關注,為更多的學者、專家乃至非專家所選擇。
人類對歷史的記錄,在語言出現以前,只能是物傳,語言發明以后,增加了言傳,文字發明以后,增加了文傳,以文字記錄歷史。錄音、錄影設備發明以后,記載歷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傳、像傳。
口述歷史,是通過筆錄、錄音、錄影等技術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口述歷史不是簡單的一人說,一人記,而是一種將記錄、發掘和認識歷史相結合的史學形式,即通過調查訪問,用錄音設備收集當事人或知情者的口頭資料,然后與文字檔案核實,整理成文字稿。
對口述歷史進行有目的性的整理和加工,對所想要了解的內容進行引導性采訪和針對性的記錄并進行言語、文字、圖像的加工潤色,使之更加貼近歷史,還原歷史,這就形成了口述檔案。
口述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教等活動領域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由事件當事人或事件親歷者口述的,以標準方法采集的各種文字、聲像形式的歷史記錄。它不僅是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新的檔案工作理念。口述檔案為建構社會記憶創造的豐富影音圖文檔案,已逐漸成為記錄、保留時代變革的重要檔案資源。
口述檔案的采集一是要遵循存真求實的原則,對受訪者記憶的真實性與真實的歷史要進行比對、區分和鑒別,力求達到回憶真實與歷史真實的統一,正確揭示歷史的真實面目;二是突出特色原則,要選取具有明顯人文個性或地方特色、有自身突出歷史與文化特征的人文社會群體和民間流傳的手工藝、歌謠、俚語、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地方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等進行口述檔案資料的采集;三是尊重受訪者原則,要在口述檔案的采集過程中尊重受訪者的意愿和隱私。口述檔案的編研和公開利用要注意受訪者的著作權和隱私權等法律權利。
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參與者,他們本身就是“活檔案”。他們可以提供許多真實、生動的檔案資料,對他們進行口述檔案的采集,可以了解文字檔案背后更為詳實的東西,使死檔案活起來,充分體現口述檔案的史料價值。
口述檔案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科技等各個領域、各門類學科,反映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廣泛開展口述檔案的采集、整理和編研可以極大地豐富館藏,改善館藏結構,適應各方面利用檔案的需求,充分發揮檔案館信息資源中心的職能。
利用以視頻、音頻為主要載體的口述檔案資源,組織專題研討會、舉辦陳列展覽、編研出書、創作影視作品、開展網絡借閱利用等,可以發揮和拓寬綜合檔案館的服務職能,深度挖掘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加強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目前,檔案部門對口述檔案的理論研究和采集、鑒定等工作還在起步階段,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對口述檔案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比較少,還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探討。
河北省檔案館正在開展的“河北援鄂抗疫醫務人員口述檔案采集”工作,通過口述檔案的形式記錄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得“戰‘疫檔案”更豐富、更鮮活、更具人文價值。本刊“河北援鄂抗疫醫務人員口述檔案采集專題”欄目將陸續刊登有關的口述檔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