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軍 孟光
摘要:少兒舞蹈蓬勃發展,舞蹈創作備受關注。目前少兒舞蹈創作中出現“成人化”“雷同化”是學者們最關注的問題。很多學者都從少兒的身心發育特點,依照生理學、機能學的角度闡述了少兒舞蹈創作觀點;也有一部分學者從舞蹈創作的角度出發,闡述了從選材、兒童舞蹈語匯、結構、音樂選擇等方面的創作觀點。通過對2019年7月舉辦的“第二屆四川省少兒舞蹈新作展演評比”進行調研,本文探討了四川省少兒舞蹈新作展演中出現的“成人化”“雷同化”的問題,并對其中避免了“雷同化”問題的作品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其具有選材獨特、結合本土文化以及抓本土文化形象去達意的特點,并結合本土題材作品進一步闡述對少兒舞蹈創作的思考,主要從本土題材的“精”立意,審美期待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以及本土舞蹈藝術形象塑造的研究與思索,旨在探究少兒舞蹈創作中本土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少兒舞蹈創作 ? 本土文化 ? 傳承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085-03
一、研究的目的
為了避免目前國內少兒舞蹈創作中出現“成人化”“雷同化”問題,許多學者對少兒舞蹈創作進行了研究,知網查詢關于少兒舞蹈創作的36篇文獻中,一方面從少兒的身心發育特點的角度闡述了少兒舞蹈創作觀點;另一方面從舞蹈的角度闡述創作觀點。通過對第二屆四川省少兒舞蹈新作展演評比視頻觀看研究發現,部分關于本土文化題材的作品成功避免了“雷同化”的現象,雖然創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創作思路對本土文化傳承是有價值的。結合少兒思維方式特點,本土文化的題材立意、形象塑造,尋找一條本土題材少兒舞蹈的創作路徑。
二、研究的意義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馮雙白于2019年10月28日在成都市“舞蹈家協會舞蹈專題培訓講座”中強調青少兒是祖國的未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光照亮兒童心靈。我們一方面用舞蹈的語匯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展演的方式講述給其他少年兒童,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孩子的心靈。探究本土題材進行少兒舞蹈創作同時可以避免“雷同化”現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以“少兒舞蹈創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搜索有36篇文獻,關于少兒舞蹈展演有26篇文獻,下載率和引用率較高的文獻有:曾婕、劉海棟(2017年)《少兒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記第九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發展研討會》,如何做到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去發現與表現童真、童心、童趣,少兒舞蹈創作走出“成人化”的困惑;《由第九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引發的思考與啟示少兒舞蹈作品創作中的“成人化”問題》,從“成人化”的編創痕跡延展到教育意義的凸顯。文獻中沒有提到本土文化選材,筆者從選材分支中立足本土文化,探究一條本土題材少兒舞蹈的創作思路。
(二)視頻觀察法
四川省舞蹈家協會為筆者提供了“第二屆四川省少兒舞蹈新作展演評比”的視頻。在九十一部參賽作品中,關于紅色題材有5個,占比5%;少數民族題材有24個,占比26%;童話故事題材有13個,占比14%;現實生活題材12個,占比13%;本土文化題材有7個,占比7%;詩詞題材有5個,占比5%;動植物題材有10個,占比10%;戲曲題材有4個,占比4%;西域風情題材有3個,占比3%;其他題材(體育舞蹈)8個,占比8%。其中有21個作品有明顯的“成人化”現象,主要集中在現實生活題材和少數民族題材中。“雷同化”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立意不清晰;舞蹈語匯既不達意,也不表目的,出現動作“窮”的困境。
(三)專家訪談法
對第二屆四川省少兒舞蹈新作展演評比的評委及相關專家進行訪問,通過訪問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料,為收集該論文的撰寫材料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撐。
四、探究少兒舞蹈創作中本土文化的傳承
(一)在滋養我們的土地上尋題材
在巴蜀這片沃土上,傳承下來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在第二屆四川省少兒舞蹈新作展演中,西部戰區空軍直屬機關幼兒園通過對成都寬窄巷子的點滴感悟創作了《蓉城映象》;樂山七色光藝術培訓學校通過對夾江竹紙的贊美創作了《夾江竹紙》;有汶川縣金孔雀舞蹈培訓中心運用熊貓的動物形象創作了《熊貓寶貝》;成都市青少年宮從夜觀錦里繁華的視角創作了《錦官星城》;茜莎舞蹈工作室用川劇元素創作了《小旦角》;邛崍市綠漪少兒藝術團從天臺山美麗自然風景的視角創作了《天臺風韻》;四川省星星藝術中心通過對成都的美食、美景、人文創作了《成都好好耍》,以及四川藏羌地區參加展演的民族題材的藏羌舞蹈,如:《媽媽天哪》《大羌寨小羌娃》等。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通過舞蹈滋潤我們的心田,浸入生活,星火相傳。
(二)“精”立意是關鍵
舞蹈選好題材后,立意是關鍵。立意是編創者對現實的理想投射,主體的創作本質,實踐“你”的審美進入題材,側重于主體想要說什么,對題材的“立意”不一樣,輸出的價值觀就不一樣。以《夾江竹紙》為例,展開本人對本土題材的立意和構思。四川樂山市夾江縣夾江竹紙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制造技藝,家庭作坊是夾江竹紙生產的基本單位,男人們一生下來就要接受傳承造紙術和宗親訓練,培養出色的抄紙匠非常困難,需要父輩、師傅對年輕男子進行鞭策,將技藝永久地嵌入身體。本人立意在“世代相傳的高超造紙技藝”,其生產工序可以概括為:砍其麻、去其青、漬以灰、煮以火、洗以水、春以舀、抄以簾、刷以壁。創作中抓住勞作過程中的“砍”“捶打”“搗碎”“抄紗”作為舞蹈動作動素,塑造“抄紗”的動作形象(舞蹈形象)。“抄紗”是造紙中最關鍵特別的一環,也是造紙過程中最藝術神奇的一環,“抄紗”超越它的表現動作,使其心中“竹紙”具有“竹紙”精神,即骨神兼備的韌勁品質。神采飛揚的“抄紗”舞動,舞出夾江竹紙畫上的魅力山河,舞出紙鄉的時代相傳,舞出夾江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這樣的立意凝結了古代巴蜀人民偉大的勤勞智慧,繼承并顯示了巴蜀人民獨有的精神創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三)創造審美期待中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來到四川不得不看的動物就是熊貓,四川大熊貓的萌態和孩子的天真高度契合,通常是少兒舞蹈創作中被選用的題材。如何在少兒舞蹈創作中做到審美期待中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呢?筆者以《熊貓寶貝》為例,展開本人的創作觀點。四川大熊貓笨重可愛、胖乎乎肉嘟嘟、憨態可掬的形象招人愛。創作者一般通過視覺感官抓住熊貓的形體形態,模仿熊貓的走、爬、吃竹子和游戲等肢體活動細節,用身體去模擬表現熊貓,這樣的審美是情理之中。弱化“熊貓”形象,聚焦人物“性格”,才會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審美效果。創作者對動植物形象不同生物性、天性的選擇,都是在強化人物的內在情感,即精神狀態、品德、品格。人物性格在情緒和情感中呈現,自我化的“情緒”與性格突顯的“情感”是創造熟悉而陌生主題的突破口。
1.“情感”是人物性格的突顯
就藝術審美的角度而言,所謂的情感強烈不是外部舞蹈動作的強度,而是指人與人的情感關系中,人的情感體驗的強度。創作一個熊貓人物,突出他的性格,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個熊貓人物投入到一定的關系當中(一群熊貓),沒有這個關系,性格是抽象的。選擇一個具有豐富性和獨特性的熊貓人物性格,這里的“豐富性”是指,同一個人,時而是淘氣鬼,時而是天使,時而是乖巧懂事,時而是小魔王,倘若能塑造出這樣的熊貓人物形象,熊貓形象就變得生動、真實,甚是美妙。把這樣一個熊貓人物放入熊貓群體中,與樂觀開朗自信的、待人誠懇直爽的、懶惰的、缺乏耐心的等等各種不同性格人物中產生情感摩擦,熊貓的形象不再單一化,創作的對象就有質的豐富性,體現熊貓人物性格的多面,清清楚楚地表現出熊貓人物情感的流動,勾畫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2.“情緒美”是內心最純真的表達
少兒的思維是跳躍的單向性思維,這就決定了少兒形象思維情緒單純、表露直接的特點,例如: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孩子的內心世界表露直接,高興時,笑瞇瞇,笑聲朗朗,蹦蹦跳跳;傷心時,哇哇大哭,委屈噘嘴,扭頭不語。少兒思維特征決定其“情緒”特點,神情忽晴忽雨,無規范,不掩飾,完全自我化、個性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少兒情感表達中不夾帶任何的雜質,純粹的情感傳遞,讓人感受到那份來自內心最純真的美。熊貓人物快樂時相對憨態萌笑、笨重慵懶地擁抱;委屈時萌萌噘嘴皺眉,左右搖擺轉身;生氣時瞪眼伸脖、揮手相搏。具有童心、童真、童趣的動作神情和情緒表達,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讓人動容、為之傾倒。
(四)抓本土元素塑舞蹈藝術形象
在少兒本土題材創作中,一方面是作品內在想傳達的一條線,即傳達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是作品表面呈現的一條線,即舞臺的視覺呈現。舞臺視覺呈現中創作者要運用本土元素塑造獨特的本土藝術形象(舞蹈形象),例如:《成都好好玩》融入了成都美食、老成都市井文化。如何呈現成都這座美食之都,借助具有代表性的火鍋體現出四川人“尚滋味,好辛香”,喜歡美食的朋友們感受到成都是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來了不想走的城市。成都火鍋的“辣”“麻”元素通過舞蹈視覺藝術這個載體把本土美食文化呈現出來,如在少兒靈動的舞蹈語匯中通過豐富的面部表情表現出火紅辣椒入口的“炸”,青花椒入口的“麻”,色香味美的“爽”,這樣的舞蹈藝術形象就變得生動感人,讓觀眾不光在視覺上看到成都美食文化,還讓他們感受到成都人火辣辣的人文情懷。
五、結語
優秀的少兒舞蹈原創,舞蹈內容與形式設計一定是獨特的、唯一的、有創造性的,復制則衰,克隆則敗。四川少兒舞蹈創新,需要創作出屬于我們這座城市的作品,帶著這座城市人文情懷的溫度,以舞蹈為載體展現、傳承當地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技藝,反應本土老百姓的生活點滴。
參考文獻:
[1]徐青.談少兒舞蹈的創作思維[J].藝術教育,2009,(04).
[2]施林娟.少兒舞蹈現狀及反思——以“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為例 [J].藝術評鑒,2019,(09).
[3]喬燕冰.少兒舞蹈創作何以走出“魔咒”?——第九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觀察[EB/OL].中國文藝網,2017-08-09.
[4]王貞.曹爾瑞少兒舞蹈創作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1年.
[5]廖涵.造紙術的社會史——讀《以竹為生:一個四川手工造紙村的20世紀社會史》[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