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娟
【摘要】小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健康一直得到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廣泛關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數孩子集萬分寵愛于一身,家庭教育匱乏,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對壓力與挫折的承受能力,導致諸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基于此,本文聚焦“新常態”這一特殊時期,對現階段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進行了探討,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途徑,以期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新常態;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新常態是“習式熱詞”之一。新常態,“新”就是“有異于舊質”;“常態”就是固有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在新常態背景下,小學生因為物質條件更加優越、家庭教育匱乏等原因而出現孤獨、自閉等心理問題已屢見不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小學階段正處于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教師應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學生的心理防范與干預措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聚焦問題,正視新常態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一)內容空洞,實用性不強
當前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學方式簡單粗暴,將教學內容“填鴨式”的一股腦帶給學生,容易導致小學生難以理解,不好接受,甚至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抵觸心理。對尚處于心智成長階段的小學生,如果一味的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就難以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每一名小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成長環境不盡相同,所以在進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時必然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對小學心理健康老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又要能夠設計豐富的教學模式。
(二)方式單一,格式化教育
大多數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采用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生搬硬套,對學生直接告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這種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付出和小學生的收獲不成正比,并且造成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果要保障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首先要對小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收集整理,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性開展簡單易懂的教學模式。
(三)教學隨意,約束力缺失
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正在逐步成長當中,如果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明確的教學計劃、理論化程度較高,就不容易讓小學生掌握如何更好的控制自身心理。在當前的小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任課教師的教學不嚴謹,計劃不細致,效果不太好。
二、真抓實干,優化新常態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重視宣傳,家校攜手共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在我國尚處于上升期階段,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乃至是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都還沒有提升到足夠重視的程度。學校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簡單教條的初級層次,心理健康教育任課教師也缺乏專業性。家庭受到傳統的教育模式影響,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不夠,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也不利于小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社會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也缺乏認識,沒有形成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體系。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
學校和家庭是小學生平時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為了保障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就必須堅守學校和家庭兩個陣地。學校要借助多種媒介方式加強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的意義,比如宣傳欄張貼畫報、網站發布信息等。心理健康教育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與家長加強相關信息的交流。幫助家長提升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掌握更好的幫助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方法。通過家校共同努力,為小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二)多元活動,豐富教育內容
教育方式的選擇是為了更好的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課教師應當首先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細致的分析。在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對教學方式進行精心的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小學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解釋心理活動的來龍去脈,幫助小學生排解消極情緒,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直面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讓每一名小學生愿意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幫助自己心理不斷成長。
小學生的學習教育要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的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達到較好的教學質量。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關鍵的成長期,如果學校和家庭沒有予以深刻的認識,就容易影響小學生積極健康心理的樹立。學校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辦,而且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手段科學,內容豐富,因人而異,引導每一名小學生都具備健康堅強的心理。任課教師不能給小學生高高在上的印象,不利于激發小學生的傾訴欲望,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小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教學內容的傳授可以結合豐富的活動進行,比如體育鍛煉,可以強壯小學生的體魄,鍛煉小學生的精神。再比如參加各種活動,可以開拓小學生的視野,培養小學生的信心。
(三)培訓技能,創新教育方式
在對現有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小學受限于資金的投入,很難保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和相關設備的配備。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面向小學生開展教學時,往往是照本宣科或者空有一腔熱血但是不能按照小學心理健康發展規律進行教學活動。這都不利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建設,并且容易導致小學生對課程產生抗拒心理。小學必須打造一支專業素養高,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活動內容通俗易懂,活動開展方式有趣新穎,切實調動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歡快的氣氛中,讓每一名小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美。承擔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緊密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更加科學合理的將心理健康知識貫穿于活動當中。
(四)強化管理,定期交流探討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校要有一套嚴謹規范的管理制度。能夠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約束,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課程開展更加合理有效。管理制度當中應有細致的考核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全流程中發揮指揮棒作用。考核的內容應當能夠真實反映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能夠科學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通過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任課教師進行掌握,因此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強化交流溝通,始終對小學生心理健康保持關注。學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輔導組,成員主要包括班主任、心理教師等人員,組長必須具備專業的水平和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通過該小組富有成效的工作,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階段是生長發育初期,教師應抓住這一特殊時期,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奠定心理健康基礎,為每個學生的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衛萍,陳雪梅.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65- 69
[2]李小霞.基于“家校聯動”的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5,15:142- 143
[3]劉建英.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55- 56
(張家港市云盤小學,江蘇蘇州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