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要】在小學教育中科學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在科學課上,學生們需要進行有關的自主探究,科學實驗是比較好的自主探究方式,學生們可以體會到動手操作的快樂,同時也增長了相關的科學知識,可以說是很有意義的課程了。對于教師們來說,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有效地去做科學實驗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課堂;自主探究
在科技愈來愈發達的今天,“科學”覆蓋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正因為有了科學,我們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世間萬物的規律,科學同時也在學校教育中出現,現在的小學都開設了科學課,即使是低年段的學生也有機會接觸科學了。小學的科學課主要以實驗為主,其可以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還有動手操作能力,是一種以自身經歷為基礎的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平時日常的科學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充分動腦,可以說科學課堂對學生學習的意義非常大。
一、小學科學課堂提高自主探究的基本內容
(一)教學目標是有效性的基本代表
普通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觀點為主,由教師講授課程,發表觀點,學生們吸收教師的觀點,并沒有實際操作,如果這種教學方式強加在科學課上,將科學課也按普通方式講解,那么這個課堂教學就失去了意義,也并沒有什么課堂效果。科學課堂教學,每一節課程都會有其明確的教學目標,對于課程是否有效,我個人認為需要看教學目標有沒有很好地完成。在課堂中,對于教師來說設計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體現自主探究性,這個問題就需要老師用一些功夫去思考。
(二)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與課堂的有效性成正比
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將課堂塑造成一種完全民主、寬松、平等的氣氛,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就可以大膽提問,放心提問,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探討,運用一種引導的方式去讓學生們自己得出結論,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們進行激勵、鼓勵,這樣會使學生們有成就感,實驗的有效性也會提高。這就是教學策略的魅力,好的老師通常都會有好的教學策略,課堂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學策略是否有效。新形式的教育浪潮當中,小學科學的教學是考驗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一項重要部分,為響應國家出臺的目標和政策,教師要為培養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運用在生活中做出了新的思考,真正做到科學的學習聯想到生活實際。
(三)開放性思維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小學的科學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身體年齡都未成熟,所以我們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在傳授學生知識的時候,要采取他們感興趣且易于接受的方法來引用多媒體導入和故事導入等新穎方式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課程更好的開展,在引入話題時與同學們充分、直觀展現本節課要完成的目標及解決什么問題,教會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在課堂結束的同時,要設計幾道題目來檢測本節課的學習,充分掌握學生的熟練程度,以便于下節課的開展。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師布置課后作業,除了要達到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外,還要預習下一節課,在作業的批改當中就是要以嚴謹認真的態度,讓同學們認識到課后作業的重要性,堅決杜絕抄襲和不完成作業的情況,讓學生學會只有認真對待小的事情才能夠成就大事業。適當的實行獎勵政策,對于課后作業完成度高的同學,給予物質獎勵或口頭獎勵,對于不認真的同學,適當的做出懲罰。
二、小學科學課堂增強自主性有效性的策略
(一)導入方式與生活情景相結合
小學科學課堂的導入是十分重要的,讓學生可以感受這不僅是一節課一種形式,而是在教在學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與其他領域有交叉的部分,更能突顯出科學的魅力,所以教師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導入情境,讓學生有不同的思考,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在設置問題中從難易程度上來說,要從偏難的方向入手,了解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疑惑,在課堂的講授當中要發散學生的思維,聯想自身的經歷,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這樣做課堂效果就會更生動,更有趣更加有豐富性。
(二)吸引學生對課堂的探究欲望
若是枯燥乏味的課程模式會讓學生感覺到倦怠,不能投入到實驗中去,所以實驗一定要貼近生活,教師要設計一些有趣味性、探究性的實驗活動,在活動中要運用多媒體手段,和色彩鮮艷的實驗教具,同時多讓學生們動手操作,在他們的自由操作中會很容易投入到實驗當中。例如,在小學科學課本“土壤中的小動物”這一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堂“探索自然”的實際觀察課,帶著學生們去校園里各個地方觀察土壤中的小動物,觀察它們的外形、習性、生存環境等。讓孩子們自由探索想要觀察的生物,主動去觸摸,會讓他們產生興趣,認真投入到這節課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可大大提高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
(三)在課堂中讓學生們分組合作
合作教學是一種很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它的教學非常有效,因此各個國家都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小組合作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小組成績為評價標準,可以讓學生有團體精神、合作精神,將個體融入群體,以團體的榮辱為主,主動去學習。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組,分組的組員可以是好朋友,也可以是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以便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社會適應性。通過小組成員們的相互交流,他們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發散自己的思維,形成獨立的見解。例如,在小學四年級的“天氣現象”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分類,四個人一組或五個人一組,讓他們各自觀察一個天氣現象,然后進行互相交流,觀察晴雨天,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分組合作中,因為有組員陪伴,學生們會非常感興趣的去觀察現象、交流結論,在產生自我價值感的同時也能收獲五個觀點,由于都是同齡人提出,互相交流出來的結論,所以很容易被學生們接受,可以提高實驗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評價及鼓勵作用
小學生都非常期望得到老師的正面評價,如果老師對他們進行了夸獎,他們會大大提升自我效能感,老師不應該像傳統教學那樣,只對成績進行評價,更要從活動積極程度,參與程度,還有各自的優點進行評價。科學課程需要建立一個這種新的評價標準,考核方式也應該從單一的題目考核變成“多元考核”。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從而提升課堂效率。在小學的科學教育當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更多的學習的樂趣,真正熱愛到學習的事業當中,可以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感受到身邊生活的樂趣,對生活充滿憧憬為自己的學業生涯和未來道路確定目標,教師在小學階段建立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道路做鋪墊,所以在小學的科學學習當中,讓學生足夠的掌握知識和學習的方法。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科學實驗課的教學上,教師要為學生們提供合適的實踐機會,多元化的實驗教具,想要提高實驗的有效性,就要從孩子們的思維、興趣以及實驗趣味性出發,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充分發揮興趣的作用可以使孩子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產生自我效能感,積極投入到實驗中去。教師要選擇生活化的實驗題材,選擇安全的實驗方式,既能吸引孩子們的探究興趣,又能較好的達到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迎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02):66- 67
[2]王平.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20(04):143- 144
[3]魏建珍.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121- 122
(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京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