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連 黃貴賢
關鍵詞 大學生 愛國主義教育 路徑
作者簡介:楊美連、黃貴賢,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3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推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既迎來了新的機遇,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因此,新時代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是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對于凝聚全體中華兒女力量共同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主題。在新時代,愛國主義的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也就是說,愛國主義精神是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動力。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三者的有機融合,決定著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它的實現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為之而努力奮斗,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想要大學生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必須通過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他們樹立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努力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和知識技能,充分發揚艱苦奮斗、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的精神品質,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不斷地錘煉自身修養、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從而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由此可見,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美好的心靈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內容十分廣泛的愛國主義精神,先有古代眾多仁人志士為保衛家園而前仆后繼、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后有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而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這些紅色基因既是愛國主義的重要表現,也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材的強勁動力。當前,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從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入手,通過繼承優良的革命傳統、弘揚先輩們崇高的革命精神,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質。歷史事實充分表明,一個具有愛國品質、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人,都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必須始終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自覺把國家、民族前途與個人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積極應對新時代國內外形勢變化的現實需要
新時代背景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給當前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題。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但局部地區持續動蕩不安、單邊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持續蔓延,這些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都極大阻礙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既極大促進了各國思想文化的融合,也給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加緊對別國進行文化侵略提供了可趁之機,他們利用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向我國滲透民族極端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念,企圖從思想上瓦解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愛國意識,最終達到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西方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技術散播詆毀黨和政府的言論,制造國內恐慌和民族矛盾,動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信仰,這就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礙。盡管當前世界總體發展形勢趨于平緩,但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卻在時刻變化著。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既是積極應對新時代國內國際形勢變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侵害的重要手段。
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出臺,為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當然,愛國主義教育的復雜性、系統性和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性、特殊性決定了做好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引導大學生樹立報效祖國志向、自覺實踐愛國之行需要多管齊下、多方發力。
(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途徑,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之中,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有利于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但就當前高校課程設置來看,僅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現代史綱要》這兩門課程專門設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內容,這就導致了愛國主義精神沒能有效地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開來。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高校應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中,增設相關專業課程,增加愛國主義在各類教材中的內容比重,以此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其次,在教育教學中要廣泛開展黨史和國史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要充分利用黨史課講好中國共產黨輝煌史和國家發展史,引導大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從哪里來、怎樣建立起來以及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全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不斷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此外,還應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和國防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當前國內國外形勢的新變化,幫助他們不斷增強國防安全意識,使保家衛國成為大學生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二)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報國之志
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靈魂,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多元化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西方外來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等錯誤價值觀紛紛涌入校園,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出現價值觀錯位、集體意識淡薄、缺乏愛國情感等問題。因此,高校應加快推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建設,以增強大學生愛國情感和牢固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是中國共產黨對每一位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倡導人們在情感上要常懷愛國之情,在行動上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與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作斗爭。在新時代,高校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廣大青年的愛國共識,引導其主動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把愛國愛黨、服務人民作為自己人生的價值追求,以滿腔的熱血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當中去,最終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實踐充分證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方式,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愛國觀。
(三)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實踐愛國之行
校園文化活動是育人的重要途徑,高校應以優良的校風、校訓、校史為核心,組織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具體來說,首先要認真貫徹執行每周一的升旗制度,組織大學生在莊嚴的升旗儀式下唱國歌,充分利用周一國旗下講話給大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能夠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國慶節、建黨節、建軍節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與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朗誦比賽、主題演講、大合唱等形式,引導大學生歌唱祖國、歌頌中國共產黨,使其在廣泛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奉獻國家和服務人民的自覺意識。結合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大紀念日,組織大學生祭拜英雄紀念碑和參觀各類紀念館、博物館和革命舊址,讓他們在緬懷先烈和了解歷史事實的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思想的洗禮。最后,可以依托當地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并將其開辟為學校的第二課堂,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組織大學生實地參觀文化資源,讓他們親身感受和體驗祖國的壯美河山和燦爛文化,從而激發大學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傊咝Mㄟ^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營造濃郁的愛國氛圍,能夠讓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進愛國情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自覺的實踐愛國之行。
(四)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和傳播載體手段
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運用大學生樂于參與的方式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信息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給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為此,高校應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時代發展充分結合起來,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通過開發慕課、微課等線上課程,采用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授課方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高校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如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應結合大學生自身的興趣點和行為習慣,運用網絡、新媒體等方式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群、校園貼吧、抖音等傳播載體,發布或轉發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短視頻;運用微信公眾號推送與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文章,讓大學生在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網絡平臺上自覺接受愛國主義的濡染。也可以通過“學習強國”客戶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鼓勵他們及時關注和了解國內外時事政治,從而更加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當然,創新網絡話語體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學生本身具有學習能力強、可塑性強等特點,將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轉化為生動活潑的網絡流行語,能夠提高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可。
注釋:
習近平.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7.
習近平.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7.
參考文獻:
[1]夏繼春,唐小芹.新時代大學生愛國教育的路徑研究[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4).
[2]付坤龍,陳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探究[J].教育論叢,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