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燒是當下陶瓷雕塑一種普遍的燒制方式,從中國美學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從樂燒的科學實驗、材料美學、天人合一的三方面思想的探討, 為陶瓷雕塑教學的創新發展和弘揚優秀的陶瓷雕塑文化提供一個有益的補充和借鑒。
關鍵詞:樂燒;陶瓷雕塑;美學
樂燒是陶瓷的一種燒制方法,源于中國唐代,發展于日本,在長次郎開創的茶陶流派稱為“樂燒”。樂燒在日本稱為“Raku”,美國稱為“Pitfire”。樂燒技術自20世紀末期,先后從香港陶瓷藝術家黃美莉引入中國,美國著名的溫.黑格比教授在中央美院舉辦樂燒班開始,樂燒逐漸被人接受,并受到陶瓷雕塑藝術家的普遍歡迎。
樂燒為什么會引起陶瓷雕塑家的重視?概括以下幾個原因:
1 科學實驗——美的不確定性
美學家貝爾曾說過:美是什么?美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1]。樂燒的實驗性決定了形成陶瓷雕塑美的內在本質,在樂燒中,不是每一件陶瓷雕塑作品如自己所期愿的釉色美,而是在還原過程中煙火的走勢和依附在坯體表面的自然痕跡,不是人為又是人為。實驗是沒有預定的結果,實驗是一種敢于挑戰的勇氣和氣魄,樂燒實驗是一種打破常規的戒律,打破一種傳統燒制的方式。人們通常用確定的“美”來看待事物的標準,而樂燒中的“不確定美”蘊藏著許多的隨機性,這種不確定的美恰恰給觀者和制陶人以等待的希望和期盼,正是這種實驗性和等待的期望才讓許多制陶人樂此不疲。由于實驗嘗試是一種科學的探索,正是產生優秀陶瓷雕塑作品的途徑之一,而樂燒的普及填補了傳統陶瓷雕塑的燒制方式,更是一種對當代陶瓷雕塑有意的補充。
2 材料美學——抱樸歸真
“抱樸”是一個道教術語。源見于《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樸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飾的原始。抱樸即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守本真,懷抱純樸,不縈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會因素干擾的思想。樂燒恰恰是運用陶土材料,經火的洗禮,形成千變萬化的藝術效果。是偶遇,還是上天的恩賜?樂在其中妙不可言。材料本身無優劣,關鍵在于作品的審美上能否能夠打動觀者的內心世界。21世紀是材料美學解放的時代,樂燒釉色的礦物質的運用,著重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也體現了大國工匠精神探索陶瓷雕塑領域的拓展和對材料的再認知。所以當材料遇到美學,作品就相得益彰。
3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為莊子闡述的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命門,也是一切做人做事的基石,其中顛張狂素草書中的線條,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一種寫照,線條的不經意的揮灑是難得的真性情的寫照,筆斷意連、張弛有度、虬勁有力。正是人與筆墨材料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誠然,樂燒亦如此。中國人常說——人在做天在看,陶瓷雕塑是火的語言,樂燒使得制陶人在火中尋找到一種人的自我精神世界的關照、還能夠產生造物情懷的激情,在恰如其分的時間里遇上“火”賜給的偶然之痕。這不正是行內人士說的用專業的精神去玩,用玩的精神搞專業嗎?人與火釉隨處在與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合,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極度巧妙的完美結合,這不正是王國維先生提倡做學問的第三重境界“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嗎?
4 樂燒教學——點滴體會
在陶藝作品中,肌理一般有兩種主要形態:(1)自然肌理,指不經藝術家之手存在著的紋理組織,如:石紋、木紋、布紋或紙紋。(2)人工肌理,指由藝術家人為作用而產生的紋理組織,如筆觸、墨跡、水痕、刀紋、鑿痕等。由于陶瓷雕塑藝術家手中成型后均需燒制方才完成其全部制作過程。故就燒制的人工性而言,陶瓷雕塑表面的紋理組織均屬人工肌理,這就是陶瓷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的不同之處,故有“火的藝術”之稱譽。
以上兩種肌理形態都具有實踐性,也就是說都是人為實現某種目的的實踐產物即人工產物。因此,為判斷這種實踐產物的合目的性程度,就會形成一定的行為判斷準繩的技術指標。作為物質性實踐活動,其成功與失敗取決于是否符合規律性。長期的實踐使人們掌握了陶瓷材料和燒成技術的科學規律,根據這種規律人們采取合規律的技術措施并建立反映這種規律的科學的技術參數指標。比如樂燒釉的配制、溫度的控制、氣氛的控制、還原時間的長短、報紙和木屑燃燒的時間等,都是樂燒作品中一些不穩定因素,只有在大量的燒制試驗后,才能找出符合規律性的溫度曲線和燒制經驗,這樣才有可能做到“火”“土”“釉”的完美結合。我曾好多次穿著耐高溫服進入1000℃的電窯中,當第一次看到通紅的窯火時,心里有一種恐懼之感,當你一次次把作品從火中抱出后,你會看到它在氧化或者還原的過程中逐漸變色,或似鋼鐵之銹,或似青銅只厚重,或似翡翠之素雅。有人把藝術作品比做自己的孩子,一點不假,看到它的色澤變幻,心中甚感快慰,雖累而無憾。在經歷了1000℃的高溫后的我,與火有了面對面的接觸,與火有了交談,更重要的是歷練了自己的人生,懂得了向更高的要求挑戰自己。我堅信,作為一名當代陶瓷雕塑家當你諳熟了火候,會從“火”中練出“寶”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要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具有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2]。樂燒教學一直在全國各高職院校開展,望中國本科及高職業院校多做一些科學的探索精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參考文獻:
[1]《Art》 克萊夫.貝爾著,p46頁,2015年9月版,中國文聯出版社.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綱要》,p149頁,2019年6月版,人民出版社.
課題編號:FX2014206? (浙江省教育廳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
作者簡介:孫志剛(1974-),男,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當代陶瓷與藝術。